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磷酸化和底物水平磷酸化的异同

氧化磷酸化和底物水平磷酸化的异同如下:

耦联,一般这么写,也有写成偶联的。就是两个过程同时发生。

氧化磷酸化偶联,就是氧化过程和磷酸化过程同时发生。

当然不是同一个东西既氧化,又磷酸化。而是不同的底物进行。

一般这个东西说的是线粒体里面的,呼吸链传递给氧,这个就是氧化过程,ADP形成ATP就是磷酸化过程。

氧化磷酸化,主要区别于底物水平磷酸化,后者是只有磷酸化,而没有氧化过程,能量来源是底物反应。

1、底物水平磷酸化:指底物在氧化过程中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配,形成高能代谢中间产物,能量集中产生高能键,促使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底物磷酸化形成高能磷酸化合物的能量来自伴随底物脱氢,分子内部能量的重新分布。如:糖酵解过程产生ATP。

2、氧化磷酸化:在生物氧化过程中,底物脱氢产生NADH和FMNH2经呼吸链传递氧化生成水的同时,所释放的自由能用于偶联ADP磷酸化生成ATP,这种氧化与磷酸化相偶联的作用称为氧化磷酸化。

3、偶联:ATP形成以电子传递为前提,而呼吸链只有生成ATP才能推动电子的传递,此为偶联。

4、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复合体Ⅰ、Ⅲ、Ⅳ,主要根据自由能变化和P/O比值确定。

二、氧化磷酸化的机制

1、偶联因子: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线粒体内膜基质一侧表面上有许多小的球状颗粒,通过一个柄与嵌入内膜的基部连接,这就是氧化磷酸化偶联因子,其中包含ATP合酶系统,可利用电子传递的高能状态将ADP和pi合成为ATP。

线粒体的偶联因子由两个主要部分F1和F0组成,因而又称ATP合酶。

2、化学渗透假说:P.Mitchell在1961年提出,他认为电子传递链像一个质子泵,电子传递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可促使质子由线粒体基质移位到线粒体内膜外膜间空间形成质子电化学梯度,即线粒体外侧的H+浓度大于内侧并蕴藏了能量,并于1978年获诺贝尔化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