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小说《第七天》中的雨、雾、雪花分别代表什么?

通过亡灵视角的叙述,不仅内容呈现出现实与荒诞相互依存的特点,而且在环境描写上也存在着虚无与幻想。在他到达《落得个坏下场》的前三天,费阳一直在寻找和重温前世的记忆。

在这三天里,“浓雾”、“雪花”、“雨”这样的词出现了很多次,尤其是第一天,“雾”这个词出现了十三次,“雪”这个词出现了九次,“雨”这个词第二天出现了五次。这些话也出现在死后的世界,反复的次数给死后的世界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温暖。

第一天,当费阳走出他死后租住的房子时,已经是“大雾弥漫的时候了”。在去殡仪馆的路上,他看到的一切都融化在雾中,或者说他根本看不到任何东西。“雾锁住了城市的容貌,城市失去了白天和黑夜,早晨和黑夜”和“雾浸湿了我的眼睛”,这使费阳处于一个雾无法散去的世界。人们突然。

然而,飘落的雪花给费阳带来了温暖,给这座城市带来了光明。第二天,费阳和李青的故事在雨雪中慢慢展开,但他们的落寞和落寞却如死一般寂静,毫无生气。第三天“雨雪飘过眼前,却不来我的眼睛和身体,我知道雨雪在离去”,而第四天,则被形容为“没有雪花,没有雨”,这种环境在这里悄然散去,“只有流动的空气离开,又像风一样回来”。

小说不断用“雾”、“雨”、“雪”这些词来形容环境,也暗示了人物的内心。在这样一个似曾相识的世界里,浓雾雨雪让世界变得混沌,熟悉的东西变得陌生。公交站牌“好像突然从地里长出来了”“用右手擦还不清楚”;车祸的发生仅仅是“听到一连串车祸聚集在一起的声音”。

遇到李青,感觉对方的声音听起来很陌生。这一系列荒诞的写法,从死者的身份来看是可以理解的。费阳本人是一个灵魂,他所经历的世界一定与他生前不同。这些只是一些细微的差别。尤其是文中对“雪”的使用和平时有很大差距。“雪”在寒冷的冬天来临,这多半是寒冷的征兆。然而,文本中浓雾中的雪花让费阳看到了光明,感受到了温暖,事情逐渐变得清晰,连他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

这些描写自然天气的词语在文中反复使用,表现了世界的蒙昧,人物在世界中的迷茫和困惑,在找不到出路和方向中迷失了自我。一向冰冷的雪花,在这里会变成温暖的代言,让人更加感受到世界的寒冷。

余华所展示的不仅仅是死后的世界,更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看似有序的现代社会混乱不堪,一系列新闻事件的背后,是民众的荒诞生活。“与现实的荒诞相比,小说的荒诞真是小巫见大巫。”第四天,雪花雨的消失和刘梅的出现预示着费阳的环境会发生变化,刘梅把他带到了“穷途末路”的美好世界,于是没有了雨雪,温暖代替了寒冷的出现,与他之前经历的环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