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生长》三部曲我该先看哪个?
我,孙,读了冯唐的小说,写了一篇课文。我一看,全是强奸。太没品位了。有个出版商曾经评价冯唐的小说,说:整个故事就是个鸡巴,所有的故事都是不干净的。他和我孙子一样,是属于眼里只看到老二的主。作为一个感情丰富的人(郭对这句话也有贡献),我决定写一篇像样的书评。
《给我一个十八岁的女孩》,万物生长,《北京北京》是冯唐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写成的万物生长三部曲。乍一看,冯唐觉得他的文笔和肖波很像:调侃戏谑,大大咧咧的文字,极具穿透力的文字,甚至还有不避讳下三路辞藻的流氓气。但看多了也觉得粗鄙滑手的流氓气,比起石康和王朔是相当不如的。但是,冯唐的文字里还有一种感人的内涵,是我后来才知道的,那就是记忆的力量。
出版界给冯唐起了个“文坛外大师”的绰号,意义重大。比起拼小说的手段和技巧,冯唐绝对是那些专业小说家所不能及的。但正是这种忠于文坛外人记忆的独特记录,使他的写作具有了不同于“小说家言”的感染力“基于自己的成长经历”,冯唐在《京京》的序言中承认了这一点。三部曲的所有喜怒哀乐都来自作者的“21篇日记,450封信”。于是我们知道,那些故事里的人物曾经是真实的,只是他们改了名字,通过冯唐的回忆和笔下,在纸上活了过来。记得高中时莫罗来学校讲课,多次提到现代学生的纯小说文学读得不够。有人问什么是纯虚构的文学作品,他回答:是小说。然而,当小说的风格在《冯唐》中不再是“纯虚构”的时候,真实记忆与非凡叙事技巧的混血儿,自然就结晶出了很多崇拜者所说的“神品而非功能品”。
有评论说,三部曲之后,冯唐再也写不出这样一部小说,这样的性格,这样的境界。我也这么认为冯唐的小说之所以备受推崇,是因为冯唐的小说除了小波叙事之外,还是“真小说”。在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完三部曲后,他准备开始下面的纯小说写作过程。我很难对它的前景感到乐观。冯唐的小说,脱离了回忆,就像离地两脚的安泰,就像露着脚跟的阿喀琉斯,失去了冷爽力量的源泉,只剩下模模糊糊的写作技巧。就像韩寒的小说《三重门后》(虽然《三重门》里更多的只是在玩文字游戏)。
可以想象,在未来,冯唐的小说依然会像小波的文字一样,一如既往地充斥着“浓烈的男性荷尔蒙”。但不同的是,太史公被骂了还能写史书,但你能指望老艾被锤后有什么价值?所以,虽然以后我还是会看冯唐的小说,但是我只会去看纸糊的阴茎。因为当时冯唐的话,阳痿只有阴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