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村名:来自一个美丽的传说。
我不知道这种事。枣树坡的村名是什么时候改为寺庄村的?原因是什么?村民们都很纳闷:也许村里以前建过庙?也许村里以前有寺庙?祖先这么做一定有他们的理由。问爸爸?父亲说他不知道。在我心中,我的村庄就是现在的名字。
明朝洪武三年,祖师从朔州玛依县徒步而来,携带佛祖观音,为的是祈求佛祖平安。我就纳闷了,祖宗改名跟南观音寺有关系吗?南观音寺在我心目中没有印象。据我父亲说,南观音寺是1958拆的。拆除的原因似乎和修建铁路、运河有关。它的位置在村里西南巷和运河的交界处。
村民们回忆说,南观音寺坐北朝南,背对祖坟,面向村子。山洞被建成亭子,寺庙建在亭子上。寺西有一条石板路,人们从这里进寺拜佛。寺庙下面是一个由石头砌成的供人们行走的洞穴。南观音庙拆迁后,村民邀请南观音去村西的奶奶庙。
人们还讲这样一个故事,意思是过去没有寺庄村,没有南窑头,没有枣坡。白石,在村子的东边,过去被称为古村。村里有一座古庙,叫寿圣寺。
据《山西寺全集》第831页记载,寿圣寺建于明代,日期不详,地址为白石村。现存情况如下:“十八罗汉殿、珈蓝神殿殿、天王庙、龙王庙、关帝庙保存完好。”《忻州文史资料》第11127号有如下文字:“寿圣寺,位于下左乡白石村,建于明代,为市保单位。据清乾隆三十八年五月碑文记载,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总体布局:大佛殿居中,左右附属殿为十八罗汉殿和珈蓝神殿殿;佛殿前是天王殿,东有龙王,西有关帝庙。天王庙有宽深三殿,脊檩上的碑文是明成化元年立的。前檐有* * *七斗拱,抄铺四次,其余为清代所建。保存的比较完整。”
寺庄村,原为寿圣寺之地,曾称田庄子。后来寿圣寺香火鼎盛,来寿圣寺拜佛、上香的人越来越多,寺庙用地也逐年增加。庙里的土地增加了,雇佣的佃农,也就是为庙种地的人也相应增加了。由此,它发展成为一个村庄。
《忻州直隶州志》(清修?卷16有以下文字:圣寿寺,一个在七村,一个在白石村。寿圣寺,在寺庄村。
我认为,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忻州直隶州志》都比1995年3月出版的《山西寺观全集》更权威、更可信。
寺庄村名称的由来,应该与“寿圣寺”有直接关系。
这时,一辆马车从我脑海中驶出:一个轮子说:枣树坡到司庄;另一个轮子上写着:从土洞到瓦房。这辆马车应该就是懂读书断字的人常说的历史。
这是我的家乡:位于忻州市西南部,以前叫城南乡,现在改为斗罗镇。村子往东一公里就是白石村,再往东就是苏村、下左村、斗罗村、关城村。观城村位于舟山脚下。舟山是传说中大禹治水时扎船的地方。《太平宇宙》记载:“舟山,尧被淹,船在此。”舟山因此得名。所以,忻州曾经是一个海底世界。
村子南面是北同蒲铁路线。过了铁路,就是南窑头,也就是上面说的枣树坡,再往南就是五峰山。铁路旁边,有一条大运河,叫白石大运河。有人说是白石村黄罗路修建的,也有人说是明政府修建的。没有文字记录。
这条从阴山引来牧马河的运河,沿木庄村北自西向东,穿过寺庄村,再流向白石村,长约十华里。村民们说,以前三个村的人经常因为用水时间的长短而打架。最后商定了一个方法:烧香分水。意思是开渠的时候先点一根灯芯,根据村里的人,或者根据村里的地,再根据灯芯燃烧的长短来决定一个村的用水时间。
河对面是下河北村,看起来像“金蛾溺水”。有传说,有典故,不知道,历史有待考证。西边是火车站,过了火车站就是穆庄村。从穆庄村往西就是阴山。《忻州直隶州志》(清修)卷六有如下文字:“忻州西南十里木庄阴山冻雪西夏月。”
据说“黑暗山吃石头”是一个美丽的神话。阴山位于忻州市西南20公里,穆庄村西。山势低矮,南北走向,北面是牧马河,西面是葫芦川。地形很危险。令人惊讶的是,这两条河都在阴山之上,河床里砂石翻滚,水流浑浊,激流汹涌。流出阴山,变成清水细沙,岩石巨人彻底灭绝。相传鹅卵石为阴山所食,故有“阴山食石,蔚县筑铁”之说。这就是现实。阴山以东的牧马河的沙形似黄豆,颜色白里透红,故称豆沙。也有人说因沙取自豆罗而得名豆沙。众说纷纭,真假难辨。
阴山之上是庄磨镇。
说起庄磨镇,我想起一个名人,他就是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巩留的前身。1970年,王先生和女儿(,小名小麦,1958年出生)来到新县庄磨公社冯村大队接受贫中农劳动改造。王先生眼睛不好,村里人照顾他,只让他干点收粪的农活。他总是把骡子和马粪与泥土和粘土混为一谈,难以区分。这时,村民们故意把牲畜粪便放在显眼的地方。一些村民甚至把捡来的粪便倒进老人用的篮子里...
王先生喜欢唱歌。课间休息时,他带领大家唱歌,打拍子,然后一句一句教他...村里人都喜欢他,叫他老刘。后来王先生被调到新县文化馆,经常去图书馆看书,也辅导文学爱好者。
王先生,顾名思义,性格直爽。有一次,县委书记去一个村参加抗旱。随行的一位诗歌爱好者当即写了一首诗,诗中有这样一句:书记来我们村抗旱,山川笑迎。这个“诗人”手里拿着的是“杰作”,请指正。先生稍一思索,信手拈来:
书记来我们村抗旱,贫下中农欢迎他;
秘书进来喝了一杯,庄稼比我还渴十倍。
还是有讴歌“领导”的成分,但没有媚俗。
那时候我还小,还没见过我老公。后来在《小说选》第三期(1985)看了老公写的小说《先有蛋,后有鸡》,里面有很多我们国家的方言。比如叫爸爸大,叫几棵树几个大树枝(读作Bo)树,叫妈妈Bo(读作Bo)。为此,王老师创造了一个我在电脑上打不出来的字。这个词是“女性”,一个“白”字,读作Bo,意思和母亲或母亲一样。还有,大家常说的蹲,我们那里叫踢。
就连小说里的村子名字,王先生居然给起了个名字:碾庄。这个磨坊就是翻字磨坊。石磨和石磨都是石器,两者的关系非常密切。念庄,其实就是庄年,也就是庄模。这是我的猜测,或许也是老公的别有用心。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庄磨村给先生留下了难忘的回忆..这片土地,以及生活在这里的村民,对王先生都是有感情的,否则他也不会用“碾庄”这个村名。
附: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巩留小传。
巩留是当代著名的诗人和作家。原名刘,又名刘庚之,江西省南昌市人,1927年3月7日出生。1939年开始写诗,1946年在中正大学勤工俭学,参加学生运动。1948年初流亡上海,后赴香港加入* * *产党领导的全国学联。广州解放后,参加人民解放军,随部队向西南进军。195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出版第一本诗集《边关短歌》。65438-0956在解放军总政治部任职,65438-0957成为“右派”。65438-0978年重返诗坛,出版诗集:《在北方》、《巩留诗选》、《尹灵芝》、《白花》?红色的花,漫无边际的草,仙人掌,骆驼,大上海,南船和北马等。1981年获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新诗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安徽分会文学院院长。
他于2003年10月7日去世。
嗨?2?!阿尔及利亚的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