胡子昭文言文
1. 明史方孝儒传的原文
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宁海人。
父克勤,洪武中循吏,自有传。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乡人目为“小韩子。”
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先辈胡翰、苏伯衡亦自谓弗如。
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空印”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
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
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礼遣还。
后为仇家所连,逮至京。太祖见其名,释之。
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
除汉中教授,日与诸生讲学不倦。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
每见,陈说道德。王尊以殊礼,名其读书之庐曰“正学。”
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
帝好读书,每有疑,即召使讲解。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前批答。
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更定官制,孝孺改文学博士。
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
王闻齐、黄已窜,上书请罢盛庸、吴杰、平安兵。孝孺建议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
急令辽东诸将入山海关攻永平;真定诸将渡卢沟捣北平,彼必归救。我以大兵蹑其后,可成擒也。
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
帝以为然。命孝孺草诏,遣大理寺少卿薛嵓驰报燕,尽赦燕罪,使罢兵归籓。
又为宣谕数千言授嵓,持至燕军中,密散诸将士。比至,嵓匿宣谕不敢出,燕王亦不奉诏。
五月,吴杰、平安、盛庸发兵扰燕饷道。燕王复遣指挥武胜上书,伸前请。
帝将许之。孝孺曰:“兵罢,不可复聚,愿毋为所惑。”
帝乃诛胜以绝燕。未几,燕兵掠沛县,烧粮艘。
时河北师老无功,而德州又馈饷道绝,孝孺深以为忧。以燕世子仁厚,其弟高煦狡谲,有宠于燕王,尝欲夺嫡,谋以计间之,使内乱。
乃建议白帝:遣锦衣卫千户张安赍玺书往北平,赐世子。世子得书不启封,并安送燕军前。
间不得行。 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
孝孺曰:“事急矣。遣人许以割地,稽延数日,东南募兵渐集。
北军不长舟楫,决战江上,胜负未可知也。”帝遣庆成郡主往燕军,陈其说。
燕王不听。帝命诸将集舟师江上。
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时六月乙卯也。
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
乙丑,金川门启,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执下狱。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成祖颔之。 至是欲使(方孝孺)草诏。
召至,(方孝孺)悲恸声彻殿陛。 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
孝孺曰:“成王安在?” 成祖曰:“彼自焚死。”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 成祖曰:“国赖长君。”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 成祖曰:“此朕家事。” 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
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成祖怒,命磔诸市。 孝孺慨然就死,作绝命词曰:“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
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鸣呼哀哉兮庶不我尤!”时年四十有六。 其门人德庆侯廖永忠之孙镛与其弟铭,检遗骸瘗聚宝门外山上。
孝孺有兄孝闻,力学笃行,先孝孺死。弟孝友与孝孺同就戮,亦赋诗一章而死。
妻郑及二子中宪、中愈先自经死,二女投秦淮河死。 孝孺工文章,醇深雄迈。
每一篇出,海内争相传诵。永乐中,藏孝孺文者罪至死。
门人王稌潜录为《侯城集》,故后得行于世。 仁宗即位,谕礼部:“建文诸臣,已蒙显戮。
家属籍在官者,悉宥为民,还其田土。其外亲戍边者,留一人戍所,余放还。”
万历十三年三月,释坐孝孺谪戍者后裔,浙江、江西、福建、四川、广东凡千三百余人。而孝孺绝无后,惟克勤弟克家有子曰孝复。
洪武二十五年尝上书阙下,请减信国公汤和所加宁海赋,谪戍庆远卫,以军籍获免。孝复子琬,后亦得释为民。
世宗时,松江人俞斌自称孝孺后,一时士大夫信之,为纂《归宗录》。既而方氏察其伪,言于官,乃已。
神宗初,有诏褒录建文忠臣,建表忠祠于南京,首徐辉祖,次孝孺云。 孝孺之死,宗族亲友前后坐诛者数百人。
其门下士有以身殉者,卢原质、郑公智、林嘉猷,皆宁海人。 原质字希鲁,孝孺姑子也。
由进士授编修,历官太常少卿。建文时,屡有建白。
燕兵至,不屈,与弟原朴等皆被杀。 公智字叔贞;嘉猷名升,以字行。
皆师事孝孺。孝孺尝曰:“匡我者,二子也。”
公智以贤良举,为御史有声。嘉猷,洪武丙子以儒士校文四川。
建文初,入史馆为编修。寻迁陕西佥事。
尝以事入燕邸,知高煦谋倾世子状。孝孺间燕之谋,实嘉猷发之。
胡子昭,字仲常,初名志高。荣县人。
孝孺为汉中教授时往从学,蜀献王荐为县训导。建文初,与修《太祖实录》,授检讨。
累迁至刑部侍郎。 郑居贞,闽人。
与孝孺友善,以明经历官巩昌。
2. 明史方孝儒传的原文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宁海人。
父克勤,洪武中循吏,自有传。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乡人目为“小韩子。”
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先辈胡翰、苏伯衡亦自谓弗如。
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空印”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
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
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礼遣还。
后为仇家所连,逮至京。太祖见其名,释之。
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
除汉中教授,日与诸生讲学不倦。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
每见,陈说道德。王尊以殊礼,名其读书之庐曰“正学。”
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
帝好读书,每有疑,即召使讲解。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前批答。
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更定官制,孝孺改文学博士。
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
王闻齐、黄已窜,上书请罢盛庸、吴杰、平安兵。孝孺建议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
急令辽东诸将入山海关攻永平;真定诸将渡卢沟捣北平,彼必归救。我以大兵蹑其后,可成擒也。
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
帝以为然。命孝孺草诏,遣大理寺少卿薛嵓驰报燕,尽赦燕罪,使罢兵归籓。
又为宣谕数千言授嵓,持至燕军中,密散诸将士。比至,嵓匿宣谕不敢出,燕王亦不奉诏。
五月,吴杰、平安、盛庸发兵扰燕饷道。燕王复遣指挥武胜上书,伸前请。
帝将许之。孝孺曰:“兵罢,不可复聚,愿毋为所惑。”
帝乃诛胜以绝燕。未几,燕兵掠沛县,烧粮艘。
时河北师老无功,而德州又馈饷道绝,孝孺深以为忧。以燕世子仁厚,其弟高煦狡谲,有宠于燕王,尝欲夺嫡,谋以计间之,使内乱。
乃建议白帝:遣锦衣卫千户张安赍玺书往北平,赐世子。世子得书不启封,并安送燕军前。
间不得行。 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
孝孺曰:“事急矣。遣人许以割地,稽延数日,东南募兵渐集。
北军不长舟楫,决战江上,胜负未可知也。”帝遣庆成郡主往燕军,陈其说。
燕王不听。帝命诸将集舟师江上。
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时六月乙卯也。
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
乙丑,金川门启,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执下狱。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成祖颔之。 至是欲使(方孝孺)草诏。
召至,(方孝孺)悲恸声彻殿陛。 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
孝孺曰:“成王安在?” 成祖曰:“彼自焚死。”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 成祖曰:“国赖长君。”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 成祖曰:“此朕家事。” 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
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成祖怒,命磔诸市。 孝孺慨然就死,作绝命词曰:“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
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鸣呼哀哉兮庶不我尤!”时年四十有六。 其门人德庆侯廖永忠之孙镛与其弟铭,检遗骸瘗聚宝门外山上。
孝孺有兄孝闻,力学笃行,先孝孺死。弟孝友与孝孺同就戮,亦赋诗一章而死。
妻郑及二子中宪、中愈先自经死,二女投秦淮河死。 孝孺工文章,醇深雄迈。
每一篇出,海内争相传诵。永乐中,藏孝孺文者罪至死。
门人王稌潜录为《侯城集》,故后得行于世。 仁宗即位,谕礼部:“建文诸臣,已蒙显戮。
家属籍在官者,悉宥为民,还其田土。其外亲戍边者,留一人戍所,余放还。”
万历十三年三月,释坐孝孺谪戍者后裔,浙江、江西、福建、四川、广东凡千三百余人。而孝孺绝无后,惟克勤弟克家有子曰孝复。
洪武二十五年尝上书阙下,请减信国公汤和所加宁海赋,谪戍庆远卫,以军籍获免。孝复子琬,后亦得释为民。
世宗时,松江人俞斌自称孝孺后,一时士大夫信之,为纂《归宗录》。既而方氏察其伪,言于官,乃已。
神宗初,有诏褒录建文忠臣,建表忠祠于南京,首徐辉祖,次孝孺云。 孝孺之死,宗族亲友前后坐诛者数百人。
其门下士有以身殉者,卢原质、郑公智、林嘉猷,皆宁海人。 原质字希鲁,孝孺姑子也。
由进士授编修,历官太常少卿。建文时,屡有建白。
燕兵至,不屈,与弟原朴等皆被杀。 公智字叔贞;嘉猷名升,以字行。
皆师事孝孺。孝孺尝曰:“匡我者,二子也。”
公智以贤良举,为御史有声。嘉猷,洪武丙子以儒士校文四川。
建文初,入史馆为编修。寻迁陕西佥事。
尝以事入燕邸,知高煦谋倾世子状。孝孺间燕之谋,实嘉猷发之。
胡子昭,字仲常,初名志高。荣县人。
孝孺为汉中教授时往从学,蜀献王荐为县训导。建文初,与修《太祖实录》,授检讨。
累迁至刑部侍郎。 郑居贞,闽人。
与孝孺友善,以明经历官巩昌。
3. 求《蚊对》读后感方孝孺(1357-1402),浙江宁海人,明代大臣、著名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蜀献王替他改为“正学”,因此世称“正学先生”。
福王时追谥文正。在“靖难之役”期间,拒绝为篡位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刚直不屈,孤忠赴难,被诛十族。
中文名: 方孝孺 别名: 缑城先生,正学先生 国籍: 明朝 出生地: 浙江宁海 出生日期: 1357年 逝世日期: 1402年 职业: 学者,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 代表作品: 《逊志斋集》《方正学先生集》 师从宋濂 方孝孺师从“开国文臣之首”的翰林学士(正五品)宋濂,历任陕西汉中府学教授 方孝孺侧身画像(从九品1392-1398),翰林侍讲(正六品1398-1399),侍讲学士(从五品,1399-1400),直至按照《周礼》更定官制,将侍讲学士和侍读学士(皆为从五品)合并为文学博士,并升任文学博士(正五品,1400-1402)。建文年间(1399-1402)担任建文帝的老师,主持京试,推行新政。
小韩子 幼聪慧,6岁能诗,人奇其才。呼为“小韩子”15岁随父兄北上济宁,励志攻读。
及长,承学于宋濂,深受器重。洪武十五年(1382),东阁大学士吴沉等起荐方孝孺,应征至京,在奉天门奉旨作《灵芝》、《甘露》二诗,甚合上意。
赐宴时,太祖朱元璋有意使人欹斜几具,试其为人,方孝孺正之而后坐。朱喜其举止端庄,学问渊博,有期待日后辅佐子孙之意,厚礼遣回乡。
此后十年,居家读书写作,著《周易考次》《宋吏要言》等篇。31岁时,仇家于叔争讼,词连孝孺,官府籍其家,械押至京问罪。
朱元璋见孝孺名,特名释放,洪武二十五年,再次受荐,授汉中府学教授,深为蜀献王赏识,聘为世子师。洪武三十一年,朱允炆(建文帝)继位,召孝孺入京,任翰林侍讲学士,次年,值文渊阁,尊师以礼,帝读书有疑,即召讲解。
凡国家大事,常命孝孺就坐前批答,时宫中纂修《太祖实录》及《类要》,孝孺任副总裁。后调文学博士,奉命与董伦、高逊志等主持京考。
诸弟子之冠 方孝孺曾从宋濂学习,他的文章、学问为宋濂诸弟子之冠。但他轻文艺,重教化,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洪武二十五年(1392)任汉中府教授,蜀献王聘他为世子师。
惠帝时任翰林侍讲,颇受信任,凡大政多所咨询,当时《太祖实录》及《类要》等书皆由他总裁。惠帝建文元年(1399),燕王朱棣发动争夺皇位的战争。
惠帝廷议讨伐,诏檄也都出于方孝孺之手。朱棣夺得皇位后要他投降并命他起草诏书,他却写了“燕贼篡位”四字,于是被杀,宗族亲友株连者数百人。
神会于心 方孝孺主张作文要“神会于心”,反对摹拟剽窃,其文风格豪放雄健。《四库全书总目》说他“学术醇正”,文章“乃纵横豪放,颇出入于东坡、龙川之间”。
他的散文常以物喻理,直抒胸臆,文笔畅达,言简意明,为时人所传诵。如《蚊对》一文,以蚊喻人,揭露世之衣冠禽兽公然在白昼“乘其同类之间而陵之,吮其膏而醢其脑,使其饿踣于草野,流离于道路”的狰狞面目。
并指出对这些食人者如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不是“君子先人后身之道”。《指喻》一文,则以“拇病为戒”,指出“天下之事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劝喻人们要防患于未然。
作品感悟 方孝孺说,他是见“世人之好诞者死于诞,……而终身不知其非者”而作(《逊志斋集》卷六)。可见《越巫》是作者有感于明初“好诞”“好夸”的不良风尚,作之以为世戒的警世振俗之文。
文章生动地描述了惯于装神弄鬼的越巫,被恶少装鬼而吓死的故事,鞭挞了招摇撞骗、自欺欺人的越巫之流;也形象地揭示了骗人者始则害人、终则害己这一古训。叙事生动而简洁,立意正大而警策,作者虽不加议论褒贬,但倾向鲜明,让人领悟妄人欺人者“不自知其非”的可悲。
这在“终身不自知其非者众矣”的封建社会,具有警世作用。方孝孺的著作今存《逊志斋集》及《方正学先生集》等。
由于永乐中凡藏有他文章的俱遭死罪,留传于世的诗文是由后人辑录的,因此其中难免杂有他人之作。据《南濠诗话》记载,《勉学》24首是陈子平作,《渔樵》1首为杨孟载作,《牧牛图》为元人诗。
视死如归 方孝孺一介书生,手无束鸡之力,却面对专制君主的屠刀视死如归,抗节不屈,这可谓感天地泣鬼神!受到后人的无限敬仰和赞颂。就其个人气节来看,历史上实在不多见,这正应了中国人的一句话:“士为知己者死!”方孝孺死后,其门人德庆侯廖永忠之孙庸、铭等人捡其遗骸,葬于聚宝门山上,死于宁海县城之方氏族人,有义子马子同收其残骸,投于井中,后称此井为义井。
编辑本段简明传记简介 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宁海人。父克勤,洪武中循吏,自有传。
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乡人目为“小韩子。”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
先辈胡翰、苏伯衡亦自谓弗如。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
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空印”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召见 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
4. 伯尚庭前倾竹叶,用中宅畔看梅花人名,二人是作者方孝孺的好友。
这两句诗出自明代方孝孺的《次韵写怀送叔贞之成都十七首》。 伯尚庭前倾竹叶,用中宅畔看梅花。
天教二子相为乐,来往风流也足夸。 诗在方孝孺《逊志斋集》中收录。
诗序曰:“乙亥新春出城东,偶作十七诗。同游诸友从而和之,因亦次韵以写所怀。
会叔贞之成都,书以识别。诗中所云司户孙者,即叔贞也。”
乙亥年即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时方孝孺正被蜀献王朱椿聘请当世子的教师。 考张常明著《逊志斋外集》,诗中“叔贞”是诗人好友郑公智,“伯尚”是诗人好友胡子昭。
“用中”不知何人,但方孝孺另有诗《览以德用中二友和东坡喜雨之作》,可见他也是诗人好友。 附: 胡子昭,字仲常,初名志高,字伯尚,四川荣县人。
富经术,性耿介,少从学方孝需游汉中。蜀献王重之,赠以诗。
以明经荐为荣县训导。建文初,升翰林检讨,迁山东佥事,进刑部左侍郎。
四年九月十一日坐方党死,临刑高唱诗曰:“两间正气归泉壤,一点丹心在帝乡。”年四十一,阖族被擒,父复初,母郭皆年八十余,子五人绍、缉、继等皆谪戍,妻女给功臣为奴。
正德中巡按御史熊相立祠祀之,弟子义,一名志远,洪武时荐辟,历蜀府典宝,闻兄死,弃官辟丹陵。蜀献王深怜之,令削发为僧,以亲遗体辞。
有子二人,方数岁,子义曰:“我兄无后,天不绝吾,生二子当免难。”竞携二子避去,莫知所之。
郑公智,字叔贞,浙江宁海人。力学好古,工文辞,与林嘉猷皆方氏姻戚。
孝孺荐之,蜀献王召至成都,王与语史论词艺,公智数称述河间、东平贤行,王说之。建文初,从孝孺至京,寻举贤良,为监察御史,吏事精敏,持法不阿。
燕兵至,坐方党论死,而宋漉孙情又坐郑党,陈e69da5e887aa7a686964616f31333433616266瑛请并罪之,太宗曰:“濂,名儒,开国时事皇考有劳,有之。”独杀公智。
5. 方孝儒是一个怎样的人方孝孺(1357年—1402年),宁海人,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牵连其亲友学生870余人全部遇害,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诛十族”的人。
福王时追谥“文正”。 方孝孺是明初一个了不起的人。
外人常说中国很少殉道的人,或说为了信仰杀身殉道的人很少,但仔细想想,这是不确的。我们的圣人孔夫子在2500年前,就提倡‘有杀身以成仁,毋求生以害仁’,这是我们的传统。
在中国历史上有独立的思想、独立的人格而殉道的不少。方孝孺就是为主张、为信仰,为他的思想而杀身成仁的一个人。
方孝孺在燕王进入南京后,因拒绝起草即位诏被杀了十族。当时姚广孝曾劝明成祖给读书人留个种子,明成祖不听,终于把他灭九族,灭十族。
甚至留有方孝孺片纸只字也是有罪的,这是明成祖要毁灭方孝孺的政治思想。所以以后明朝200年,再没有政治思想家。
我国政治思想在14世纪以前,决不逊于欧洲,但近500年来何以不振,这是由于方孝孺被杀的惨剧所造成的。
6. 东兴镇的历史东兴镇白杨寺村二组有一寺庙叫天应寺,在一巨石上造像1龛,龛高2米,宽1.8米,深1米,龛内造观音及龙女、善财。此外还有2块清乾隆年间的修庙碑记,龛前地面上左右各立一尊高1.8米的罗汉。造像衣纹清晰,线条流畅,具有典型的宋代造像特征。这对研究宋代石刻造像雕刻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二00六年四月,天应寺造像被公布为荣县文物保护单位。因庙宇无人管理,庙内蛛网甚多,碑记风化难辨字迹,石刻受损严重。二00七年两尊罗汉菩萨被盗,至今下落不明。 东兴镇埂子村一组(小地名胡家坝),是明代兵部侍郎〔相当于今国防部副部长职〕胡子昭的故里。胡子昭于元朝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在这里出生,明初“清难之变”被杀于南京。五十余年后的天顺年间,其女胡金奴已八十多岁,向内宫皇后请求,把父亲遗骨归葬故乡。遗憾的是,坟墓已毁,无迹可寻。 东兴镇埂子村二组有一祠堂叫刘家祠堂,占地四百多平方米,保存较好。 东兴镇境内,工矿企业较多,有蜀南气矿荣县天然气净化厂(原脱硫二厂)、东兴水泥厂、荣县高峰煤业有限责任公司、荣县中林煤业有限责任公司、荣威石粉厂、自贡市北斗水泥公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