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佛游记
从17年底到18年初,英国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变化。1688光荣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议会分裂为保王派和汉奸派两派,逐渐演变为后来的托利党和辉格党。同时,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奠定了欧洲“知识至上”的基础,人们争相赞美科学和理性,甚至盲目推崇理性哲学。作为一个出生在爱尔兰的英国人,斯威夫特见证了这一切,也见证了英国对爱尔兰的压迫性殖民统治。他在辉格党和托利党的宣传战中成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政治作家,随后在政治斗争中情绪低落,《格列佛游记》最终成为他半生经历的凝结。
在大航海时代背景下,18世纪的英国文坛涌现出大量游记题材的文学作品。其中,旅行者造访异乡,面临不同的危险。他们用自己的知识来适应环境的变化,并通过对外部世界的审视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国家。当然,这种写法难免有各种夸张和捏造。这些都为斯威夫特的讽刺之笔找到了完美的载体。
二、从“讽刺小说”到“儿童文学”的误解
《格列佛游记》是一部热情洋溢的讽刺文学作品。《格列佛游记》因其明显的政治意味和许多对女性生理和生理欲望的直白描述,被贴上了“儿童不宜”和“厌女症”的标签,导致小说在流传过程中不断遭到审查和删除。这部小说的前两章结构严谨,对比鲜明。由于它们生动的冒险故事和丰富的想象力,一直受到儿童读者的喜爱。此外,《格列佛游记》在许多由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中也仅限于这两个国家,导致人们对《格列佛游记》的理解逐渐演变为单纯的儿童文学。
第三,“格列佛”不等于“斯威夫特”
小说以两封信开始,以格列佛与他的堂兄兼出版商辛普森的通信为幌子,玩了一场玻璃粉碎的叙事游戏。在小说文体发展的早期阶段,虚构与非虚构的界限还很模糊,小说往往在一开始就为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创造了一个看似真实的支撑。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声称“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给了我一份稿子,我经过一番处置就公之于众了”。《格列佛游记》也属于这一类,我们不必研究斯威夫特有没有亲戚,也不要认为格列佛就是斯威夫特本人。其实格列佛,格列佛名字的原文,是由英文单词gullibility演变而来,意思是轻信。这是作者的暗示,这个故事和其他小说一样,真的时候既有真的,也有假的。
第四,小说出版后的情况
该书出版两个月后,已经印到了2万册,在伦敦乃至整个英国掀起了格列佛热潮,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1695年,英国议会宣布废除实施了30多年的报刊审查制度。印刷业的爆炸性发展促进了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所说的“公共领域”的兴起。因此,18的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作家面临着有史以来最激烈、最及时、最多方面的批评。除了纯粹的文学批评,还有很多针对斯威夫特本人的攻击。长期以来,格列佛难以回归人类社会被视为斯威夫特反人类倾向和精神异常的证据。很多评论家都忽略了一个事实,格列佛只是斯威夫特的代言人,他的思想和行为不能等同于斯威夫特本人。
五、书中四大奇遇的内在联系。
从表面上看,这四章每一章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但从整体上看,我们看到的是格列佛的人性尊严和傲慢逐渐退化直至消亡的过程。虽然格列佛被当地人视为违背自然规律的存在,但他始终坚持捍卫自己和英国的尊严。然而,再次被视为非理性的格列佛放弃了对人性的维护,承认自己和人类都是可笑的野蛮动物。小说的讽刺对象在前两章不朽神话破灭后也变成了更抽象的概念。此外,随着格列佛对人类各方面理想的幻灭,他作为叙述者的视角也逐渐与故事拉开了距离,从前两章的“被观看者”变成了在外面徘徊的“旁观者”。与普通的旅行小说不同,格列佛不是一个进步的英雄。他只是重复他以前的错误,这证实了斯威夫特对人类弱点的看法。他认为人性是有缺陷的,但是他们拒绝从过去的经历中学习,所以他们不能从失败的经历中成长。
第六,文学意义和深刻内涵
《格列佛游记》是一部披着游记外衣的政治讽刺寓言,包含了幻想文学、反乌托邦小说、黑色幽默文学等许多当时没有出现的小说类型。其本质是对日常生活和真理的质疑和变形,也是现代社会第一部以个体异化为主题的小说。重复的、非线性的叙事发展,对应的是现实中传统的阶级制度和议会秩序的分裂,以及严谨有序的政治体制和制度。斯威夫特的写作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乔叟的讽刺传统,后来不同时期的许多英国作家,如菲尔丁、萧伯纳、奥威尔和伊夫林·沃都受到了他的风格的影响。《格列佛游记》不仅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还是一部在某些方面超越了文学范畴,对人性和人类乌托邦进行了深入探索的伟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