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罗兰有哪些作品?

罗曼·罗兰在20世纪30年代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之前的作品主要有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革命剧集,包括《狼》(1898)、《丹东》(1900)、《七月十四日》(1902)等8部剧。英雄三传: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基罗(1906)和托尔斯泰(1911);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杰作。中篇小说《Gora Breugnon》(1919),以及一系列反映其反对战争和一切暴力的小说。怕集体主义制度阻碍个人的“精神独立”等思想。后期作品有小说《母亲与儿子》(快乐灵魂旧译):阿内蒂与西尔维奥(1922)和《夏天》(1924)。《母亲与儿子》(1927)、《先知》(1933)以及一系列散文、回忆录和论文。特别是在1931发表了《告别过去》一文,批判了自己过去所走的道路,并从此积极参加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维护和平的活动,成为进步的反帝反法西斯文学战士。他的代表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被高尔基称为“一部叙事长诗”,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这部巨著***10卷,以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一生为主线,描述了这位音乐天才的成长、奋斗和最终的失败,同时对德国、法国、瑞士、意大利等国的社会现实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真实写照,控诉资本主义社会对艺术的破坏,全书犹如一部巨大的交响乐。每一卷都是不同思想、情感和节奏的乐章。从《约翰·克利斯朵夫》开始,罗曼·罗兰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小说风格。这部杰作获得了1913年法兰西学院文学奖,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罗曼·罗兰的读书随笔,谁的传记(贝多芬传记(1903),米开朗基罗传记(1906),托尔斯泰传记(1911))。他在1935年应斯大林的邀请访问了苏联,并写了《莫斯科日记》这本书,书中他对苏联的未来进行了展望,罗曼·罗兰希望他在苏联看到的弊端能够得到解决。所以出于对苏联的考虑,罗曼·罗兰当时没有出版这本书,并要求出版社50年内不要出版。1984年,这本书出版,可惜离苏联解体不远了,作者的愿望没有实现。《名人录》的主题是什么?他想用英雄主义精神来纠正时代的偏差。他选择了19世纪的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雕塑家米开朗基罗、19世纪的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作为自己的传记,希望这些伟大艺术家的精神能够带领人们走出生活的低谷。《谁是谁的传记》由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创作的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三人的作品,均创作于20世纪初,在当时及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没有拘泥于对大师生平的琐碎考证,也没有笼统地追溯他们的创作过程。而是紧紧抓住这三位艺术家与各自领域的相似之处,着力描绘他们长期忍受苦难追求真善美的心路历程。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用感人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承担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可以说是我们的又一部“英雄交响曲”。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就将《谁的传记》翻译成了中文。一流的宣传员,一流的作者,一流的译者,使这部作品迅速成为经典,至今仍深受读者喜爱。20世纪上半叶是人类历史上动荡和痛苦的时期。罗曼·罗兰写了《谁的传记》,傅雷先生翻译了《谁的传记》,都是凭感觉,为了从这些伟人的一生中学习生存的力量和战斗的勇气。傅雷先生说“当整个天空都被阴霾笼罩”,他从《名人录》中得到的启示是:“只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走浪漫迪克幻想的苦难;只有看到战胜苦难的英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承受残酷的命运;只有抱着‘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精神,才能拯救一个压抑自私的民族……《谁传》?那么,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谁的传记》能给我们什么呢?在一个物质生活极其丰富,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的时代,在一个人们回避崇高,告别崇高的社会,《谁的传记》可能会给我们更多的尴尬,因为这些巨人的生活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的卑鄙和渺小显现出来。我们宁愿赞美他们的作品,也不愿感受他们人格的伟大。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在《米开朗基罗传》的最后说,一个伟大的灵魂就像山一样,“我不是说普通的人类可以在顶峰生存。但是一年一次,他们应该上去鞠躬。在那里,他们可以改变肺部的呼吸和血管中的血液流动。在那里,他们会觉得更接近永恒。未来,他们将回到广阔的生活平原,他们的内心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对于我们这个时代来说,这真是一块金石。& lt/B& gt;《名人录》很好地证明了中国人的一句老话:古今成大事者,必有恒心,亦有过人之才。贝多芬的“在悲伤和隐忍中寻找庇护”,米开朗基罗的“我越痛苦,我越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想要真相”都表明,伟大的人生是一场无休止的战斗。我们的时代千变万化,充满机遇。我们渴望成功,却不想奋斗。我们想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也许会让我们取得短暂的成就,但绝不能跻身于人类不朽之列。因此,阅读《名人录》可能会让我们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