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问题小说”,什么是“乡土小说”,什么是“自传体小说”?
为提出社会问题而写的小说。和问题剧一样,是五四时期开始出现的文学现象。当时在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思潮蔓延的背景下,形成了文学必须联系现实生活问题的启蒙命题。俄罗斯文学、东欧文学和北欧文学,尤其是易卜生关注社会现实的进步倾向,也影响和促成了中国小说的繁荣。周作人说;“问题小说是现代平民文学的产物。这类作品,顾名思义,就是处理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小说。”陈望道和沈雁冰认为,问题小说是“以劳动问题、儿童问题、伦理和宗教问题中的一个或另一个为中心的小说”(问题小说)。鲁迅从《狂人日记》开始的短篇小说,正如他自己所说,“原意其实只是想把这个给读者看看,提出一些问题”(《短篇小说选》英文版序言)。在《每周评论》中,胡适的小说《一个问题》和《新潮》中的小说是王力可京西的《谁做的”,罗嘉伦的《是爱还是痛?”,叶指着邵军“这也是人吗?冰心的《两家》、《而你孤独无助一贫如洗》、《早报》都是早期的问题小说,有的甚至在书名上打了问号。由于作者的思想倾向不同,早期的问题小说有的把“美”和“爱”作为解决问题的关键,而大部分都不提供答案,被称为“只问病源,不问问题”。而“无处方”本身就是问题小说的特点之一。
自传
它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独创风格。自传体抒情小说的作者大多是创造社成员。他们在日本留学期间,接受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所以强调“按照自己内心的要求从事文艺活动”。同时吸收了1921-1926日本流行的“私小说”的创作特点和现代主义小说的手法,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主张对作家的心态进行大胆的揭露,包括对个人私生活中灵与肉的冲突和变态心理的揭露,以此作为挑战一切旧道德旧伦理的艺术手段。郭沫若写于1920的《鼠灾》、《未央》等描写身边生活的小说,具有“自传式”抒情小说的特征。但“自传式”抒情小说作为一种创作潮流,始于1921出版的郁达夫小说集《沉沦》。
乡土小说的定义最早出现在鲁迅的《中国新文学小说第二辑》的序言中。鲁迅认为“凡是在北京用笔写思想的人,不管他自称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往往都是乡土文学”,并说他们的作品大多是回忆故乡的,所以乡愁也就隐现了。乡土小说是以回忆重组的方式描写家乡乡村(包括乡镇)生活的一类小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他们当时的文学背景是由于五四小说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读者欣赏小说心理的进步,要求在艺术上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