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DSM心理学从何而来?
作者:杜鹃,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
编辑:
专业导师微信:xllx577
_
_
经常听到一种论调“BDSM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似乎是说如果你被放到一个社会中,你可能会有一种BDSM心态。如果你一个人生活在深山老林中,BDSM与你无关,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本文将试图从人类心理学的角度,而不是从社会的角度来探讨BDSM心理的成因。
_
_
现代心理学有一个假设——正是由于心理需求的推动,人类产生了智慧,发展了文明。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一样,是正常人必不可少的要素。
生理需求包括吃、喝、拉、散、睡、性交,心理需求则简单理解为娱乐。大多数情况下,心理需求的满足给人带来的幸福感和喜悦感要比生理需求强烈得多。当然,有时候两种需求会叠加,比如带着性幻想做爱。
每个人心理需求的多样化是我们讨论BDSM的一个基本前提。其实心理需求的多样化,用“碎片化”来形容可能更恰当。
人与人之间因为先天基因的不同,后天成长经历的不同,成长环境的不同,心理需求有很多差异。不同的心理需求,说白了就是用不同的手段“娱乐”自己。
比如有人喜欢打游戏,有人喜欢逛街,有人喜欢赚钱,有人喜欢做学术等等。但是你说思维一定比玩游戏高级?思想家、科学家就一定比普通人高?
不一定。
无论是事业上的奋斗,还是狭义上的“休闲娱乐”,在物质供应极其丰富的当代,推动我们无止境前进的动力都是为了自娱自乐,满足我们的心理需求。
现在,心理需求是碎片化的。很多人认为SM是小众需求,甚至有些人有一种“我与众不同”的心理优越感。SM到底是不是小众需求,需要数据调查和统计来支撑。但即使是小众需求,也不能说明你与众不同。如果你把每个人的性怪癖或者心理怪癖都列出来,你可能会发现每个人都有“小众需求”,所以你只是“不一样”,因为每个人可能都有不一样的地方。
了解这一点将有助于我们更客观地分析BDSM的心理,而不是站在对错的二元论上。那么为什么会出现BDSM这种看似小众的心理需求呢?
_
_
在讨论之前,先简单介绍两个词:积极心理情绪和消极心理情绪。
积极的心理情绪被描述为积极的、乐观的、友好的、自我肯定的情绪的集合,如自信、喜悦、宽容、爱等等。消极心理情绪被描述为消极、悲观、供给导向和自我否定的情绪的集合,如自卑、悲伤、拒绝和仇恨。
这两种情绪在人身上交替周期性出现,构成了人的心理平衡。耶鲁大学研究发现,当志愿者在屏幕上看到可爱的动物时,他们会因为“遗憾自己不能立即得到”而忍不住表现出一些攻击性,比如压碎手中的纸杯。由此可以推断,太可爱太漂亮的人也会有一种毁灭美的冲动,或者说这是一种毁灭的艺术?
心理平衡的机制很难追溯,可能涉及历史、人类学等相关知识。但我猜,在古代狩猎时代,会有很多危险。那些因打击猎物而忘乎所以的人,很容易对即将到来的危险失去警惕,自然被淘汰;那些因为长时间抓不到猎物而更加悲观的人,也因为更加抑郁而失去了生活的动力,自然被淘汰。
只有那些在和平时期保持平衡的人才能生存。
平衡是一种自然淘汰机制。
在更长的时间里,这种心理平衡机制可能在更早的生物身上就有所体现。比如过于活跃的草履虫会迅速消耗自己的能量,过于迟钝的草履虫会失去繁殖的动力——当然这些都是我的猜测,草履虫只是一种隐喻性的生物。
因此,BDSM的心理,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心理平衡的产物。
一方面是某种意义上的“破坏性冲动”或“破坏性艺术”,是一种自我否定、自我诋毁的心理需求,或消极的心理情绪。这种情绪下的文化是有传承历史的。西欧中世纪提倡的“赎罪”,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当代人对某些寺庙的捐款行为,都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带有自我否定的内涵。
另一方面,它使人愉快和放松,给人们带来积极的心理情绪,使人们在开展BDSM活动时获得心理平衡。
_
_
现代心理学还有一个基本假设,就是人在社会生活中追求自我肯定,所以人需要追求更高的心理潜能指向这种肯定。人是群居动物,在共同生活的过程中,形成了有序的社会体系。如果这个规则体系不是因为现代社会提倡“人人平等”而显得那么明显,可以参考狼等群居动物。
狼的“啄序”
直到现在的人也是如此。你敢对同龄人和后辈说一些话,却未必敢对长辈和领导说。这就是心理潜力的差异。当然,东西方文化有一定的差异,但心理潜力也有差异,比如销售面对大客户的时候,或者采购面对大供应商的时候。
人对自我肯定的追求一般指向占据更高的心理潜能,从而产生心理优势。女人比长相、身材、家庭背景等更黑。男人比自己的才华、财富、地位、名声更黑暗。很多时候,大家都不服谁。即使跑得没有刘翔快,也会从另一个方面寻求心理优势。比如我比他聪明。
没有人拒绝接受任何人的现实,让“绝对心理优势”成为很多人的美好期待和迫切“刚需”。SM中这种仪式性的征服和臣服,部分满足了人的心理。
然而,通过追求心理优势来解释SM仍然存在几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第一,为什么异性SM比同性SM更普遍?即使排除性别因素,一个男人向另一个男人下跪,往往也很难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第二,女人和男人是否有同样的征服欲,以至于“女S-男M”的体制和“男S-女M”的体制没有区别?
第三,M作为顺从的一方,更享受负面情绪的释放,还是真诚的欲望被压抑和征服了?
坦率地说,这三个问题或更多需要广泛深入的社会研究,但作者研究条件有限,无法形成科学结论,只能简单猜测同性SM较为罕见,可能与社会规则有关;“女S-男M”的体系和“男S-女M”的体系略有不同,这也和社会规则有关。至于第三个问题,涉及的方方面面都比较复杂,也可能上升到哲学层面。
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BDSM这种心理状态自古就有,与社会发展关系不大。社会发展程度只是决定了这种思想是否允许被所有人看到,以及能看到多少。
_
_
如果你不相信我,我们可以分析社会规则。
其实社会规则一直都是动态的。在古代,杀人甚至吃人不会受到惩罚,但在文明社会打架可能会受到惩罚。
那么社会规则与什么兼容呢?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它是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如果你读一下欧洲的历史,你会发现文艺复兴之前人们就提倡“禁欲”,因为欲望会增加社会资源的消耗,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会对社会秩序造成极大的风险。禁欲的要求加上性的束缚,使得SM、同性恋等一些花哨的性行为成为禁忌。直到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同性恋在英国是非法的。这种对性的压制,使得SM的禁区在近几十年才得以突破。
历史书上文艺复兴前夕的欧洲禁欲文化
但大约在同一时期,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对性开放的容忍度更高,因为同一时期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更高。
龙阳之瘾,战国就有,直到明清三言二拍,仍有“娈童”的记载。至于SM,相关记载不多,但字里行间还是能看出端倪。印象中,石崇和绿珠有SM的桥梁。如果这不是真的,《金瓶梅》里的西门庆曾经朝潘金莲扔过肉锅,这是赤裸裸的现实主义。在SM的世界里,很多东西是存在了很久的,并不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那么为什么我们在现代对性如此封闭呢?我猜和建国后保守的性政策有关。直到90年代,口语*都是一个很变态的话题,SM就更不用说了。直到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性的容忍度越来越高,一些人心中一直存在的对BDSM的需求,逐渐从一种内敛的形态转变为一种边缘的形态,进而逐渐被主流文化所认可。
_
_
写到这里,本来是想对48号的《我是男M,我自卑到骨子里》一文做一个系统的分析和回应,我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的快速流通,人们对很多社会现象越来越宽容,起源于农业社会的以体力为基础的文化规则体系也在向以智力为基础的文化规则体系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去思考,比如现在的环境对LGBT越来越宽容,这也是我为什么说48号论点可能存在一些问题的原因,至于细节,我想在以后进一步和大家分享我的想法。
综上所述,本文简述了SM的心理成因和部分历史,试图说明一些关于SM的观念和思想可以存在于人类文明之后的任何时期,但有时又不得不在社会规则的约束下收敛。SM不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但生产力的繁荣和主流观念的正视,让它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另外,我想重申一下,这篇论文不是科学论文,有些内容是基于我自己的思考,没有经过科学验证,所以我在写作的过程中一直在努力留有余地。欢迎广大读者朋友给我们提意见,指正!证伪是科学精神的内涵。
专业导师微信:xllx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