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138 |北京法源寺1
其实不需要我们自己去分析太多,因为在这本书的最后,这位李敖先生已经讲到了这本书的价值,或者说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他是这样说的:“北京法源寺以屹立至今的混凝土古寺为纵线,以抽象消逝的历代历史人物为横剖面,赋予一个重要的主题:
生与死、鬼神、僧与俗、入与出、仕隐、朝野、家国、君臣、忠臣、异邦、强弱、群己、人与我、公私、理、恒变、前途与未来、因果、济(济民通天下)等等都有论述。这种思想表达强烈的小说,因为内容丰富,所以不多见。
其次,《北京法源寺》是一部历史小说。一般的历史小说不过是“为杨贵妃洗澡”“为西太后洗脚”之类的无聊故事,而《北京法源寺》完全不是这样。
它关注有勇气的人。这是一部男性化的作品。严格来说,书里只有一个女人,而且还是个坏女人。其他的都是男人的思想和活动。
写的是男人的侠义,男人的忠诚,男人的坚毅,男人的悲壮。但并不歧视女性,从光绪年间的外戚之哀到谭嗣同闰妻之死都可以体现出来,但其主题并不局限于男女之爱。
第三,北京法源寺的历史人物都是基于历史考证,其准确性远在历史教授之上。"
可能很多朋友会觉得,李敖曾经说过,他的白话文是五百年来最好的。虽然这里面有些夸张,但我个人觉得别人真的很牛逼,至少从这本书的文学创作来看是这样的。
至于有多牛逼,他之前也说过,这里就不细说了。我只想说说我自己。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摘录了一些我个人觉得有趣的地方,和大家简单聊一聊。
1思想点是给本书作序的人对李敖先生及其文章的评价。
他认为,首先,李敖在one hundred and fifty执政时期就充分关注文化问题,抓住了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他的《独白下的传统》、《中国性研究》、《中国生活研究》等作品,都在作品中聚焦文化,不分历史、思想、法律、道德、教育、政治、人物,揭示其文化内涵、文化性质、文化品位。
其次,李敖从来不讲空话,每一个问题都引用大量历史文献或文字资料,有时达到“数据轰炸”的地步。你可以不同意他的观点和他的结论,你绝对不能忽视他提出的证据,甚至是这些材料会促使你重新考虑他的问题。
第三,他以现实社会中人们已有的思想作为思想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并给予了辛辣的抨击,因此他所引用的史料与现实的生活思想相结合,显示出生动的生命力。
第四,李敖对国卒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揭示了国卒“秘密结社”的由来和本质,以及“不能也不愿分辨国家利益高于国卒”的法西斯本质。
第五,他自己说的:“我的文章里有很多偏见和情绪化的语言,但是你把它们过滤掉之后,剩下的就是纯粹的信息了。这就是我的知识所在。写一篇文章有很多条件,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事实上,我第一次接触到李敖先生的这篇文章,是因为他对南先生的书提出了非常强烈的批评。后来有学者做了这样的回应,评价李敖是一个嘴里经常用枪的人。也有人以为李敖只要潜心读书,不去打那些现实的、政治的斗争,就能成就一代宗师。
但对我来说,这些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的人过上了不一样的生活,让我看到了这个世界上另一种学者的生活。也许我无法想象一个学者可以毫无畏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毫无畏惧地玩弄自己的生命。
第二个思想点,这本书讲的是北京这个法源寺。其实这个法源寺一开始不叫法源寺,叫本钟寺。当初就是这个唐太宗想打这个朝鲜。结果打得一塌糊涂,他带的兵都打死打伤了。所以他修建了这样一座忠义殿,一座忠义亭,来纪念这些忠义将士。
后来这个阁楼因为战乱被毁,只剩下这个寺庙还存在。然后一直到清朝,清朝的第三任皇帝雍正帝在登基的第九年和1731年想到了这个烈士祠,就把它改名为“法源寺”。49年后,清朝第四任皇帝高宗·甘龙也亲自来到这里,并题写了“法海真源”的标题,法源寺由此而来。
第三个思考点是,法源寺和北京其他寺庙有什么区别?在作者看来,重点就在于这种悲凉的氛围。这话怎么说?历史上,在他改名为法源寺之前,这个宋钦宗在南宋时期曾在这里举行。他只当了一年皇帝,却当了30年囚犯。
而在宋朝末期,有一个江西进士,名叫谢芳。他参加了宋朝反对元朝的军队,但是失败了。后来他一直隐姓埋名,没有逃过元朝的监控,因为那时候需要他这样的人做官,而他自己不想做。到了北京,就被关在这个庙里。他在这座寺庙里看到了曹娥纪念碑,为了找到他父亲的遗体,他想到了曹娥。
而且在14世纪,在民中阁倒塌之前,生于元始皇帝,死于元末皇帝的张謇老人,曾经为它留下了一首悲怆的诗,那就是百步险梯溯青天,倚栏杆抱清风。金银宫阙之日,锦绣山河一呼百应。事在人前,人老了,鬼来海为雄。只可惜春城南苑,孤花落旧红。
第四个思想点是,有一个年轻人来到这个法源寺,和这个法源寺的这个和尚进行了一次对话。这段对话很有意思。是围绕法源寺过去历史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展开的讨论。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有一个有趣的争论,就是如何定义善,是一个人的善良还是善行?
在这位法师看来,“真正的唯心主义是摆脱自我执念,释迦牟尼与阿罗约仙人争论:‘如果你能放弃除了我和自我执念之外的一切,那就是真正的解脱。’
自我依恋是主观的心灵。善不出来,只凭主观心意认为是好的就是好的。这是唯心主义的魔道,不是唯心主义的正道。唯心主义的正道是通过思考摆脱这种神奇的说好的方式。
真正的理想主义告诉人们什么是理想主义的极限,什么是单靠理想主义做不到的。比如,吃了就一定要吃。想吃又说吃不吃,必须吃。善也是这种性质。善要有行动,没有行动的善是虚伪的。“我觉得这些话也是值得的,很多信佛的人都有很好的反思。
第五个思想点是,这两个人在谈话的时候,把袁崇焕的历史抽了出来。他们在这里谈到的关于袁崇焕的几点,我们可以深思。
第一,当时袁在冤狱中被杀,弃尸西四干石桥,无人敢收。他的仆人,她,在半夜偷走了尸体。埋好后一直守墓,直到去世,死后葬在墓旁。她回家后,世世代代守着这座坟墓。这个法师其实就是佘的后代。
第二,本文认为袁是老广第一个在中国政治上有影响的人物。明朝不杀他,满人就进不了关,整个中国的历史就要改写了。而如果遵循袁的策略,明朝就不会浪费一大半的兵饷来保卫辽东,也不会穷兵黩武,引李自成入京。
第三,当时有一个叫程本之的书生,多次为袁申冤,被崇祯皇帝杀死。他的遗体后来被先人安葬在袁墓旁。后来在成先生的墓碑上题了十个字,叫‘一对痴情人,两个胆大人’。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这位程先生和袁督察不仅是陌生人,甚至有点不愉快,因为他找了他三次,都没见到他。但督察员袁被捕后,多次为督察员袁求情,被判死刑。他死的时候说我不是为了外遇而死,而是为了义。
第四,当时明朝已经这么腐败了。掌管东北的将军熊廷弼刚刚被冤死,他的家人都是奴隶。然而,袁是赶来跳进这个火坑的。他不仅拒绝买这个奸臣在朝廷的帐,还杀了毛,从而结束了这个奸臣的腐败。
第五,我们到这里才知道,和这个法师对话的人是大名鼎鼎的康有为,这也是本书特别有意思的地方。他不会一开始就直接告诉你康有为来法源寺和这个袁崇焕仆人的后代谈话,而是通过编织情节线索慢慢给出这个人的身份,看似自然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