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付费1.0、2.0、3.0模式

1

在阅读《智能商务》一书时,曾鸣教授在书中多次提到商务的“3.0模式(智能商务)”。比如淘宝就是现在零售业的“3.0模式”。如果往前推,国美、苏宁是零售的“2.0模式”,传统零售是“1.0模式”。另一个例子是传统的旅游业

旅行社是1.0,携程和穷游是2.0,新兴的个性化旅游定制平台是3.0。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看什么都像拿着锤子看钉子(我其实挺害怕这种情况)”。我发现“内容付费”领域似乎有3.0模式的火苗——火苗虽小,但确实很有可能是“内容付费3.0”。

在说“内容付费3.0”之前,有必要说一下我眼中的1.0和2.0——哎,先屏住呼吸。

2

纸媒和出版社靠别人付费生存。但是现在的纸媒和出版社已经不像10年前那么滋润了(尤其是纸媒),滋润不滋润是其次。更重要的是,很多纸媒已经开始陆续死亡(主要是报纸杂志),是互联网的今天导致了他们的现状。

我们不妨称今天的纸媒和出版社为“内容付费1.0”。

有了“内容付费1.0”,2.0是什么样子的?

呵呵,是今天通过“互联网”活得好的内容产品,比如:

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这些连接互联网的产品是目前主流的内容产品,也是大多数人常用的,大部分内容付费也发生在这些产品中。

与传统的纸媒和出版社相比,这些内容产品有一个明显的特点:线上。

说到线上,我不妨多说几句“线上”带来的一些传统内容项无法比拟的意义:

通过“在线”可能还有其他功能,但这两个功能不可忽视。如果一个内容产品能够通过“线上”实现“智能化”(想想淘宝的个性化推荐),那么它就有机会满足每一个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从而进一步拓展商业边界...

但是,“智能”是建立在“在线”的基础上的,所以首先你得“在线”——说得更直白一点,你得先连上互联网,才能让自己置身于互联网的大世界。

网络内容产品与传统纸媒、出版社的产品不可同日而语(实际效果也大相径庭),所以我们不妨将这一波网络内容付费产品称为“内容付费2.0”。

说完“内容付费2.0”,接下来要说3.0。但是,在说3.0之前,我们需要先说一些看似跑题的事情。

我个人很早以前就对网络小说不屑一顾(不到百万字,不过一千多万字),但后来在18岁(真的是18岁)失去了童贞。后来小说开了天界篇,我开始在起点追。

再说小说之外的动漫。

我有时候会看动画片,但是从来没有在手机上看过动画片。前段时间喜欢上了一部国产动画片,但是那部动画片前两季才出(还没看完,所以不推荐),到海尽头就没了,但是前两季引起了我的兴趣,所以我终于下了“腾讯动漫”APP,开始了人生第一次...

腾讯动漫和起点的作品都是免费让用户先试玩一部分,然后开始收费。背后的商业逻辑基本是:工作与平台签约,然后利益共享。

接下来就要说重点了。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作品(作者)与平台签约”的模式挺好的,没什么问题,但实际上呢?

这是极具限制性的,因为作者只能和平台签约。如果平台不跟你签约,不给你想要的资金支持,你会怎么办?很明显,你的作品有很大概率会死掉。

让我们举一个实际的例子。动漫《狐妖小红娘》(也有动画视频)现在在郭曼很受欢迎,创作团队靠用户付费生存。但在早期,这部漫画的创作团队其实过得很惨。没有后来腾讯动画的支持,这部漫画早就夭折了。今天的情况呢?

以前在起点看过一本小说。作品本身其实还不错,前期也有不少免费更新。但是起点一直没有和他签约,我等了又等...然后好像要等到合同签了。但是,合同延期了怎么办?大部分都会吃完,因为买得起的人不多——刚开始创作的人带来的干粮往往非常匮乏。

不知你是否明白我的意思?我的大致意思是:

好了,经过这么大的破局,该说真正的话题了,就是3.0的内容付费是这样的。

与2.0模式相比,内容付费3.0的一个特点是去中心化——熟悉区块链的朋友应该熟悉这个词。

如何放权?

如前所述,大部分作品都是由平台支持的(资金和流量等。).内容付费3.0不是这样的,而是:

可能还是有点抽象,所以举个具体的例子。

比如你是一个小说作家(其他类型的创作者都可以),你要写一部小说,而这部小说已经写了几十章了,小说也有了一点忠实的粉丝,但是这个时候你手头拮据,没有新的食物你会饿肚子。这时候你该怎么办?

找平台签约?呵呵,他们觉得你写的太少,字数不够,不愿意给你资金支持。甚至,他们根本无意关注你(平台小说太多,只好先处理那些人气比较高的作品)。这时,在3.0模式下,我们该如何选择:寻找普通人的支持。

这个场景,就是找到那些认可你作品的人,告诉他们你想继续写你的作品,需要支持,然后和他们签订合同(准确的说是区块链上的智能合同)进行利益分配——比如告诉他们你今天支持我654.38+万元。我会把这个作品未来收益权的10%卖给你——也许不是65438+万,但如果你的作品本身能吸引他们,他们愿意给你钱,因为对他们来说,这是一种投资,是有利可图的。

这就是我所说的“去中心化”:从单边(集中)支持到“碎片化”支持。

但是,你可能会问,为什么现在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

要实现上述场景,最关键的一点是每个人都信任合同,不能随意反悔。要实现这一点,我们需要一个可信的环境和系统。

以上只是去中心化内容场景的一个例子。在后续的推测中,这种去中心化的方式会出现在很多内容产品上。工作可以在资金、交通方面分散,工作的完成也可以分散...按照曾鸣教授的说法,这种去中心化的内容方式有利于“网络协作”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在推测区块链的智能合约是否真的能促进“内容付费3.0”的诞生。虽然我有一些想法,但不够清晰,所以请在阅读文章时小心谨慎。

时长:210分钟

文章长度:2400字

PS:曾鸣教授的《智能商业》是一本好书。我拿在手里看。它会燃烧脑细胞。没有一些输出恐怕很难吸收。所以,今天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