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年重生大逃亡的小说
其中就有这样一种皇帝,自视甚高,有理想,勤于政务,更有改革的决心。自然也有很多改革成功的例子,比如汉武帝、唐玄宗、永乐皇帝、雍正帝。
但并不是所有的改革皇帝都成功了?
不一定。这里的两个人是代表。
改革的成功当然是可喜的,创造了中兴,富国强民。万一失败了呢?国运崩溃,党派之争,民怨四起,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你说的是哪两个皇帝?一、宋朝第六任皇帝(许);第二,朱翊钧,明朝第十三任皇帝。
平心而论,两人都是勤奋的改革者(朱翊钧早年是,晚年不是),对帝国工业充满理想,但事与愿违——越努力、越勤奋,负面效应越严重,对后代的危害也越大。
这真是一个可悲的悖论。
因此,这两个人* * *享有历史上仅有的两座帝王庙——宗申。
上帝是不可预测的。根据《遗训法》:民无所为称神;安仁立政,称神;事物奇妙,无从说神;神圣的不可知召唤上帝;阴阳莫测,呼神;无为而治民,谓之神;适应远方,快速轻松地说上帝;道学要利民,称神;示仁,与神同藏;然后天高气阔,叫神仙。
换句话说,通俗点说,你玩得很开心,留下了一个烂摊子,你不知道如何评价自己的功过,只好说自己是神。
上帝?真神。
明神宗·朱翊钧死后二十四年,明朝灭亡了;宋神宗死后四十二年,北宋灭亡,成为南宋。
连数字都像双胞胎。
难怪一些网民开玩笑说,明神宗是宋神宗500年的重生。
有依据吗?好像有一点:宋神宗死于1085,明神宗生于1563,间隔478年,差不多500年了。
宋神宗·赵旭(1048-1085),宋英宗的长子。20岁即位,推行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他在位18年。
明神宗·朱翊钧(1563-1620),又名万历皇帝,是明朝皇帝穆宗的第三子。他在10岁登基。他早年推行张变法(又称鞭法),在位48年。他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纵观他们的一生,和帝国前后发生的事情,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主要有以下四点:
众所周知,宋钊就是欺负北魏皇帝孤儿寡母,在陈桥发动兵变的赵匡胤,所以郭利一开始就立下规矩:谨防带兵!这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统治习俗。
同时,宋钊也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凡是能用钱解决的事情都不是事。
所以,军队觉得被鄙视,给钱!官员不升官,不服。给钱!北方列强来骚扰付钱!当地人造反,给钱!朝廷有喜事,给钱!
在宋朝,钱被用来做任何事情。
这样,到1067年宋神宗登基时,国库已经赤字,财政收入入不敷出。虽然此时的宋朝在经济、农业、科技、商业、贸易、加工等方面实际上是空前发达的,各行各业都很繁荣,人们的钱包也鼓了起来,但是宋神宗的钱包却是空的。
接手这个烂摊子,如果我们能谨慎一点,也许我们还能凑合着过,但宋神宗是一个有前途的有远大理想的皇帝。所以,改革成了他的必然选择。
与宋神宗相比,明神宗接手的摊子也好不到哪里去。
与赵匡胤相反,朱明王朝白手起家的创始人朱元璋从骨子里看不起文人和官僚。所以他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撤了宰相的职,自己的皇帝是宰相,其他官员都是打杂的,跑腿的。
给的钱不多,跑的不好就要受罚。而且,不能贪,不能吃拿卡要。否则罚你降级,全家斩首。所以,在朱家尖下做官,真的是清官。
皇帝和宰相肩挑重担,农民出身、吃苦耐劳的朱元璋能做到,他的后代却做不到。老朱没想到这一点,埋下了祸根。
其实从第三代皇帝永乐开始,皇帝们就受不了了,只好改革官僚制度,建立内阁制。后来皇帝越来越懒,就设了锦衣卫,东厂,西厂。此后,内阁士官集团与东厂宦官集团的斗争就一直不绝于耳。
1572年明神宗登基的时候,正是嘉靖皇帝多年来疏于国事而带来的内阁纷争之乱。
如果宋神宗面临经济问题,它可以假装没看见;那么明神宗就面临着一个政治问题,这个问题是无法回避的。因此,改革势在必行。
两位神殊途同归。
鲁迅在《改革与习惯》中写道——
我印象深刻。
两位神怎么会不知道呢?
所以,当宋神宗在熙宁二年(1069)和王安石一起推行新法时,他们就认定了“一条路要走到黑”。也正因为如此,新法一出,鬼挡杀鬼神挡杀神。反对派司马光、欧阳修、苏轼等人被调离京城,贬谪到地方任职。
王安石确实是改革的先驱。已经颁布和实施了65,438+00多项改革法案。现在看来,这些改革确实在短时间内增加了帝国的财政收入,但也触及了农民、手工业者和地主的根本利益,从而造成了新的动荡和不公。
说白了,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就是朝廷与民争利。比如青苗法和市场易法,本来是民间借贷和贸易,改革后收归国有,成为政府部门的垄断特权。
这与王安石变法的初衷相悖。
希望王安石还能记得新法实施之初他与司马光的辩论——
答案是坚定而自信的,但遗憾的是,在实施的过程中,王安石迫不及待地把蛋糕做大了。来钱最快,政绩最好的是——重新分蛋糕。
大约500年后,和张的“一鞭法”大同小异。
张担任内阁首辅后立志改革,年轻的在思想和行动上全力支持他,史称“万历新政”。坦率地说,“一鞭子法”大大增加了帝国的财政收入,缓解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日渐衰落的朱明王朝看到了一丝曙光,带来了所谓的“文艺复兴”。
但是,王力可安史之乱的政治改革,其实质是与民争利,保护社会上层的利益。所以触动下层民众的利益也就不足为奇了,而且随着改革的推进,带来了额外调配、粮贵火耗等问题,最终“死”在万历十年(1582)。
1582年明神宗上任后,主持了著名的“万历三大远征”,先后在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发动了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即-
“万历三大远征”都取得了胜利,巩固了朱明王朝的版图,但也耗费了大量的军事资源,导致战后财政拮据。
也许他被“三大义务兵”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明神宗晚年在与女真作战时犯了轻敌的错误。公元1618年,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发出“七恨”,反叛明朝,建立后金政权。
次年,辽东都督高阳奉命兵分四路,攻打努尔哈赤。结果萨尔浒之战大败,死伤四万余人,开原、铁岭失陷。从此,明朝在辽东的控制崩溃了。女真人的崛起也敲响了朱明王朝的丧钟。
和明神宗的好战一样,宋神宗即位后野心勃勃。他反叛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对辽、西夏妥协退让的政策,对虎视眈眈的邻国采取强硬态度,决心统一中国。
为此,宋神宗亲自主持了两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即——
公元1076年,神宗郭隗率军与(今越西北)军作战,收复大量失地,并迫使王投降,从此不敢再入侵宋境。
公元1082年,宋神宗在殷、夏交界处的永乐城建立战车军,试图将西夏军困在星州。没想到西夏入侵三十万围城,永乐城失陷,宋军伤亡二百余人,民夫工匠损失二十余万。据说,当消息传到汴京时,宋神宗在宫廷里痛哭流涕。此后,他丧失了斗志,恢复了对西夏的朝贡。
这场战争也消磨了宋军及其大臣们的斗志,加速了北宋向南宋的转变。
宋神宗、王安石推行的变法虽然一波三折,但一直到南宋才断断续续地进行,这大概是意料之外的。
他们甚至不会想到,随之而来的党争没完没了,让“王安石变法”成为宋朝国运的转折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人类历史的转折点。
事情要从1074说起。
当时,改革已经实施了五年。恰逢持续干旱,“青苗法”和“豁免法”加重了农民负担,许多难民开始逃亡。诗人夏征画了一幅难民地图,并把它送给了宋神宗。
宋神宗读后感触颇深,夜不能寐。第二天,他下令开封府开仓放粮,同时废除18改革措施。王安石辞职了。
此后,宋神宗在变法中摇摆不定,王安石也两次参拜,两次离职。他为此得罪了不少达官贵人,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高太后。
宗申死后,哲宗年幼,皇太后听政,利用司马光等反对改革的大臣打压改革派。哲宗主政后,为了清算太皇太后的嚣张气焰,还重用维新派,镇压反对变法的“元佑党员”,继续变法。
当哲宗垮台后,惠宗即位,并被平反为“元佑党员”,变法被中止。不久,蔡京以亲属身份入朝,再次镇压“元佑党”,重启变法...
王安石变法,如此反复,历经三皇,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麻烦的变法,渐渐偏离了初心,一点点掏空了大宋帝国。
如果说党争是宋神宗政治改革的“副产品”,那么对明神宗来说,这是他的本意。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对万历末年及万历十五年围绕他的党争进行了精辟的阐述。
简单来说,从万历十四年(1586)开始,明神宗纵情声色,身体虚弱,很少上朝,创下了二十多年不上朝的荒唐纪录。
皇帝罢官,却不得不有所作为,这让内阁大臣们深受其害。问题是,皇帝有他自己的威严去做,他是和朝为官。世卫组织害怕世卫组织?大家互不相让,都想增加自己在朝廷的话语权,只好拉朋友组党,培养自己的势力。于是,明末官僚队伍中党派众多,门户之争与日俱增。、宣党、昆党、齐党、浙党等等。
以至于万历晚年,内阁大臣连皇帝长什么样都不知道。尽管于和其他朝廷官员很担心,但他们也无能为力。久而久之,大臣们忙于党争,大明的国运却每况愈下。终于,在万历死后24年,他匆匆走进了历史的展厅。
《圣经·传道书》中说:已经发生的事情还会再发生;已经做过的事还会再做。日光之下无新事。
如今世界在变,世界在动荡,身处其中的个人经历更是跌宕起伏。它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让人感到惋惜。但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个人对社会无异于沧海一粟;时间对于历史来说就像一眨眼的功夫。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他们的故事有多少不是耳熟能详,依次上演?
以宋神宗和明神宗为例。他们绝不会想到,他们的“伟大才能”会在他们死后为自己赢得“宗申”的庙号。
你志存高远,鹰击长空,也许只会碰壁,一事无成;你又伤心又愤怒,你又平庸。也许你正在经历最精彩的时刻。
你现在是迷茫的,悲伤的,开心的,快乐的?时过境迁,或许有完全相反的心态。
人生在世,不是吗?
想听的人就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