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皇后的原名叫什么?
长孙皇后(601-636),原名长孙无垢,长安人,祖先为北魏拓跋氏,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父亲长孙晟隋时官至右骁卫将军。她从小爱好读书,通达理仪,她十三岁嫁世民为妻,对内,她年龄虽小,但已能尽行妇道,悉心事奉公婆,相夫教子,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小媳妇,同时极力化解世民兄弟之间的仇恨;对外,不失为一个世民的得意谋士。在玄武门事变前后,她也竭力消除各方对秦王的误解,亲切慰勉世民麾下的将领。
李世民登基以后,作了至高无上的皇后,长孙氏并不因之而骄矜自傲,她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贤良恭俭的美德。对于年老赋闲的太上皇李渊,她十分恭敬而细致地侍奉。对后宫的妃嫔,长孙皇后也非常宽容和顺,她并不一心争得专宠,反而常规劝李世民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妃嫔,如此胸襟可见一斑,只凭着自己的端庄品性,就无言地影响和感化了整个后宫的气氛,可谓空前绝后。在处理政事方面,她也帮助太宗作了不少贡献,也让太宗不枉杀一个忠臣。临死时,后固言:“玄龄事陛下最久,小心谨慎,奇谋秘计,皆所预闻,竟无一言漏泄,非有大故,愿勿弃之。又妾之本宗,幸缘姻戚,既非德举,易履危机,其保全永久,慎勿处之权要,但以外戚奉朝请,则为幸矣。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但请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则是不忘妾也。”十年六月己卯,崩于立政殿,时年三十六。其年十一月庚寅,葬于昭陵。尊号“文心顺圣皇后”如此睿智之后,后世不见。
她睿智,她贤惠,他胸襟宽广,她是一位参透人生寓言的哲学家,我面对她时,整个世界都静下来了,我只能深深地鞠躬。如果我能目睹她的风采,能和她一道就人生作一次剖析,那我便死而无憾了
在此之前,我从未遇到一个如此让人肃然起敬也让人神魂颠倒的女人。或许她本就不属于这个世界,所以她的离去也是那么的匆忙与平静,不带一滴眼泪,只留给后世一个神秘而永恒的心神话。
她带着白云般的心境与止水般的思想,翩翩来到这个俗世上,她洁白的长裙暗示了她将让世界从此不平凡,她和哲学,睿智似乎是不可分割的,她的一小一颦,一举一行都渗透着智慧的结晶。她不仅拥有一个不平凡的女子的能力,她同样有能使他人从心底里面喜欢和佩服她的人格魅力。
她在十三岁时,踏进了李家的大门。从此李家便平静了,用她的一支纤细的手让原本复杂而凶险的官宦之家里面没有了争斗。她时刻安抚着在外奔波的丈夫的心灵,犹如一杯清茶,一直保持着清香,让一切的俗和浮都无法接近。她是一个奇女子,一个让他人都不敢相信的奇女子。
然而世界本来就是不平静的,也是变化无常的,她毕竟是一个弱女子,何以利于如此乱世呢?她不能跟随丈夫出战,她只能在家里用心情述说爱恨情仇,毕竟她相信他的丈夫。但是最残酷的战斗不是血腥,而是温柔和假意。此时,她一手搭在丈夫的肩上,另一支手却不再安分,她奔波,她劳累。她梳理着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危险与误会。也许这就是茶的味道,淡然而不乏味。
当她母仪天下时,她没有任何改变,因为她就是一个传说,一个神话。她安抚着身旁斗争着的女人和男人们,让嫉妒变成感激,让怀疑变成忠诚,让误会变成至交,一切的一切只因为她的不平凡,她把一颗心当作两颗心用,把一束花分两处葬,把一个人生分成两个人生,智慧便是她的人生,胸襟便是她的思想,贤良恭俭是她挥之不去的性格。整个天下都是她的中意。
她让所有披着尊贵锦黄的人都承蒙她的恩典,铸就人生的平凡与淡泊。
不知道是因为这样的人是否不应呆在俗世过久,还是原本她就只是这个世界的匆匆过客,她在本应谈笑的岁月便离开了这个表面繁华的世界,飞向了她原本属于的月夜深处。仅留给这个尘世的你我一丝怀念,一丝悲痛,一丝感慨,一丝唏嘘。昭陵也从此成为了我心中难以磨灭的酸苦,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但当物不是人亦非的时候,我们又该用怎样的一种心态去面对你和你的心境呢?
还记得那天你说:“贪而弃义,必为祸揭,当我们刻意去追求某些东西之时正是踏上灾祸阶梯的一霎那”。我参悟出的竟是你的苦处就是你的快乐,由此我想我对你只能用膜拜了。你的睿智我想正是你对人生的理解,也许你与生俱来就对这个深刻而永恒的哲学问题有着不平常的理解,你的死也是对你思想的最后诠释和描绘。你的离开意外的平静,用平淡来抚慰我们的伤口却更让我们心碎。一个如此纤细的身体怎能承受住如此深的超然呢?或许超然本就是一丝距离,一丝切切。
我不知道你的一生你的心是否都在一路漂泊,不带一点感动也不带一点忧伤,我从此深深明白了人活着要么赎罪,要么等待。这是你教我用眼泪参透到的。从此我将尘封我对你的记忆,不让风沙和岁月来打扰你我。静静的,度过这个漂泊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