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克多·弗兰克简介

维克多·埃米尔·弗兰克1905 . 03 . 26-1997 . 09 . 02,奥地利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维也纳心理治疗第三流派意义疗法和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个贫穷的犹太家庭,1,在奥地利维也纳死于心脏衰竭。所有的自由、所有的真理和所有的意义都取决于个人做出和执行的选择。——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

童年

他的父亲是一名忠诚的公务员,有很强的责任感和原则性,母亲是一名虔诚善良的来自布拉格的犹太人。他在家里排行老二,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他童年生活贫困,曾在农场乞讨。15岁时,他的化学老师认为,归根结底,生物体的生命分析不过是化学燃烧,这引起了弗兰克对生命意义的质疑和好奇。进入中学后,他被弗洛伊德的理论所吸引。同时,他也读过a .阿德勒的著作,特别欣赏阿德勒的理论。15岁时,他成为阿德勒学派的热情拥护者,尤其对精神分析中的哲学观点感兴趣,并开始思考人生观。

青年

当他16岁时,他写信给弗洛伊德。有一次他给弗洛伊德发了一篇关于叔本华精神分析的文章,得到了后者的赞赏,三年后发表在《国际精神分析杂志》上。高中时,他积极加入了当地的青年社会主义工作者组织,对人的关心也让他把兴趣转移到了心理学上。高中毕业后进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923。1925年,他遇到了仰慕已久的弗洛伊德。今年,他的心理治疗和世界观发表在阿德勒主编的《国际个体心理学杂志》上。在医学院学习期间,他将心理保健与哲学结合起来,特别是探讨心理保健的意义和价值,这一主题成为他今后研究工作的中心。

从1928到1929,弗兰克在维也纳和其他六个城市组织了免费的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中心,并为大学精神病中心工作。1930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晋升为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1933年,他接手了一个针对自杀女性的精神病病房。到1937,弗兰克开始了自己的事业,从事神经障碍和精神疾病的治疗。一年后,德国入侵奥地利,姐姐移民澳大利亚,他和家人都在积极争取签证申请美国。1939年,他获得了美国护照和签证,但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他最终决定和未婚妻蒂莉·格罗斯(Tilly Grosser)留在维也纳。1942年,弗兰克娶了他的未婚妻。同年9月,他和他的家人,包括他的新婚妻子,被纳粹逮捕,关押在捷克波希米亚北部特雷西恩施塔特的纳粹集中营。他的父亲很快在波希米亚饿死了。1944和妻子一起被送到波兰奥斯威辛集中营,不久他母亲被送到这里,死在那里的毒气室里。后来,他被转移到德国的考费林集中营和图尔克海姆集中营。他的母亲和哥哥在1944年被纳粹残酷杀害。他非常想念他的妻子在纳粹投降前死于德国的卑尔根-贝尔森集中营。1945年4月27日被美军解救。

晚年

战后,他回到维也纳,却发现他所有的家人都死在了纳粹集中营。只有当他被认为是有用的医生时,他才活了下来。他在维也纳大学医学院任教,期间与助手Eleonore Schwindt相恋,并于1947结婚。也是维也纳总医院神经病学教授1971年。1948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同年担任维也纳大学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副教授。1950年,他创立了奥地利心理治疗协会,并担任主席。后来升任维也纳大学医学院教授,直到1990。1992年,他的朋友和家人为他成立了维克多·弗兰克研究所。正是因为集中营的悲惨经历,让他养成了积极乐观的人生哲学,就像他经常引用尼采的那句话:“打不倒我的,会让我更强大”,让他的余生过得健康快乐。67岁时,他拿到了飞行员执照。在80岁的时候,他仍然能够爬上阿尔卑斯山,在世界各地演讲,推广意义疗法。

编辑此段落

贡献

弗兰克对心理学的贡献主要在于他自己的经验所创造的意义疗法。所谓意义疗法,是指帮助患者从生活中理解自己生活的意义,从而改变人生观,进而面对现实,积极乐观地生活,为生命的意义而奋斗。1926年,他在一次公开演讲中首次使用了“意义疗法”这个词。在他入狱之前,他的思想已经形成,解释这些思想的手稿已经完成。他在纳粹集中营的生活,不仅深刻地考验了他的一些基本观念,也让他以真切的感受感受到了生命的强大意义。弗兰克早年开始接受精神分析思想,与精神分析鼻祖弗洛伊德有过正面接触,并直接受阿德勒教导。他对哲学也有浓厚的兴趣。我还和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有过私人交往。意义治疗本质上是一种存在分析方法。精神分析与精神分析的区别在于,它站在更广阔的视野中,立足于人性问题,深入探讨生命问题,通过对生命问题的诊断,使患者获得生命的意义。

意义疗法的理论。

它的基础是一种生活哲学,有三个相互关联的基本信念:

意志自由

(意志的自由)人在物质、心理和社会世界都是不自由的,但可以超越这些限制,进入精神层面。意志不自由的人只有两种,一种是精神病人,一种是信奉决定论的哲学家。

追求意义的意志

(何意志到手段)认为人的基本动机是“追求意义的意志”。当一个人追求意义的意志受挫时,他会转向追求快乐和权力作为补偿。人类最基本的能力就是为个体找到一个忍受任何处境并坚持下去的理由,希望以此来丰富自己的生活,提供一种对自己存在有意义有价值的认同。

生命的意义

人生的意义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最重要的是理解个人生活在特定时间的特定意义。

以上三个基本假设构成了意义治疗的理论基础,三者缺一不可。意志自由是意志寻求意义的心理前提。没有意志的自由,人就不可能选择自己的生活态度,只能被动地接受需求的支配。寻求意义的意志是生命意义的驱动力。人对意义的追求和倾向,使得无论在什么样的生活环境中,人们都在探索生命的意义。

编辑此段落

他对人生意义的看法主要有四点。

人性观

人类存在的特征,人性的基本概念,无论是生物层面还是精神意义层面,我们都不能忽视任何一个层面。人的存在有三个层次,即身体、心理和精神,其中精神层次是最高的。

自由

虽然人无法从生物、心理或社会的约束中解脱出来,但面对这些约束,人有选择的自由,可以自由决定是服从它还是反抗它。

有责任

人的首要责任是良心。人是自由的,责任比自由更重要。人有责任实现个人生活的独特意义,也要对其他事情负责,不管是社会、人性、全人类还是自己。

自我超越

(自我超越)人存在的特点是自我超越,而不是自我实现,人的特点是“追求意义”而不是“追求自我”。生活的真正意义必须在世界中找到,而不是在人的精神层面。

编辑此段落

发现生命意义的三种方式

他从人类行为经验的现象分析中指出,生命的意义会发生变化,但永远不会失去意义,并总结了发现生命意义的三种方式。他认为,普通人可以通过实现以下三个价值来获得人生的意义:

创造性价值观(创造性价值观)

是指通过一定类型的活动实现个人价值,也就是功德或成就之路,也就是工作的意义。例如,通过个人工作、爱好、运动、服务、自我奉献或贡献以及与他人的关系来发现生命的意义。

经验的价值(经验值)

这种价值是通过接受和感受世界来实现的,也就是通过经历某件事或某个人(爱情)来发现人生的意义。如:欣赏艺术品、拥抱自然、与人交谈、体验爱的感觉等。

态度价值观(态度价值观)

个体在面对不可改变的命运(内疚、死亡或痛苦的迫害)时决定采取的态度就属于它,这是苦难的意义,也是人类存在的最高价值。如:个人生活信仰或价值观。

他认为人类最原始的动力是寻求意义的意志。当人对自己的生命感到没有意义时,行动就会失去依据,就会被“存在的空虚”所困扰,即寻求意义的意志会遭受挫折,这就是意义疗法所说的。很多相关的心理症状或疾病都是由此引起的。这种情况的人可以在意义治疗者的帮助下,或者通过自我探索,找到或者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一个人有了人生目标后,会觉得人生有意义。

弗兰克发现,40%的欧洲学生已经感到生活缺乏意义,而美国的学生人数高达81%。另一项调查是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进行的,包括来自48所大学的7948名学生。结果78%的人说自己的第一目标是找到人生的意义,只有16%的人想赚大钱。

意义疗法的理论对人提出了十种独特的看法:

人是个体,人是单位,因为人是不可分的。

人不仅仅是个体,更是一个整体。根据意义疗法的法则,一个人不能通过各部分的总和来划分或建立。

每个人都是一个全新的个体。世界上存在着两个人,他们在精神上可以很接近,但不能融合。

人是有灵性的。有机体的功能只是作为一种工具,帮助人完成生活中等待他的任务。

人是动态存在的,人存在的每一刻都呈现出决策的机会,这就涉及到决策的自由和相对的责任。

人是自我导向的。他认为人的灵性高于弗洛伊德的超我,人是由自我引导的,而不是由本我驱动的自我。正因为如此,人才能爱与被爱,才能相互理解,而不是把人当东西来利用和操纵。

人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根据意义治疗法则,人是一个三维的整体,是一个由身体、心灵和精神构成的实体。

人是动态的。人并不是处于一种平衡稳定的状态,总是从现状出发去争取一种理想的状态。我们无法决定良知想要告诉我们什么,我们只能决定如何回应和行动良知。

动物不是人。动物无法理解苦难,但人可以把苦难归结为自然因素或者我们出于某种目的强加于它的任何东西。

人只有超越自己,才能理解自己。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能够超越自身的局限,让自己的存在充满意义。

在他的代表作《人寻找意义》中,他讲述了一段在集中营的经历:他和一群囚犯被迫跋涉到某地铺设铁路轨道,其中一人提到他不知道他们妻子的命运,这让他想起了自己的新婚妻子。那一刻他意识到,虽然不知道妻子的下落,但她“存在”在他心里。他写道:

“人类可以通过爱得到救赎。我明白了,一个在这个世界上一无所有的人,在想起他爱的人的时候,可能还是会觉得幸福,哪怕是很短的时间。”

他获得了全球29所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在209所大学授课,出版了32本书,并被翻译成32种语言。他的书《人类对意义的追寻》已经售出900万册,他还是奥地利科学院的荣誉成员。他的存在主义分析被称为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后维也纳的第三个心理治疗学派。

编辑此段落

主要作品

活出意义:人类对意义的探索

意义的意志

无意识的上帝。

一种听不见的需求——对意义的呼唤

实践中的心理治疗

标识疗法和存在分析:标识疗法和存在分析,1987。

心理治疗中的意义:心理治疗中的新观点,1985。

医生和灵魂:医生和灵魂

生存的理由

生活的主题

实用心理疗法:实践中的心理疗法,1986。

意义问题之前的人:Dermenschvor der Fragnach Demsinn,1985。

充满

在弗兰克的《意义的呼唤》中,他提到自己出生在杰尔宁街6号,而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a .阿德勒曾住在斜对面的7号。对维克多·弗兰克作品《活出意义——从集中营到存在主义》的思考:20世纪最大的人类灾难莫过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其中最残酷的是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和屠杀。集中营是一个很可怕的词,也是我读书看报看电影最不想涉猎的部分。他们不仅为法西斯作为人类的残暴本性感到愤怒,也为那些正在遭受苦难、无法生育、生命如稻草、任人宰割的犹太人感到痛心。正如《活着的意义——从集中营到存在主义》的作者在本书结尾所写的那样:“...我们需要知道人是什么。毕竟,[人]是发明奥斯威辛媒介的[存在];但与此同时,[人]也是径直走进毒气室,阅读上帝或犹太祈祷文的经文(也就是说,你要全心全意地爱主,爱你的上帝)的[存在]。弗兰克,一个生活在集中营里,每天都从死亡中走过的犹太人,对这个人类提出了质疑,并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特殊解决方案:意义治疗法。弗兰克(1905-1997)是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被关进纳粹集中营。九死一生之后,他的父母、兄弟和妻子都死在了集中营里。弗兰克以坚强的毅力活了下来,出狱后,他将自己在集中营的经历写成了《活着的意义——从集中营到存在主义》。这是一部杰出的作品。与其他涉及二战时期犹太人集中营的作品不同,这本书不仅反映了真相,还对这些史实进行了反思,并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作者弗兰克博士通过自己在集中营的生活经历发现了意义治疗法,这是心理学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作者在这部作品中生动地包含了集中营里生不如死的残酷状态,即想死不能,但又要活下去,活下去。作为大屠杀的幸存者,作者通过亲身体验残酷迫害的感受,发现了无情岁月中生存的动力和生命的意义,并得以将其植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发现【意义疗法】是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一大发明。

戈登·奥伯教授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写道,“弗兰克博士自我介绍,详细描述了他是如何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发现[意义疗法]的。他曾经是集中营的囚犯,漫长的监狱生活让他除了一口气之外一无所有。他的父母、兄弟和妻子不是死在战俘营里,就是被送进了毒气室。全家都死了,只剩下他和他妹妹。一个失去了一切,饥寒交迫,随时有死亡危险的人,怎么会认为生命还有存在的价值?一个亲身经历过这种可怕经历的心理医生,一定值得我们关注。像他这样的人,必然能够用智慧和同情心来权衡人类的处境。”

《活着的意义——从集中营到存在主义》的内容分为两部分:自传和意义治疗法的阐释。作者曾被关进集中营,忍受过各种非人的待遇,所以对其中的痛苦和挫败感有着特别深刻的体会。他认为人对意义的追寻是人生的原始动力,是人最独特的部分。人可以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观而生或死。他认为,人活着的动力在于寻找意义:人只要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就可以承受任何苦难;而且不管是什么情况,都有自由选择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