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岩浆岩带概述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在洋—陆转换的威尔逊旋回不同阶段会伴生出裂谷、洋脊、岛弧、同碰撞型、晚碰撞型和期后型等岩浆岩类型,揭示着岩相及地化特征的差异性,因此岩浆岩带在空间展布上受控于板块构造体制演化过程,经常出现在裂谷、洋脊、俯冲带、碰撞带等板块活动部位,从而形成具有大地构造意义的构造岩浆岩带。东南亚中南半岛地区的构造岩浆岩带总体上具有岩浆类型多、演化历程长、期次多的特点,并有成带、成片展布的规律。本书基于东南亚地区编图成果,综合前人研究,归纳出八条较大规模的构造—岩浆岩带,它们是那加—若开构造岩浆岩带、实皆构造岩浆岩带、三塔—拉廊构造岩浆岩带、昌宁—孟连—景栋—清迈构造岩浆岩带、印支西陆缘构造岩浆岩带、南海西布康—昆嵩构造岩浆岩带、哀牢山—红河—马江构造岩浆岩带、斋江构造岩浆岩带等。

3.3.3.1 那加—若开构造岩浆岩带

那加—若开构造岩浆岩带近南北向展布于印度东部那加丘陵—缅甸西部若开山脉沿线的板块结合带内(图3.11)。该带以发育蛇绿岩为特征,由橄榄岩大岩体、蛇纹岩、辉长岩、闪长岩等小岩体组成,带长断续延伸1200km,带宽8~15km,以透镜体形式分布于新生代复理石层中,或作为外来岩片出现在沿线断裂带中。原始洋脊蛇绿岩可能形成于早白垩世,与同期深海洋壳沉积为正常接触层序,代表洋壳扩张期侵位阶段。

3.3.3.2 实皆构造岩浆岩带

实皆构造岩浆岩带在地质图面上呈大头向上的扫帚状展布于那加—若开构造岩浆岩带以东的实皆断裂带内,主要分布于缅甸中部南起安达曼海,北至密支那—葡萄及我国腾冲—盈江地区(图3.11)。岩浆岩体空间展布明显受到实皆走滑断裂带的改造和控制。

缅甸中南部博固山脉西侧见有粗玄岩墙和橄榄粗玄岩岩床分布,主峰博巴山(海拔1518m)附近可见从基性(橄榄粗玄岩)、中性(安山岩)到酸性(流纹岩)的火山岩序列及古火山口。博巴山向北,钦敦江沿线主要为超基性、基性、中酸性小型侵入岩群及火山杂岩带;敏金山脉一带发育渐新世花岗闪长岩;实皆主断裂两侧分布晚白垩世花岗闪长岩岩基。北部:南茂羌安山岩群为海相火山杂岩,其上为晚三叠世地层覆盖;温朵一带见到新生代火山岩(βCz)与古生代—中生代侵入岩(γmipzMz)组成的岩浆杂岩带;弄屯岩体、朗普岩体、密支那—圭道岩体等均为古生代—中生代侵入岩(γmiPzMz)、白垩纪超基性岩体(∑K)、岩浆杂岩带、新生代基性岩体(vcz)及新生代基性火山岩(βcz)***同组成的复合岩体。这种岩体可见于实皆断裂两侧。

概括起来,岩浆岩带活动具有长期性,并兼有多期次多类型特点。中新世前后北西南东向韧性走滑伸展(见抹谷变质核杂岩相关研究,Betrand et al.,1999)及其后的实皆断裂脆韧性右行走滑改造,对于区域岩浆构造的格局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图3.11 东南亚中南半岛地区构造岩浆岩带分布示意图

3.3.3.3 三塔—拉廊构造岩浆岩带

三塔—拉廊构造岩浆岩带指介于安达曼海和泰国湾之间的半岛内的岩浆岩带,北部为梅平走滑断裂局限,南部达劳勿—文冬缝合带,总体近南北走向(图3.11)。该岩浆岩带主要由S型—I型花岗岩组成,展布严格受断裂控制,以拉廊断裂带及三塔断裂带为中心具对称分布特点,并呈***轭条带状V字型展布。白垩纪花岗岩,时代为120~65Ma不等,主要分布于拉廊断裂带及三塔断裂带沿线;东西两侧为三叠纪末—侏罗纪早期花岗岩及闪长岩(李方夏等,1995)。

根据最新构造年代学研究(图3.9),拉廊断裂带及三塔断裂带于渐新世—中新世早期存在活动记录,呈***轭剪切样式,显然是受到了来自于西部印度板块的远程挤压效应。与此同时,东北部因他暖山地区发生伸展。但随后的实皆右行走滑运动基本终止了这种构造的抬升(18Ma以后)。

3.3.3.4 昌宁—孟连—景栋—清迈构造岩浆岩带

昌宁—孟连—景栋—清迈岩浆岩带位于保山—掸泰地块和兰坪—思茅地块的构造结合带上,北起我国三江地区,南部截止于梅平断裂带附近。岩浆岩带呈南北走向,东西近于对称分布(图3.11)。

中间带:北部为昌宁—耿马—孟连一带是一个蛇绿混杂岩,中间南部景栋—因他暖山一带有古生代石炭纪花岗岩,芳县—清迈一带发育蛇纹岩,含有早石炭世澜沧江洋中脊扩张带信息。

两侧则发育二叠纪—三叠纪花岗岩及新生代侵位岩枝,著名的有临沧花岗岩基、素贴山—因他暖山岩体等,在洋盆关闭过程中,南部产生上盘向西的推覆构造,这可能是造成现今清迈以南地区古缝合带未出露的主要原因;中新世早期发育大规模伸展构造,拆离断层、铲式正断层作用显著(图3.8、3.9);中新世以后,澜沧—景洪断裂带和梅平剪切带对本岩浆岩带有进一步改造作用,临近地区产生显著拖曳构造及水平面上的双重构造。现今该带上仍为地热异常区(图3.4)。

总之该带为一个长期活动的、复杂的构造岩浆岩带,保留有古生代特提斯洋壳沉积序列,并叠加了不同时期的火山弧岩浆岩,经历了洋盆扩张及关闭过程及其后伸展过程。

3.3.3.5 印支西陆缘构造岩浆岩带

本带相当于李方夏等(1995)定义的黎府—乌泰他尼构造岩浆岩带,系南海印支地块陆核边缘海西期褶皱带新生代活化形成的复杂构造岩浆岩带。

印支西陆缘构造岩浆岩带北起黎府,南至庄他武里,包括同海西期褶皱作用的辉长岩体、花岗岩体(二叠纪—三叠纪)及喜马拉雅期中新世—全新世玄武岩,多表现为复合型态。本岩浆岩带在那空沙旺—洞里萨湖之间被梅平走滑断裂带改造(图3.11)。

3.3.3.6 南海西布康—昆嵩构造岩浆岩带

相当于李方夏等(1995)定义的长山构造岩浆岩带及昆嵩—大叻构造岩浆岩带(图3.11)。这两个岩浆岩带内有古陆核,北部的布康古陆核,南部的昆嵩古陆核。二者均受到特提斯洋消减关闭及新生代南海西部逃逸构造体系活动的影响,因此将其统一命名为南海西布康—昆嵩构造岩浆岩带。本岩浆岩带内有色金属资源十分丰富。

核部为前寒武纪布康杂岩及昆嵩杂岩,发育古元古代、中元古代片麻岩及麻粒岩;其后发育加里东期花岗片麻岩、海西期闪长岩和花岗岩(与印支西缘一致);中三叠世,安山—流纹岩发育较广;燕山期,发育花岗岩及新生代上新世—全新世溢流玄武岩,并有伸展型变质核杂岩构造。

布康核杂岩发生了北北东向伸展,与红河断裂、南海西断裂的右行走滑及左行走滑梅平剪切带的活动具有关联性。

3.3.3.7 哀牢山—红河—马江构造岩浆岩带

哀牢山—红河—马江构造岩浆岩带北以红河断裂为界,南以马江缝合带为界,北西西—南东东展布于华南地块、扬子地块与南海印支地块的结合带上,包括哀牢山变质岩带及范士板杂岩带(图3.11)。古元古代发育有最古老的范士板杂岩,约2030~2300Ma。前寒武纪—始新世超基性岩、基性岩、中酸性岩岩体发育。

从以上对边界构造及构造单元的论述可以看出,该构造岩浆岩带大地构造背景比较复杂。哀牢山—马江缝合带曾为古特提斯洋一支。新生代以来先后受哀牢山左行韧性走滑剪切带及红河右行剪切带改造。

3.3.3.8 斋江构造岩浆岩带

斋江构造岩浆岩带分布于红河断裂以北的越北—滇东南—广西西南部。该岩浆岩带发育志留纪、侏罗纪、白垩纪河江花岗岩等复式岩基(图3.11),并见大量寒武纪—石炭纪小岩株。斋江构造岩浆岩带早期具有华南加里东褶皱带变形特点,中生代燕山期发育变质核杂岩构造,新生代在西侧小江断裂及南部红河断裂的影响下最终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