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艳阳天展现了怎样的青春?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王朔的中篇小说《猛兽》,是姜文1994年导演拍摄的第一部电影。
这部电影的背景是文革时期的北京。一群生活在某军区大院的孩子,在耀眼的阳光和随处可见的红旗中度过了他们的青春。意识流的故事里,有爱与性的冲动,有天真与失败的革命精神,有成长的故事。
原著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在马晓军和他的好朋友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斗争后,两人都因悲伤和愤怒而当场流泪。最后一群朋友相拥而泣,然后发誓再也不这样了,一辈子都是好朋友。
大概也只有年轻人,只有那个特殊历史时期背景下的年轻人,才敢真心诚意地做出这样的约定吧?
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个协议是注定要失败的。我从来不相信,年少时那种无意的、酣畅淋漓的友谊,会在成年后再次发生。异性夹杂着美好而单纯的欲望的第一次萌发,只有一次,终生都没有挽回的可能。
当我们浮出马立克小军的水面,平静而空虚地面对空荡荡的游泳池时,我们成了成年人。
1.《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青春”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性欲”和“攻击性欲望”。只有看完电影,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青春,才能让人思考。青春应该是什么样子?看了这部电影你就真的懂了。
青少年,无论是初潮还是第一次遗精,都弥漫着青春荷尔蒙特有的生命张力和原始混沌的内心碰撞。——从弗洛伊德的生命“原欲”理论出发,生命本质上是由“性欲”(内在生命力)和“攻击欲”(占领和征服外部世界的欲望)构成的。
《阳光灿烂的日子》不同于无数其他常规厚重的文革电影。这是一场关于青春和成长的乌托邦式的文化革命。对于整个民族来说,文革无疑是一场浩劫,是一段极其特殊的历史时期。
但对于一群在部队大院无拘无束的边缘少年来说,却是阳光灿烂的一年。
文革年代的非正常生活状态对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
但他们青春的躁动与激情,以及乌托邦的幻想与美好之间的幻灭,充分体现了姜文内心对青春沉思的酸甜苦辣。
影片中,马晓军对米兰“性”的迷恋,马晓军周围的同龄人和各种社会群体之间的冲突、矛盾、暴力的血腥、英雄主义的释放甚至“茬斗”,都表现出年轻人最初的“侵略欲”倾向。
2.晴天的“青春”也是在“自由”和“禁锢”之间。
姜文的导演处女作消除了对文革题材传统的简单价值判断,转向了诗意的处理和表达。
历史背景成了审美对象。在特定的历史中,影片成功展现了青春记忆的漂泊与失落的诗意。成年后的马晓军健忘而悲伤地回忆起年轻时马晓军孤独的激情和辉煌的梦想。
在文革的背景下,原来的老北京风貌和人情,本来就是一种思想禁锢和生活压抑的状态。
但是,在我们的天性中,少年,是崇尚自由、自由、无畏、冲破藩篱的年轻人。
“监禁”与“自由”,客观世界与主观自然,它们之间的碰撞、平衡、兼容、瞎火与闪电石火,生成了具有不同的青春色彩。
姜文曾经说过:
“有人说《艳阳天》是文革批判的表现。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文化大革命是国家和民族的大灾难。这话没错,但对于我们当时的小儿女来说,那是一个自由奔放的晴天。我只想真实地展示生活。”
毫无疑问,姜文用辉煌的色彩表达了乌托邦式的文革岁月的真相,虽然这个真相只是个人记忆和想象的历史。
虽然这是一部年轻导演的处女作,但无论是电影的配乐、镜头的运用,还是对剧本意识流的解构,都是极其精良和老练的,颇有欧洲文艺片的韵味。
凭借这个关于青葱岁月里少男少女的故事,姜文的处女作获得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并创造了于霞,威尼斯电影节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同时,《阳光灿烂的日子》入选美国《时代》杂志65438-0995年度世界十大最佳影片。
好莱坞天才导演昆汀·塔伦蒂诺因为这部电影专程来京面见姜文。
他们吃饺子,喝白酒,谈电影创作,志趣相投,互相欣赏,成为一段佳话。
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是那么荒谬和鲁莽。回过头来看,我发现我所做的事情用“傻叉”这个词来概括最好不过了。在《阳光灿烂的日子》的结尾,姜文还特意用独特的视角和“自嘲式的解读”,借片中“傻子”之口说出了这两个字,为影片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人们怀念的青春,无非是岁月给他们泼冷水的日子,他们身上的生理反应,他们心中燃烧的激情。
比起今天所谓的青春偶像影视剧,晴天里的“青春”更本质、更深刻、更残酷、更美好,也是最真实、最有趣、最能唤起全世界人性的永恒命题。
姜文导演第一部电影,五星推荐。
本文原创,侵权必究。作者:百度知道认证专家“剑神弹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