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性格分析是怎样的?
一、明君枭雄,一人有两面。
历史上,刘备作为与曹操、孙权站在一起的世界英雄,是蜀汉政权的开国之君,被誉为“贤王”和“枭雄”。
作为“明君”,刘备一生的行为基本符合古人对“明君”最重要的两个期待:一是仁爱为民,济世情怀;二是尊贤有礼,明哲保身。关于这两个方面,史书记载了很多。
就“仁爱民”而言,刘备大半辈子四处奔波,屡遭挫折,对人民仁慈的机会并不多;但他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重视宽以待人,与那些骄横跋扈、杀人不眨眼的军阀不同,从而赢得民心。《三国志·舒舒传》记载刘备领平原相时,郡民刘平不服,派刺客行刺。它是如此受欢迎。裴松之引用的《魏书》补充说:“那是一个人民饥饿的时代,有一场收集钞票的骚乱。准备对外答辩很难,不如学者的会同桌,同筐吃饭。没有简单的选择。”因此,“多有回报。“他在荆州依附刘表期间,“越来越多的荆州英雄物归原主”。建安十三年(208)秋,曹操南征荆州,恰逢刘表去世。刚刚继位的小儿子刘聪不战而降。这时诸葛亮建议刘备攻打刘聪,夺取荆州,他却回答说:“我不忍。”从樊城南撤时,“刘聪、荆州人多归祖。比当阳十几万人,几千辆车,一天十几里。”有人劝他早日弃民保江陵,他断然拒绝:“以民为本是发展经济的关键。现在人家是我的了,我怎么忍心抛弃他们!”在这个安全的时刻,历代开国君主中,即使人民有生命危险,也拒绝抛弃人民的,是很少见的。朱培引用东晋历史学家的话说:“虽然我已故的主人处于危险之中,但他的信仰越来越明确,当他被迫做一些危险的事情时,他没有迷失方向。追求静生的关怀,你会感受到三军;爱去义的,愿与对方同归于尽。那些看着自己爱上事物的原因的人,不过是在问关于寒冷的问题。最终帮助伟大的事业是不合适的!”这在汉五十七年的《子同治鉴》中也有引用,可见刘备的仁德已被历代史家广泛认同。
就“尊贤有礼”而言,刘备的表现尤为突出。建安十二年(207),为47岁左将军豫州牧。他被认为是世界上的伟大英雄。他满怀诚意,亲临山寨,恭恭敬敬地请来了年仅27岁,无名无功,留下了千古美谈的诸葛亮。在隆中对采取对策时,诸葛亮称赞他“忠信四海,指挥豪杰,思圣贤如渴”,并非空话。建安十九年(214)攻陷益州后,包容荆州旧本部和益州新附,唯才是举。“每个人都在突出的位置上,尽力而为。有志之士皆劝之。”其中益州名人黄权坚决劝阻刘让刘备入蜀。刘备攻占益州时,坚持广汉。直到刘璋投降,他才屈服,但刘备既往不咎,任命黄权为偏将军,非常信任。刘备称汉中王,率益州牧,以黄权为治;刘备称帝后,率军攻吴,以黄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诸军防魏。刘备在夷陵之战惨败后,黄权无力回蜀,又不愿意投降东吴,只好率兵投降魏国。掌管蜀汉的官员想逮捕黄权的妻子,刘备说:“你一个人承担黄权,就不是一个人了。”用同样的方式对待黄泉的妻子。对此,裴松之由衷称赞《三国志·舒舒·黄权传》:“汉武以虚言毁李陵之家,刘著不肯执宪司之职,留黄权之室,二主得失甚远。”《诗》说‘惟君子乐,爱尔皇后护’,其主刘也叫。“另一位名人,刘巴,荆州零陵人,与刘备的斗争时间更长:曹操南征荆州时,许多荆州士人跟随刘备退兵,刘巴却向曹操投降;赤壁之战后,曹操命刘霸招降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与刘备抗衡;因为刘备及时拿下了三县,这个阴谋失败了,刘霸也回不了一份工作了。诸葛亮上书劝其归顺刘备,刘霸不肯,远远地跑到了足下,令“老夫子深恶痛绝”;后来,刘巴踮着脚尖到达了蜀国。刘璋想欢迎刘备入蜀时,多次劝阻。直到刘备拿下益州,刘霸才表示臣服。对于这个刘巴,刘备还是比较宽容的:攻打成都的时候,他下令军队说:“害了巴人,害了三族。“平定益州后,迅速任命刘巴为左将军,Xi曹禺(刘备此时的主要官职是左将军,Xi曹禺掌管政府官员的任命);刘备称汉中王,以刘霸为史;法正死后,刘巴被提升为秘书,负责处理日常事务。这些都充分显示了刘备作为开国君主的气度。尤其是他在彰武三年(223年)四月病危时,向诸葛亮吐露心声,说:“你只有曹丕十倍的才华,一定能安天下,最终成大事。继承人可以增补的,增补;如果是无能,可以自己拿。“后人可能会对这种甚至是杀心论产生怀疑,但这只是一种妄想。纵观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皇帝生前任命大臣照顾生活的情况并不少见。但是,有几个皇帝愿意或敢于像刘备一样托付孤儿呢?当然,刘备并没有鼓励诸葛亮取而代之,而是希望诸葛亮尽力辅佐;但是,这样的包容和大度还是很少见的。还是陈寿在《祖宗传》结尾的评价比较公允:“举国上下委身于诸葛亮,却无二心,对君臣至诚,亦是古今盛世之轨。"
尊重有德有礼的人的另一面是了解他人。用人的好处,比如重用诸葛亮、庞统、法正,当然是最好的“知人善任”,不必多谈;知人缺点也是一种伟大的“知人智慧”。比如马谡,“才华横溢,善于运筹帷幄”,深受诸葛亮赏识;临终之际,刘备特意提醒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能用之,可以观之!”后来,马谡虽然在诸葛亮南下时也曾有过“以心为上”的良策,但他任性妄为,失守街亭,破坏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成果,却证明了刘备的先见之明。对于魏延这样的人才,优点突出,缺点明显,刘备却扬长避短,大胆委以镇守汉中的重任,这就更有见地了,没有英明的君主是不行的。在这方面,即使是号称“知人善任”的诸葛亮,似乎也略逊一筹。
作为“猛将”,史书记载甚多。所谓“猛”,就是“一个勇猛豪迈的人。”刘备出身于久违的皇族,家境贫寒。他没有曹操、袁绍那样显赫的家世(曹操作为“肥宦而丑”,没有袁绍的家世显赫,但他的父亲曹嵩是秋的臣子,秋有权有势,所以曹操很早就步入仕途),也没有孙权那样从父亲和哥哥那里继承的大片地盘,几乎是白手起家。事实上,“枭雄”恰恰是刘备的一大特点,成为当时很多人的评价。比如建安十三年(208),刘表刚刚去世,鲁肃就建议孙权和刘备联合对抗曹操,所以他称刘备为“天下枭雄”。建安十四年(209),刘备进京见孙权,周瑜上书孙权,也称刘备为“枭雄”,主张将其拘于吴。次年,周瑜去世,临终前给孙权写信,又称“刘备住宿如养虎”。这种勇猛精神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冒险精神。刘备从登上政治舞台之初,就经常铤而走险,不避艰难险阻。早年小夜曲弱,年少。他“战斗立功”“记功”是必然的。赤壁之战,面对生死存亡的机遇,他“坚守字里行间,保持清醒,励精图治破魏”也就不足为奇了。到建安二十四年(219),他已经59岁了,军队众多。但在箭如雨下之时,他依然身先士卒,勇往直前,体现了他的冒险精神。彭阳在背后抱怨的时候,叫他“老哥”(犹太话里的“老兵”),就体现了这个特点。第二是机器变革的力量。建安元年(196),战败投奔他的吕布乘势与袁术夹击徐州。他失去了立足之地,只好与吕布讲和,定居小沛。建安三年(198),吕布被俘被杀后,跟随曹操来到许都,可谓暂居。建安四年(199),我们和曹操谈英雄,用雷霆之力掩盖我们的震撼,可谓即兴之作。然后以拦截袁术为名,离开许都,摆脱曹操的控制。可以说他是见机行事。这一切都可以从它的机变动力中看出。第三是毅力。汉末刘备屡败屡战,有时甚至惨败;但他从未灰心,而是被打败了没有气馁,坚持下来了。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使他经常转危为安,最终在诸葛亮的辅佐下,抓住历史机遇,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三足鼎立之一。第四,在某些时候,某种程度上,霸凌。最典型的就是张裕被杀。张裕最初从事的是刘章。刘备去蜀国见刘璋的时候,曾经嘲讽过张羽。因为刘备不需要,于称之为“君”(“露啄君”之音)。刘备对他的无礼很生气。后来,张羽私下对人说:“主公有所得。九年后,必失于阴与毛之间。”这确实是大忌,刘备下令以“漏字”处罚。诸葛亮问张羽为什么要处死,刘备回答说:“方兰生只好锄。”这有点说不过去。这种霸道的行为虽然不多,但足以让人看到刘备终究无法避免封建君主固有的专制。
纵观历史,几乎所有乱世崛起、真正有所作为的开国君王,都多少有些狂妄自大。从汉高祖刘邦到唐太宗李世民,从宋太祖赵匡胤到明太祖朱元璋,都堪称枭雄。在封建时代,精干和贤明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往往是同一个君主的不同侧面。这一点从公认的明太宗身上难道看不清楚吗?
第二,有强有弱,有得有失。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描写刘备时,是以历史人物刘备为原型的。同时,他根据封建时代一般民众对政治家的选择,根据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审美倾向,着力突出自己的贤明君主形象,却刻意淡化自己的凶悍色彩。
首先,作品从多方面表现了刘备的慷慨、善良和对人民的热爱,深得民心。1周而复始的风流韵事,刘在桃园宣誓,誓词赫然标着八个大字:“报国安身,太平盛世”。这不仅是他们的政治目标,也是他们高举的一面道德旗帜。从此,宽仁爱民,深得民心,成为刘备区别于其他政治集团领袖的显著标志。第一次为官——安溪县尉,他“与邱敏无犯,百姓皆受其影响”。杜佑索贿未果,欲诬陷他,人们为此怨声载道(第二次)。此后担任平原相,被誉为“仁义救人于危难之人”(在,见第11号)。临终前,陶谦让位于徐州,刘备做出了坚定的表态。徐州人民“聚集在政府门前,哭着膜拜,说:‘如果刘世军不领导这个国家,我们就不能和平共处!’””(第12回)曹操擒杀吕布,出徐州时“百姓焚香遮路,请留为牧”(第20回)。这说明他虽然占领徐州时间很短,但是已经深得民心。当他再遭重挫,不得不去荆州投奔刘表,奉命驻守新野时,仍以女儿为仆,故“军民皆大欢喜,政治为新”(第三十四回)。新野人兴高采烈地讴歌:“新野牧羊人,刘皇叔;从此,人民富裕了。”(第三十五回)
从建安六年(201)到十三年(208),刘备在新野居住了七年。在他的前半生,是最长也是相对稳定的时期。这一时期,刘备认真反思自己的政治生涯,接受了“水镜先生”司马徽的批评,同时把人才放在战略高度,力求人才;一方面更注重赢得民心,为重新崛起准备条件。当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攻克荆州,刘聪不战而降的时候,刘备被迫退守襄阳,新野、樊城的百姓异口同声地喊着:‘就算是死,我们也愿意听从你的指挥!当天就哭了。”襄阳城外,刘琮关了门,蔡瑁和张赟也下令放箭。魏延见不平,拔剑相助,打开城门,放下吊桥,大叫:“刘皇叔快领兵进城,杀了这个叛徒!当刘备看到魏延和文聘在城边战斗时,他说:“我想保护人民,但我伤害了他们。我不想进襄阳。”于是“引百姓远离向阳路和望江陵。襄阳很多人趁着乱逃了城,跟刘备走了”(No.41)。就这样,在建安十三年秋的江汉大地上,刘备带领十余万军民,扶老携幼,上演了一幕“带人南下”的悲壮场景。这样的撤退显然违背了“兵贵神速”的军事原则,对保存实力和躲避曹骏的追击非常不利。所以,众将领都说:“现在我们有几万人,一天行程十几里。我们什么时候到达江陵?如果曹兵来了,我们如何迎敌?不如暂时弃民,先行动。”刘备知道此言有理,却哭着拒绝,说:“举大事者,必以民为本。今天的人是我的,我怎么能抛弃他们呢?”到了当阳,被曹操亲自率领的精兵追上,十几万军民顿时大乱。刘备作战,在张飞的保护下离开。当他早上看到的时候,他身边只剩下一百个骑手了。他忍不住哭了:“数十万生灵因爱我而受此苦;将军们和老小们,都不知道生死。虽是文之人,宁可不悲!”在这场战役中,刘备在军事上被打败了,但在道义上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这种不成功便成仁的自觉选择,在《三国演义》所写的各种政治军事集团的领袖中是绝无仅有的,绝非乱世中普通英雄的装腔作势可比。从此,刘备的“仁政爱民”更加深入人心,成为他区别于其他企业家的最大政治优势。
其次,作品力图渲染刘备尊贤爱士、知人善任的形象。其中,他对徐庶、诸葛亮、庞统的尊重和信任,超越了史书记载,十分生动感人;尤其是对他和诸葛亮关系的描写,更是具有典范意义。
历史上的徐庶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属于刘备。除了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在政治和军事上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三国志·舒舒与诸葛亮传》只说:“徐庶见先主,先掌之...曹公来征...先主在范,引兵南下;后有诸葛亮、徐庶;我送别先主时,指着他的心口说:‘我想和将军一起解决的事务,所以我可以取这一寸土地。现在我失去了母亲,我很乱。没用的。请从现在开始说再见。“所以,曹公。”《三国演义》中,刘备见到徐庶,对他坦诚相待,拜他为军师,委以统帅全军的重任。在先后击败吕旷兄弟和曹仁之后,刘备视徐庶为天下奇才。当徐庶得知母亲被曹操囚禁,向刘备告别时,刘备虽然难以割舍,但还是勉强同意照顾母亲和儿子。临别前夕,“两人哭着坐着等丹。”第二天早上,刘备亲自送徐庶出城,买了饯行;酒席过后,我还是“舍不得走,送了一程,又送了一程。”直到徐庶骑马离去,刘备才立即站在林边,“泣而望之”,甚至“想把这里的森林砍倒”,因为“它妨碍了我直视徐苑”(第36回)。这些描写虽然主要是为“马荐诸葛”和“访毛庐”做铺垫,但也足以说明刘备求贤若渴,爱才如命,颇具艺术性。对于刘备对诸葛亮的高度信任和倚重,《三国演义》是有声有色的描述。历史上刘备邀诸葛亮出山,《三国志·诸葛亮传》只有一句话:“故先主愿明,隔三巡见。”而浪漫,长度为两倍半,经过精心设计,反复染色,使得“三顾”的过程委婉曲折,引人入胜。刘备第一次见孔明,就屈尊“拜”;听了隆众的对策,首先是“避席致谢”,然后是“点头致谢”;乍一听说孔明不想出山,立马“泪染袍袖,衣衫尽湿”;孔明答应协助,不禁“喜出望外”。这些充满理想色彩的细节,生动地展现了刘备求贤若渴的诚意。诸葛亮出山后,演义充分突出了其在刘舒集团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极力强调刘备对他的高度信任和依赖。我在《忠诚与智慧》一文中分析了诸葛亮的形象;
历史上的诸葛亮,虽然一出山就和刘备走得很近,受到刘备的充分信任;但是,他在刘舒集团中的地位已经逐渐提高,按照通常的政治机制,这是很自然的...而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写诸葛亮从一开始就是一人之下,大权在握万人之上的统帅,大大提高了他在刘舒集团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些描述大大超越了历史记载,使诸葛亮始终处于刘舒集团的核心地位。在得到诸葛亮之前,刘备遭受了很多挫折,但是在得到诸葛亮的辅佐之后,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相比之下,读者不禁深感刘舒集团的成败不系于刘备,而系于诸葛亮。
历史上,庞统在刘备领牧后回到荆州,开始“守耒阳秩序,死于郡县,免于公务”。之后,鲁肃、诸葛亮推荐,“一、独断专行,擅谭,大有作为,以为自己在搞治理。吾不如诸葛亮,与梁为武将。”言情,在史实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浪漫的想象力,写庞统刚投奔刘备时,刘备以貌取人,只封他为耒阳县令。有一次得知庞统破百日公务半天,刘备马上自责道:“是我不好好对待大仙!”刘备看了鲁肃的举荐,听了诸葛亮的评价,“当即命张飞临耒阳郡,邀庞统来荆州”,“作了忏悔”,于是拜庞统为武将,“与孔明共赞谋略”(第五十七回)。如此虚伪的对待别人,不禁让智者动容。这种君臣关系,鱼水和谐,是千百年来知识分子最向往的理想境界。
总之,这两种性格的充分表现,即慷慨、善良、仁爱、尊贤,使《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摆脱了以往三国通俗文艺中刘备形象的大大咧咧的氛围,成为古代文学作品中前所未有的“明君”范式。
对于刘备的凶色,《三国演义》有意淡化,或者不写,或者用替身代替。最明显最容易想到的例子就是“鞭笞杜佑”。据《三国志》、《舒舒》、《先祖传》和《朱培》记载,历史上鞭打杜佑的是刘备。事情的经过是:由于圣旨,因战功而当官的人被淘汰。在安溪县做县尉的刘备,担心自己用鲜血买来的官位可能保不住;正好杜佑来到安溪县,准备送刘备回去;刘备到客店求见,杜佑不肯见他。一怒之下,刘备带人进了客栈,把杜佑捆了起来,绑在一棵树上,狠狠地打了一顿。然后摘下印章,挂在杜佑的脖子上,扬长而去。历史上原本被称为“枭雄”的刘备,此时刚毅而青春,受欺负时自然不肯忍气吞声,也就不足为奇了。但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为了将刘备塑造成理想的“贤明之王”,将此事搬到张飞身上,既没有损害刘备“慷慨大方”的形象,又有助于凸显张飞暴躁嫉恶如仇的性格特点,一举两得。本文第一部分分析了刘备凶猛性格的四个主要特征。浪漫侧重于他的执着和他的灵活,这里不详细讨论。这种安排自然有利于凸显刘备的“明君”形象,但也有两个明显的弊端:一是强化了这个,弱化了另一个,某种程度上损害了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其次,过分淡化刘备的枭雄色彩,无形中降低了刘备作为刘舒集团领袖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让历经磨难的开国君主少了几分豪迈,多了几分平庸。
三,多角度,成功的形象
长期以来,研究者对《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多有批评。其中,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两种意见。我们不妨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批评之一:“形象苍白。”不止一位学者认为,刘备形象不丰满有血有肉,性格不强,使他显得苍白无力。的确,与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刘舒集团的主要人物相比,刘备的形象给人的印象相对单薄。原因大致如下:
第一,作为一个“贤明的君主”,虽然《三国演义》中对刘备的描写多是基于史记;但是,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仁爱民”的历史基础和生活基础,其实是相当局限在“仁爱民”和“尊德礼”这两个特征之中的。也就是说,对于普罗大众来说,刘备的“爱民”更多的是一个愿望,一面旗帜,甚至是一个姿态,一句口号,而真正的行动并没有太大的实际好处。通过计算刘备一生的年表可以知道,他一生都处于忙乱的状态,东奔西跑:赤壁大战之前,他打仗一个接一个,失意一个接一个,一次又一次地依赖别人,基本上他并没有真正拥有一片稳固的领地。赤壁之战后,建安十四年(209)称荆州牧,下辖江南四郡。十六年(211),领兵入蜀。建安十七年(212),借故攻刘璋。经过两年的战斗,益州在建安十九年(214)被平定,荆州在二十年(215)与孙权争夺,汉中在二十二年(217)与曹操争夺。建安二十四年(219)夏,汉中被占,但荆州很快失守,头号大将关羽和大批精锐士兵损失殆尽。章武元年(221)四月称帝,七月率军攻吴。第二年,他遭遇惨败,病死。可以说,他真的没有多少机会去实践“仁爱民”的思想。再者,即使他有足够的机会,作为一个封建统治者,他的“爱民”也只能是统治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不可能真正达到老百姓的期望。通俗文学作家对此缺乏深厚的感情,自然难以在小说中把刘备的爱民之心写得生动而又足够感人。
其次,众所周知,《三国演义》真正的主角是诸葛亮。此外,关羽是刘舒集团中用笔最多的作家。至于刘备,虽然他是刘舒集团的领袖,但他主要承担着“为贤王”的道德责任,却鲜有充满个性的言行。这样的刘备形象,不能不给人一定程度的“扁平化”感觉。
第三,如前所述,作者有意强化刘备的贤明君主形象,淡化其凶悍色彩,既损害了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又降低了他在刘舒集团中的实际地位,使他少了一分豪迈,多了一分平庸。这样就很难把刘备的形象塑造得像诸葛亮、关羽、张飞那样栩栩如生。
应该说,罗贯中在塑造刘备形象时,追求君主的理想化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艺术的辩证法。这样一来,人物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就没有充分表现出来。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没有足够的艺术积累的情况下,罗贯中能把刘备这个形象写到这种程度,是难能可贵的。只要拿《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和《三国戏》《三国故事》中的刘备比较,就应该肯定罗贯中的努力基本上是成功的。
第二个批评是“厚如假货。”持这种观点的人很多,而且影响很大。这个应该怎么理解?
第一,目的与手段、功利追求与道德向往的矛盾,使得刘备难以避免“模仿”。作为一代英杰,在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时候,刘备要想复兴汉朝,统一全国,只能在别人手里抢占地盘,但不能指望所有割据政权都像陶谦一样彬彬有礼。要想抓住它,使用巧妙的战术是必不可少的。以益州为例。早在诸葛亮的《隆中对》中,他就制定了“渡荆取利”,伺机北探的战略方针,这关系到刘备集团的根本利益和长远目标。占领荆州后,刘备对是否夺取益州产生了怀疑:
庞统曰:“荆州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成大器。益州户口百万,地大物博,可以大用大业。幸好有张松和法正做帮手,真是天赐良机。为什么要怀疑?”刘备说:“曹操是我的水火之敌。操以急,我宽;以暴制暴,我仁;操以褒,我以忠:每次与操相反,事情都能办成。我不忍心为了蝇头小利而对这个世界失去信心。”庞统笑道:“你家主公的话虽合天道,但愿离乱而争力,却是不一样的。如果死抱着常识不放,挪一步都不可行,要变通。而‘既弱又攻’又‘攻又守’,汤和武功之道也。此事定了,就赏之以义,封之以大国。为什么要被信破?今天不拿,别人就拿了。大人幸有所思。”刘备突然说:“石头的话要刻在心上。”
事情很清楚:刘备要么留在荆州,不再进步;要么进益州,换掉。而如果益州被别人(如曹操)夺取,对刘备集团将是极大的不利。于是刘备采纳了庞统的建议。当益州真的取了,刘备面对刘璋这个懦弱善良的弟妹不可能没有愧疚。“含泪握手说:‘我不能仁者,但我必须!’”(第65回)这反映了政治领袖在尖锐复杂的斗争中常有的矛盾心态。为了赢得民心,他们可以爱民敬贤,但不能处处对竞争对手“慷慨”。这里不能完全避免欺诈,但如果谴责为“欺诈”就太极端了。
其次,演义中对刘备爱民的描写确实是扭曲的。比如41段,刘备带着百姓过河,看到百姓扶老携幼,哭个没完,刘备也忍不住哭了。这是合理的,这与他后来冒着生命危险不抛弃人民的行为是一致的。但作品马上就写他“想投河自尽,以至于急救被停止”,这很过分,但又显得不真实。作者一心美化刘备,但过分夸张,反而造成了“模仿”的恶劣效果。
第三,在《演义》第四十二章中,赵云把冒着生命危险救下的窦交给了刘备。“刘备接过来扔在地上说:‘给你,好孩子,它会伤到我的一个将军!’”后人对此嗤之以鼻,民间甚至有“刘备倒了阿逗——收买人心”的说法。看来这也是个骗局。事实上,在古代争夺天下的政治家心中,心腹大将有时似乎比妻子更重要。《三国志·舒舒·祖师传》明确记载,在被当阳打败时,“祖师弃妻,与诸葛亮、张飞、赵云一同骑马逃走”。对浪漫的描写可以说是这一历史事实的自然延伸。古今政治道德观念存在差异,乱世英雄有着不同于常人的选择,不宜对此作简单化的负面理解。
第四,《演义》第85章在史实的基础上颇有感情。前面已经分析过史实,这里不再赘述。如果将此视为“欺诈”,不仅没有贬低刘备,也有损诸葛亮的形象。我觉得不应该。
此外,“怀疑的痕迹不容忽视。”《三国演义》中刘备的言行确实“伪似”;但整体而言,其“长短厚薄”大体真实可信,这是其形象的基调,“不假”。
结论是:纵观中国小说史,在众多的君主形象中,尤其是开国君主形象中,《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不仅是前无古人,也是后世大多数同类形象所望尘莫及的。所以他虽然不完全典型,但仍然是一个比较成功的、独特的艺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