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楼拜简介
全名:居斯塔夫·福楼拜·居斯塔夫·福楼拜
出生日期:1821-1880。
一位重要的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居斯塔夫·福楼拜,18211217年中期法国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生于鲁昂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家庭。他的作品反映了1848-1871时期法国的时代,揭露了丑恶庸俗的资产阶级社会。他“客观冷漠”的创作理论和精细的艺术风格在法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著名短篇小说家莫泊桑曾拜他为师,福楼拜是莫泊桑一生的导师,两人的写作风格相似。
生命创造
年轻时在巴黎学法律,因病辍学。父亲去世后,他和寡居的母亲住在鲁昂郊区的克鲁瓦。他靠丰厚的遗产生活,并致力于文学创作。他经常四处游历,有意识地考察社会,了解农村生活。他生活在法国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的时期,但对资本主义的繁荣有着清醒的认识。
从65438年到0852年,福楼拜花了四年多的时间写了小说《包法利夫人》。小说以简洁细腻的笔触再现了19世纪中叶法国外省的生活。女主角艾玛在修道院度过了青春,受到了浪漫主义的影响。成年后,我嫁给了平庸的小镇医生包法利。失望之余,他被纨绔子弟鲁道夫迷惑,成了他的情妇。但鲁道夫只是逢场作戏,很快就厌倦了她,离开了。艾玛又成了瑞安的情妇。艾玛为了满足私欲,借高利贷,导致破产,最后服毒自杀。小说一出,就在文学界引起了轰动。福楼拜获得了很高的声誉,但他被当局指控诽谤宗教,有伤风化。这件事给了他很大的压力,所以他的创作转向了古代题材。5年后,福楼拜出版了他的第二部小说《萨朗堡》,描写公元前年迦太基的雇佣兵和人民起义。作者用现实主义的笔触再现了当时激烈的社会斗争的广阔场景。
1871年的巴黎公社起义并没有对福楼拜的创作产生很大的影响。他致力于修改旧稿《圣安东的诱惑》。小说讲述了中世纪埃及一位圣人战胜魔鬼诱惑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社会贪婪的极度厌恶。从1875到1876,福楼拜和乔治·桑之间发生了一场文学论争。乔治·桑德责备他太客观,缺乏感情,这促使福楼拜写了三个故事。写的三个故事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主题。《圣玉公司的传说》改编自宗教传说。希罗底描述了中世纪近东基督教的内部纷争。《一颗简单的心》是最杰出的短篇小说之一。它描述了一个女仆平凡而感人的生活。作者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塑造了一个简单动人的劳动妇女形象,展示了她美丽善良的心灵和勇敢机智的品质。高尔基称赞这篇短篇小说是“隐藏的不可思议的魔力”。
福楼拜的最后一部小说《布法与白居易》缺了一章,可以说是情感教育的伴侣。本文主要描述1848革命在法国其他省份引起的反响。卜法和白居燮是两位文士。白居易得到巨额遗产后,和挚友布法定居农村。他们学农业,学化学,学地质,学历史,学文学,然后一个个抛弃。革命的消息在2月1848传到农村,他们转而研究哲学、神学、教育学、法学,但最后一无所获,又重操旧业。
艺术成就
福楼拜认为艺术应该反映现实生活,敢于揭露丑恶现象。他是准确再现社会现实的杰出现实主义大师。但他主张文学应该严格、细致、忠实地描述事物,文学可以如实地描述丑恶的生活现象,这为19世纪后期的自然主义开辟了道路。
他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塑造模特上。他擅长在短篇小说中塑造一系列个性突出的典型人物。正因如此,他非常注重观察事物,收集素材,注重细节的真实。他在刻画典型人物的同时,注重对环境的描写。他经常进行广泛的调查和实地考察。在描写上,他通常采用线描的手法,用简洁的语言来把握特点,烘托气氛。他特别强调了语言的重要作用。为了锤炼语言和语句,往往反复推敲。他认为“没有好的形式就没有好的想法,反之亦然”。因此,他的话简洁、清晰、准确。他是莫泊桑的文学和精神导师,也被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同事公认为语言艺术大师。
福楼拜的杰作
福楼拜的代表作是《包法利夫人》,《包法利夫人》是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的代表作。作者通过热情的女人爱玛的经历,再现了19世纪中叶法国的社会生活。《包法利夫人》的艺术形式使其成为现代小说新的转折点。自从《包法利夫人》出版后,小说家们知道即使是小说也要精雕细琢。这不仅是一本模范小说,也是一篇模范散文。然而,《包法利夫人》也给作者带来了麻烦。不少人落座,批评福楼拜的书“破坏社会道德和宗教”。他还被法院传阅:原来他被控“猥亵”。这时,许多读者对福楼拜表示同情和支持,甚至一直反对他的浪漫主义作家也为他辩护。在法庭上,经过激烈的辩论,这位作家被判无罪——由此可见《包法利夫人》的影响力。
艺术贡献
米兰·昆德拉有一句名言,大意是直到福楼拜出现,小说才终于赶上了诗歌。众所周知,欧洲小说最早是从长篇叙事诗中分化出来的。也就是说,叙事诗中描写事件经过的部分被剥离出来,逐渐成为一种特殊的讲故事体裁。小说的诞生使诗歌失去了“叙事”的天然权利,更多地从事抒情性。然而,与古代的诗歌艺术相比,毫无疑问,这部小说是幼稚的。长期被忽视和歧视也就不足为奇了。在我看来,小说的不成熟不仅在于它作为一门特殊的艺术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它与诗歌的关系非常暧昧,还没有摆脱对诗歌这个母体的依赖。它自己特殊而严格的文体规定长期以来没有形成。早期小说的故事性大大增强了,但是诗歌也可以讲故事,曾经讲得很好。那么小说和叙事诗有什么区别呢?就连小说艺术的评价标准都是借用诗歌。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直到今天,评价一部伟大小说最常用的词汇仍然是“这部伟大的史诗”。“史诗”的风格仍然是评判小说的最高标准。这就好比说,在小说的花园里取得成就,就得去诗歌的国度领取奖励。
关于包法利夫人
福楼拜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包法利夫人》被视为“新艺术的法典”,“最完美的小说”,“在文坛产生了革命性的后果”。波德莱尔、圣叔、左拉等人都对这部作品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由于这部小说的出版,福楼拜成为可与巴尔扎克和司汤达相媲美的小说大师,并被公认为杰出的文体家。福楼拜的巨大声誉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包法利夫人》无可挑剔的文体成就。到了本世纪初,福楼拜的影响力与日俱增,现代主义小说家也视他为始祖和楷模,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法国“新小说”,更是推崇福楼拜。他们认为是福楼拜让小说与诗歌并驾齐驱。新小说的重要代表人物阿兰·罗布·格里耶将福楼拜视为叙事艺术上真正的导师和启蒙者,甚至将福楼拜视为巴尔扎克的对立面,对巴尔扎克“过时”的写作风格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和清算。那么,《包法利夫人》在风格和叙事上取得了哪些非凡的成就,对小说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包法利夫人》第一卷的第一个概要以第一人称讲述了这个故事。第三人称从第二个总结到作品结束使用。在这部作品的第一行,出现了一句话:“校长进来的时候我们正在自习,后面跟着一个没穿制服的大一新生和一个大办公桌的看门人。”
在这里,“我们”二字不是随便写的,它的意义非同一般。你不妨回忆一下巴尔扎克的小说通常是如何开始的。比如“路易·兰贝尔于1797年出生于文代省的一个小镇蒙瓦尔,他的父亲在那里经营着一家简陋的制革厂”(巴尔扎克的《路易·兰贝尔于》)。有人在开头曾经问过这个问题:这个故事是谁在讲?是作者吗?为什么作者的语气如此不容置疑?为什么他什么都知道?当然,不是每个小说读者都会问这样的问题,但这种坚定、明确、全知的语气说明作者凌驾于故事和读者之上,这是毋庸置疑的。而且这种基调并没有完全摆脱口头故事的叙事形式。如果有人问《包法利夫人》同样的问题:谁在讲《包法利夫人》的故事?答案是“我们”;叙述者是怎么知道的?答案是“我们看到了”;当叙述者“看到”的时候,读者也看到了。故事展开的时间和读者阅读的时间是同步的(在巴尔扎克那里,故事已经发生了),这样作者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到了事件现场。与巴尔扎克相比,这里的故事显然更现实。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类似的第一人称叙述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但在当时,福楼拜迈出的这一小步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而我认为福楼拜在风格上的贡献当然不仅仅是个人的改变。在这种变化的背后,真正建立了一种与雨果、司汤达、巴尔扎克完全不同的叙事风格。在福楼拜的作品中,以往的全知叙述视角受到了严格的限制:作者不再站在全知的立场上,模仿上帝的口吻;不会随时从叙事中“现身”,对作品的人物和主题进行评论,提供意义;不再有特权把自己的思想和倾向强加给读者。
福楼拜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要求作者退出小说并开始在实践中成功实现这一信条的作家之一。他要求叙事排除一切主观抒情,排除作者的声音,让事实自己显现。他认为,如果读者隐约感觉和猜测,作者的意图和倾向是不允许的;文学作品的每一段每一句都不应该有作者想法的痕迹。正如他的学生莫泊桑所说,福楼拜总是“把自己深深地隐藏在作品中,像木偶演员一样小心翼翼地遮住手中的线,尽量不让观众察觉到他的声音”。福楼拜在给乔治·桑的信中也写道:“谈到我的艺术理想,我认为我不应该暴露自己。艺术家不应该出现在他的作品中,就像上帝不应该出现在自然界中一样。”法国学者布伦纳特曾敏锐地指出,“包法利夫人在法国小说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表明了某种东西的结束和某种东西的开始。”从罗兰·巴特、德里达等人的叙事理论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福楼拜的声音。如果说欧洲小说文体变革的历史可以看作是布斯所描述的作者的声音从作品中逐渐消逝的历史,那么福楼拜无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人物。
也许有同学会提出这样的观点,既然小说是虚构的,那么作者和读者之间早就有一种默契,即读者在阅读小说之前就提前接受了小说的虚构性,所以作者如何讲述故事(是客观叙述还是主观叙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能否打动读者。更有甚者,作者刻意将自己隐藏在作品中,并没有完全放弃对读者的“引导”。放弃一种修辞,必然意味着另一种修辞的建立。说到底,“对象化”只能是一种修辞手法。我觉得这个观点很有意思,也很有道理。坦率地说,我也从修辞学的角度理解了福楼拜文体转变的意义。事实上,福楼拜在叙事中隐藏自己是为了更好地“揭示”;限制叙事视角的目的是让叙事获得更多的自由。
在全知视角的叙事中,作者与读者的交流是开放的(在古代讲故事的场合,观众甚至可以提出问题或直接与叙述者讨论):作者讲述,读者阅读。但福楼拜并不满足于这种开放的交流,因为交流的效果是有限的。他更喜欢一种秘密交流,也就是说,作者不把自己的观点和倾向告诉读者,而是让读者通过阅读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交流领域一下子扩大了。
福楼拜的客观叙述并没有完全放弃他“引导”读者的权利。因为从《包法利夫人》这部作品来看,作者本人的倾向、立场和意图,我们在阅读中还是可以感受到的。另外,我不同意“纯客观”的说法。因为这个概念把一些已经很清楚的事实搞得一团糟。况且《包法利夫人》并不是一部“纯客观”的作品,与后来的“新小说”罗布·葛叶等人的所谓“物化小说”和“纯客观叙事”有本质区别(我不是说罗布·葛叶的作品没用,至少他的“嫉妒”挺好),但是罗布·葛叶把福楼拜的说辞,作家离不开语言和文字这个工具,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语言和文字是“文化”的产物,它既不是“纯的”,也不是“物质的”。“纯粹的客观性”如何实现?如果不是神话那是什么?后来罗布·格耶干脆不写小说了(据说最近又重操旧业),去拍电影了,因为他觉得镜头更接近他的“物化”要求。在我看来,这仍然是不合理的。相机是一个东西,但控制相机的人也是“文化”的产物。他或她有他或她自己特殊的价值观和情感上的快乐、仇恨、悲伤和喜悦。他(她)如何做到“纯粹客观”?
就《包法利夫人》而言,福楼拜的转型并没有抛弃传统的叙事资源,也没有破坏作品风格的和谐与完美,最重要的是,叙事有了适当的限度。我们之前说过,列夫·托尔斯泰这样的作家是不太可能轻易模仿的,他的伟大才华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茨威格说他比伟人还伟大),福楼拜的身上更多的是工匠的特质。毫无疑问,他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包法利夫人》是一部精心制作的杰作,自出版以来就成为“完美”的象征。福楼拜对语言和风格非常敏感,创作态度更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在《包法利夫人》中,作者不随意处理任何细节和线索,力求完美。叙事的节奏,语言的分寸,速度和力度的安排,都恰到好处。每个人物在作品中的出现顺序,在故事中的比例,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关系,都符合一个特定的比例。比如艾玛第一次遇到里昂,但是当艾玛和里昂的关系急剧升温的时候,作者把他送到了巴黎。莱昂留下的巨大情感空缺使她像飞蛾扑火一样扑进了鲁道夫的怀抱,当爱玛和鲁道夫冷静下来时,莱昂从巴黎回来了。这样的安排既使剧情发展合理,又使叙事产生起伏变化,避免了叙事直白的通病。再比如,子爵和盲人是他们作品中的象征性人物。虽然写的不多,但每次出现都有特定的含义,似乎预示着故事进程的一些微妙变化。爱玛的“失足”(她和鲁道夫掉进了欲望之河)在小说的故事中非常重要,但作者选择的地点既不是鲁道夫的小屋,也不是他们走过的树林和花园,而是安排在一个农业展览会的会议厅里。与此同时,鲁道夫对艾玛的语言攻击经常被会议主席的讲话打断。虚假的爱情誓言和告白与公牛、种子、勋章、粪坑等词语完全并列,作者不加任何解释。整个调情过程看起来滑稽又荒谬,但字里行间却处处都是被压抑的渴望。不同类型话语的展示所形成的张力,让这一幕难以忘怀。其实这也是我看过的关于调情最精彩的一章。
关于语言
福楼拜曾在小说中这样描述:我们敲打着语言的破铁锅,试图用它去触摸天上的星星,结果只是让熊跳舞。看来福楼拜对语言有着特殊的敏感,对语言表达意义的巨大困难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由此,我们可以理解福楼拜为什么把语言的准确作为作者表达的唯一使命;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作者的辨别力和选词已经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有人把《包法利夫人》视为学习作家的最佳教材,这个评价并不过分。
福楼拜作品
《包法利夫人》、《萨朗堡》、《情感教育》、《圣安东的诱惑》、《圣玉莲传》、《一颗单纯的心》、《布法》和《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