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关于拯救世界的演讲
李渔是中国17世纪的诗人、作家、剧作家、戏剧理论家、出版家,也是知识渊博的造园建筑大师,这一点已被历史所评价。因此在2003年被评为浙江金华十大历史文化名人,并在巴戎坦公园竖立了雕像。出生于黄绮家庭,从小受父母影响,成年后浪迹江湖。他还行医著书,为中医做出了许多贡献。但很少有人研究这方面,所以笔者在此不流于表面的给读者做个介绍。
第一,黄绮家族的后代
李渔的家乡兰溪,是医学之乡。早在北宋熙宁二年(1069),郡部旁就有官办惠民药房。“有一员训练部(医官),精于医术,辖五医,专治药饵,以助百姓得病。”近千年来,编年史上出现了数百位名医,如王松夫人、冯文国夫人等,擅长妇科,执掌内科医院,其事业将代代相传;元朝时,王敬潭致力于医疗,人病了就给人打一针,全都治好了。曾“招周教授”;明代有吴欢,擅写书信,尤擅医术,著有传世古简方十二卷。冠泰医院内科医生佟文;清代郭居易是名医郭世芳的后裔。他帮别人考虑,家里穷耽误了诊断。没人谢他,还给了药,一城称赞。有严廷瑛,擅把脉,撰《玉环集》六十卷。综合征治疗的关键”。杏林大师,不胜枚举。而且兰溪自古药材丰富,又因地处“三江汇合,七省通衢”的十字路口,是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湖南、江苏、广东等地中药材集散地。特别是李煜的家乡,原名兰江西岸,学医和药材生意的有几千人。明末清初,鲁西毒贩遍布全国,“鲁西制药”也因此享誉海内外。在这方面,矗立在兰溪老城区的姚黄古庙可以作为证据。李煜的父亲李是当时著名的西药商,哥哥李茂是李氏药铺的掌柜,叔叔李如春是精通并富于诗词歌赋的医官。李渔出生在西医之乡,婴儿时期被父亲和哥哥带到江苏如皋。一边是李氏中药店,一边是李如春的官办诊所。四五岁的时候,李煜随叔叔去了一些君子之家,听到的无非是“药”字。他本可以像他的父亲和兄弟一样行医,或者靠卖药或吊锅。如果是这样,李玉的人生就不一样了。但由于母亲和如春叔叔的坚持,他八岁进入私塾学习四书五经,二十四岁回到家乡参加童生考试,成为金华的“五经童子”,并入官学。很明显,家里人希望李玉走仕途,但命运对他不公平。虽然他有能力做天下的事,但他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于是科举之路被堵死,仕途最终与他隔绝。他没有成为一名官员,也没有追随他父亲的脚步,成为一名真正的毒贩和医生,但黄绮的技能已经植根于他的脑海中。
李煜一直没有忘记,他二十四岁之后就是一个医学世家的后代,拯救世界,拯救人民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他结交了许多名医,其中包括闵世贤、凌应贤、罗玉春、陈训斋,他们写了《寿氏妙方》,何,他们写了《容病书》。李渔和他们一起学医,偶尔也在自己的旅途中行医。实践通向真知。在一定程度上,李渔的黄奇技术和医学思想已经超越了一般医师。
李玉认为,医生应该善待病人,不能只求金钱和自己的名气来治病救人。另一方面,病人应该对治愈自己的疾病有信心,并完全相信治疗他们的医生。陈训斋是明代儒医陈沃子的后代。师从当时的名医董玄宰。他写了一本名为《寿氏妙方》的医书,在即将出版时,让李渔贴出碑文进行宣传。李煜问他:“若刊昭天下,索诸提是否可赎?”杨基分了他好日子的日期,马谷的乳房,荷花池,却是为了米流?“意思是:你出版这本书是为了赚更多的钱,还是为了暂时养家糊口,让自己以后的生活更好?陈训斋答道:“不然,我要和思敏一起长生天场!“换句话说,他公布这些药方的目的是为了和大家一起健康长寿。李渔听了很高兴,说:我放心了。因为你的善良,书中的药方当然不会欺骗世人,而是治病救人的可信药方。于是我欣然提笔,为他写了《寿氏妙方》后记。在这本书后记中,李煜提出了“病夫为药,不为饮,不为食,而为侍,是以诚服人,七十子尚于孔子”的观点。李煜在给何的《耐病之策》中进一步发展了他的医学观。他认为病人首先应该害怕自己的疾病。”如果他们病了,他们会为所有人做好准备,但如果他们自己都不怕,他们就会放弃;如果你病了,你还是个鬼。鬼什么都会拜,不信左的都会去。“换句话说,病来了就治,不要怕。如果他不怕老虎,老虎就会离开他。你不信鬼,鬼就躲着他。”不怕”增强免疫力。免疫力增强了,生病不方便打扰。所以不怕病的人,即使不吃药,有时候也会生病,而且恢复的很快。
李渔一生痛恨庸医害人。他说,病人看病疑神疑鬼,害怕自己的病治不好的原因是“庸医的习惯使他们不得不疑神疑鬼。”他还写了一首诗,讽刺一个长期病不起的庸医。诗中说:“去买一壶药,壶也在床上。没有治病的技术,所以我想试试这个配方。董枫种杏,华佗洗肠。活得长的人先活,不要让人瞎了眼。”劝庸医接受教训,做到“先过好自己的生活”。没有学问和技能,他只能害人害己。相反,李煜总是为自己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道德所取得的成就而高兴,并写诗赞美。其中有一首送给从医20年的朱医生的诗:“从医20年,不为名利多忧。”女方心一沉,姓氏未传。" ;著名儿科医生凌应贤有联云:“胸中存一百份病历,如检方未到;给手指上的几万个婴儿治病,是虚火,难助浮云。“我还写了一副对联给寿寿生活的杏林大师闵世元,说:“学精艺也精,名士名医随叫随到;命也长,仙桃仙行年年种。"
作为黄绮家族的后代,李煜亲自研究药物和治疗人,这可以在他的传奇小说和他对《金瓶梅》的批评中找到。清顺治七年(1650),李玉陀带着女儿一家从兰溪来到杭州生活。因为家里人口多,他除了写剧本,编歌剧,继续创作生涯,还要卖文学维持生计。在此期间,李渔主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创作了小说集《默剧》和《第十二层楼》。《无声戏》里有一个关于儒生马麟儒的故事,描述了他在江苏漳州期间的亲身经历。马林如是李渔的自我形象。当时李渔乡试失利,事业绝望后回到魏湾。他曾为当时兰溪商人修建的家乡会馆“维湾会馆”作对联:“谁是一般客人,没有乡愁?”经常来这里见老乡,也应该买条船回去水;千里经商,永远是谋生之道。明天回国,大家满载而归,渡过仙鹤,去漳州,不虚此行。“联众不仅寄托了老乡的情谊和对故土的思念,也证明了他在漳州谋生的无限情怀。他把这段经历通过一个小说家的话写了出来,说他“自小神童入学,陶是两榜人物。“然而他自持聪明,不肯专心事业。他不仅会各种诗词歌赋,还会各种招数,比如琴棋书画、占星之术。其他人都博学而不精,只有黄绮,非常愿意集中精力。古语有云,学医如菜。所以“以此类推,见一知半解。如果一个医生治不好邻里间的疑难杂症,请他把把脉,开药方,不贴一两个药就去请医生。就因为他擅长医学,就不知所措。求医问药的不是朋友,也不是亲人。治愈后,他们不感谢医生。他们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看病上,丢掉纸笔,把自己的事业弄得很可笑。"结果,他们考取省试后,去了漳州当医生谋生。"在琼花观前租个店,挂上儒医马林如的招牌。不久,一个地方官邀请他去看病。县令受了内伤,全城百姓都视之为外伤。另一个医生,发表过一次,耗尽了裁判官的生命力,危在旦夕。“还好我自己去了。”我只需要一贴就能把药清理干净,然后我再补力量。我就不贴号了。治安法官退休后,我仍然升到了议会。据说他有救命之恩,很优待。大家都说城里只有一个医生,其余都是刽子手。“就是这个人生传奇让李煜名声大噪,还有兰溪同乡会请他这个儒医写一副魏湾会馆对联的故事。此外,李煜还在“女陈平计划生育七出”的故事中使用了中药“巴豆”和沈凌白术散,旨在解救被妓女欺负的耿二娘,从而在民间流传“二惊,包子肿毒不医;四大惊喜,神奇的止泻健脾丸。“口口相传的俗语。至于他高超的医术,晚年在批评《金瓶梅》一书时,先后十余处使用“大夫妙语”、“大夫套路”、“庸医妄想症”、“痰火”等词汇,对妇女如何使用安胎药、如何治疗阳病、用什么药清火止血等医学术语进行点评,证明李煜直到晚年也没有忘记。
综上所述,毫不夸张地说,李煜是黄绮家族的后代。我们也可以从他高明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中窥得全貌。
二、跨越时代的经典
作为黄绮世家的后代,李煜不仅医术非凡,而且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医学经典,那就是《随缘之恋》中的“护理部”。他还把《护理系》“六治百病”所列的七种“药”称为“李翁本草”。
21世纪初,中国各种媒体都在宣传洪昭光教授和齐国立教授的保健医学讲座,几乎所有国家领导人都听过他们的讲座。轰轰烈烈,沸沸扬扬,至今。但恐怕他们关于人类抵抗流行病能力的保健和心理治疗的经验,早在330多年前,李渔就做出了科学的总结,那就是李翁的本草医学。《戴笠翁本草》真是一部跨越时代的医学经典。《李煜传》的作者许先生曾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这部医学经典,说《戴笠翁本草》其实是现代人330多年来未曾探索过的“医学动态心理学”。对我们来说,评价这门新学科不仅是一个挑战,而且即使在未来也很难穷尽它的研究。于是他的《李煜传》在这方面只好只写了两页,并感叹道:“李煜属于未来。”
那么李翁的《本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首先是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无论官位大小,贫富差别,无论春夏秋冬,四时八季的气候变化,无论居家还是旅游,无论是什么姿势,做什么工作,都有享受的方法。甚至当忧虑袭来时,也有各种各样的药方来阻止它。如果按照药方去做,就可以一直保持良好的心态,防止疾病的侵袭。在这方面,李渔写了两章十二节,一万三千字。他开头说:“我说的是养生之法,我要先吃喝玩乐;劝人寻欢作乐,但要怕死,就是祖宗是这个意思。想要体现天地之心,就不能不走创作之路。“这是李玉教授适应各种环境,开启“吃喝玩乐”保持良好心态的本义。关于止忧的方法,他说:“止忧的方法有五种:一是谦让节约,二是勤俭磨砺身体,三是节约金钱,四是宽宥纷争,五是宽宥诋毁。率此行,则大忧可小,小忧可无;非巡逻圈的数量可以偷,可以饶。"
第二,注意饮食,性生活适度。他给出了合理分配饮食的范围、方法和尺度,以及如何控制情欲。他写道:“如果你想通过吃喝来保持健康,你就会和那些不离开性的人差不多。”他还说:“吃法不如肉,肉不如菜。”“肉第一,菜第一。”他还提出了讲究卫生,饮食要与身体相适应的思想。至于男女的欲望,他也一一做了明确的规范。本文所提到的一切,在性学发达的今天,也有其普遍意义。
三是防病第一。李渔的原话叫“治病”,但在300多年后的今天,它已被后人归为“预防医学学科”。换句话说,李渔是当今“预防医学学科”的创始人。他说:“发病有原因,生病也有症状。”所以在疾病到来之前就要预防,疾病就能停止。“吃戒严,做深沟高垒计划;巴毕,当是奇袭计划,以饱满的精神,烹奸贼未遂,使不起来”。
第四是如何治疗疾病。对此,李渔提出了“病有所来有所去”的总原则,认为病人最清楚病因,病人就医时应详细描述病源,因为“我不是医生,但我也是医生。”如果我感冒了,我应该让它一起工作来摆脱它;如果我想来,我应该让一个头脑控制我的欲望。”“病人心专一,医生心也专一。“这样,医生才能对症下药。至于什么药?综合来看,李渔列出了七种药方,分别是:性凉的药、人们迫切需要的药、全心全意热爱的药、一辈子没见过的药、平时渴望的药、永远享受的药和一辈子痛恨的药。这些药方不仅在古代药典中找不到,甚至在科学繁荣的今天也闻所未闻。对于这些药方,谦虚的李煜研究员几乎不敢胡说八道。前面提到的许先生只是从心理学的角度为后来者提出了一条探索之路。但他毕竟做出了自己的努力,诠释了李渔“任何药物或治疗手段都是外在的、辅助的,治疗的真正关键在于患者积极的求生意志,一种来自患者内心的战胜疾病的要求。”医不死一病,佛有缘份”应该是前世今生的感觉。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有更多的专家共同努力,研究出一部如李翁《本草》这样的医学理论专著,一部跨越时代的经典,从而为伟大的中医做出应有的贡献。
写到这里,我已经看到了窗外的曙光,但还是觉得话犹未尽。300多年前,李煜就曾向救死扶伤的医生和自己这个业余医生提出过“人命关天”、“与思民同寿”的座右铭。对此,今天的商业医生不知道有何感想?在敬佩李煜的同时,你能不能对他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医德进行思考和反思呢?这可能是题外话,甚至是这篇文章的尾巴!
2020年7月23日,石福山在兰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