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大星”被发现,在深海中发现了什么?
在2020年度“十大海洋新物种”名单中,出现了一种我们早已“熟悉”的生物——派大星,但实际上,这种生物跟动画片《海绵宝宝》中的派大星长得一点都不像。
下图为动画中的形象:
为何这样命名,它跟派大星有何关系呢?生物命名是随便起的吗?下面我们详细了解一下。
这是什么生物,为何被命名为派大星?这种生物全名为“派大星”背板海星,学名为:Astrolirus patricki,它生活在太平洋西北部的深海地带,生活在水下1400到2100米的深处,属于棘皮动物门-游移亚门-海星总纲-海星纲-项链海星目-项链海星科-背板海星属,体型很小,拥有七条腕足,直径最大只有约10毫米。
该结果最早发表在PeerJ期刊上:
从外观上看,这种生物跟动画中的派大星一点都不像。
派大星原本是美国动画片《海绵宝宝》中的一个角色,很多90后小时候都看过这个动画片,其中派大星和海绵宝宝是两个主要角色,他们是好朋友的关系。
目前科研团队发现的“派大星”背板海星,全部趴在海绵上生存,看上去“关系”很好,就跟动画片里的一样。命名者来自: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是一名博士研究生,她叫张睿妍(也就是论文作者一栏中的Ruiyan Zhang),她也是一名从小看《海绵宝宝》长大的90后,于是很自然地就将这种生物命名为了“派大星”。
动画片中的派大星是什么生物?动画里的派大星,更接近粒皮瘤海星(学名:Choriaster granulatus),这种海星直径可达27厘米,是一种大型海星,有5个又大又厚的锥形臂。
简直跟动画里的派大星一模一样:
不过它跟珊瑚生活关系密切,而且生活在水深40米左右的浅水地带。由于外形仿佛哺乳动物的生殖器,因此常常被网友们拿来调侃,起了很多外号,比如“五diao星”,“伍巨基”等。
?长得跟派大星一点也不像,难道生物命名如此随意?这里要谈下生物命名的规则,按照惯例,谁最早发现,谁就拥有优先命名权。
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了多人对同一物种起名,导致该物种名称混乱。假如多人都新发现了一种动物,那么谁最早发现,谁起的名字就算数,将会作为这种动物的正式名称。这也被称为动物命名的优先律。
另外,命名也要遵守同名律,也就是说不同物种动物的命名出现重名时,起名晚的就需要换一个名称。
可以猜测,《海绵宝宝》作者正是受到了粒皮瘤海星外形的启发后,创作出了相应的动画人物——派大星,按照优先律,此时已无法将粒皮瘤海星改名为派大星。
而后来命名的“派大星”背板海星,也将是唯一的,根据同名律,后来发现的物种都不能叫这个名字了。
假如给你机会,让你去给这种动物起名字,你会如何称呼它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