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的特征

现代诗是指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诗歌。中国现代诗歌的主体——新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它是适应时代要求,用贴近群众的白话反映现实生活,表达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打破旧体诗以格律形式为主要标志的束缚的新体诗。1953第一次使用“现代诗社”这个名称——是在纪贤创办“现代诗社”的时候建立的。

编辑这段现代诗的特点

1.形式相对自由。2.内涵是开放的。3.形象管理比花言巧语更重要。4.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形象生动,抒情性强,音乐性和谐,在形式上分支排列。

在这一段编辑现代诗歌的分类。

诗歌的分类方法很多,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基本的如下:

现代格律诗与现代格律诗

这是根据诗歌语言节奏的和谐程度来划分的,是一般和谐还是非常和谐(最高和谐)。(1)现代体格律诗:就文学体裁而言,现代体格律诗是以中国白话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普遍和谐再现生活抒情表达的语言艺术。代表作是中国当代诗人于水的《妹妹》。(2)现代格律诗:就文学体裁而言,现代格律诗是以中国白话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最高和谐再现生活抒情性的语言艺术。现代格律诗的格律要求与古典格律诗相同,如定字、定句、定节、定级、定韵。(见水水《中国韵律诗理论论纲》)

叙事诗和抒情诗

这是根据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来划分的。(1)叙事诗:诗歌包含比较完整的故事线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激昂的唱腔来表现。史诗、故事诗、诗化小说都属于这一类。古希腊荷马的《赫里亚特》、《奥德赛》等史诗;中国诗人李记的《王贵与李祥祥》等故事诗;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璜》和俄罗斯诗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等诗化小说。(2)歌词:主要通过直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有完整的故事和人物。如情歌、颂歌、挽歌、挽歌、牧歌、讽刺诗等。这样的作品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当然,叙事和抒情并不是绝对分离的。叙事诗也是抒情的,但它的抒情性要求与叙事紧密结合。抒情诗往往叙述一些生活片段,但不能铺开,要服从抒情的需要。

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和韵诗。

这是根据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来分类的。(1)格律诗: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它对行数、字数(或音节)、声调和押韵、词语的对仗、句式的安排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如中国古诗中的“格律诗”、“绝句”、“歌”,欧洲的“十四行诗”。(2)自由诗:是现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诗体。不受格律的限制,没有固定的格式,讲究自然和内在的节奏,用韵大致相似或不用韵。字数、行数、句式、声调相对自由,语言相对通俗。美国诗人惠特曼(1819—1892)是欧美自由诗的创始人,《草叶集》是他的主要诗集。这种诗风也在五四以来的中国流行起来。(3)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歌特点的文学体裁。作品中有诗意的意境和激情,往往充满哲理,讲究自然的律动和音乐的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不分支不押韵,比如鲁迅的《野草》。(4)韵诗:属于一种文学体裁。顾名思义,一般是指每行诗的结尾必须押韵,诗读起来像歌谣。这里的韵诗是指现代韵诗,属于一种新的诗体,类似于网络上流行的方的韵诗。2000年后出道。

现代诗歌和当代诗歌

按照诗歌发展的阶段。(1)中国现代诗歌:20世纪上半叶以前的诗歌称为中国现代诗歌;(2)中国当代诗歌:20世纪下半叶以后的诗歌称为中国当代诗歌。

编辑本段的表达

举个例子

诗歌的表现方式有很多种,在中国最早流行、至今仍经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方式是“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一为风,二为赋,三为比,四为荣,五为雅,六为赋。”其间有一句绝句叫:“三灯日月星辰,四诗淡雅。”六义中,“体、雅、赞”是指《诗经》中的诗的类型,“赋、比、兴”是诗中的表现。傅:是一种直接表达事物的方式。宋代学者朱在《诗传注》中说:“赠者必说之真。”比如《诗经》中的《葛覃》和《蛞蝓》就用了这种手法。鲍比:这是一种比喻的方式来描述事物和表达思想和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而毕叶是什么?用附件盖东西,威胁要把东西割掉。”朱说:“如果你比较,你可以比较这个东西和另一个。”比如《诗经》的书,比如《猫》、《说书》,就是这么写的。邢:是一种托物兴味的手法,就是用事物的开头来达到描写事物、抒发思想感情的地步,唐代孔在《毛诗正义》中说:“得道者兴。就拿比喻来说,自己起个心,那些在诗词散文中引用植物鸟兽来看意思的,都是快乐的。”朱更明确地指出:“如果你感兴趣,你应该先说点别的,以引起你正在念诵的词。”比如《诗经》中的关雎、就是“兴”的表现。这三种表现方法一直流传下来,经常综合运用,相辅相成,对历代诗歌创作影响很大。诗歌的表现方式有很多种,从古至今都在不断地发展和创造,其运用也是灵活的,夸张的,重复的,重叠的,跳跃的等等。,很难描述。但是,所有的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力不仅是诗歌的一大特色,也是诗歌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就是象征。象征只是简单地表示“象征意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是灵魂的直接形象,应该引起重视。从现代的观点来看,诗歌中意象的创造主要有三种方式:

类似

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喻是“或声喻、或形喻、或心喻、或喻。”在我们之前列举的诗歌中有很多例子。还有一种比较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用物拟人或者用人拟人。前者就像徐志摩的《告别剑桥》:我轻轻地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挥手,/向西边天空的云告别。/河边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浪中美丽的影子,/在我心中荡漾。把“云”和“金柳”当人看。人们模仿事物,例如,爱情的《因为风》:...我的心灵/像你窗前的烛光一样明亮/略带暧昧/不可避免/因为风/...用我一生的爱/点亮一盏灯/我是一团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把“我的心”比作烛光,把我比作一盏灯。当然,归根结底,本质还是“拟人化”。

夸张

就是把要描述的东西放大,就像电影里的“大写”和“特写”镜头一样,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深过千尺,不如王伦》(《赠王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提到“深千尺”和“三千尺”,虽非实情,但他塑造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仅可以接受。但是,这种夸张一定要有艺术性和美感,不能太荒诞,不能太真实,也不能太庸俗。比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一袋棉花包着/卡车头歪着/歪着,三尺高/像高射炮。”看完让人觉得不真实,无法产生美好的感觉。

借代等修辞手法

就是拿这个东西代替那个东西。类似于类比,但又不同。区别在于:类比一般比较,比较的是具体可见的;而转喻一方面是具体的,一方面是抽象的,它弥合了具体与抽象之间的鸿沟,使诗歌的形象更加生动突出,引起读者的联想。这就是艾青说的“给思想插上翅膀,给感情穿上衣服,给声音涂上色彩,让逝去的都凝固。”塑造诗歌的形象,不仅要用透视所取的素材来描绘画面,还要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来多方面体现形象,做到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着毛驴,唱的是“池边鸟驻树,和尚推月下门”,但他也想到“和尚敲月下门”可以用。到底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于是用手做了个商议。没想到,驴挡住了一个大官的路。这个人就是韩愈,一位伟大的作家。当侍卫把贾导牵上马时,贾如实相告。韩犹豫了很久,说还是敲门的好。因为有“敲”的声音,所以在山中月夜有一两声敲门声,让现场“活”起来,让环境更加寂静。枫桥旁的“乌梯”和“钟”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里的音乐描写,“像是把大大小小的珍珠灌进一盘玉里”那一段,非常生动精彩!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歌》:“还有那礁石/外有倔强的倾听/风、雨、浪/幽幽/晨曦/灵泉寺的晨钟/宛如喷涌的泉水/远处的回应/隐隐的敲落/几颗稀疏的星/公鸡的啼叫/仿佛飘洋过海/鸡鸣朝霞/似潮水。这首诗也写得很好。因此,如果我们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技巧,将为诗歌创作开辟更广阔的领域。无论是比喻、夸张还是借代,都取决于诗人对客观事物的敏锐观察,自己的感受,大胆的想象甚至幻想。可以说,无论浪漫还是现实,都不是没有想象力(幻想)的诗人。比如以豪放著称的李白,想象力丰富,诗风瑰丽,而以现实主义著称的杜甫,也写过“你是什么时候突然看到眼前这房子?”(《茅屋被秋风吹破》)和“她云发香有雾,她玉肩月寒。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再次躺在屏幕上,看着这明亮的光,不再流泪?。"(《月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