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六病的学说内容

三部六病学说以《伤寒杂病论》为依据,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遵循对立统一规律,将人体划分为三个部分,即:表 部、中部(半表半里部)、里部,简称“三部”; 每部存在的病症,根据其 阳(实、热)和阴(虚、寒)的不同病性,划分为六类证候群,简称六病。 三部六病学说由此得名。 太阳病: 头项强痛,发热恶寒,无汗,脉浮,或咳喘

少阳病: 胸中热烦,胸满,发热或往来寒热,咽干,口苦,小便黄赤

阳明病: 胃家实,发潮热,自汗出,大便难

厥阴病: 手足逆冷,脉细,恶寒,肢节痹痛

少阴病: 心动悸,短气,背恶寒,或脉微细

太阴病: 腹满,时腹冷痛,或吐,或利 六病总的治疗原则是以阴制阳,以阳制阴,即热病寒之,寒病热之、虚病补之、实病泻之的中医传统治疗原则。但具体到每一病,具体的原则又不相同。

一、太阳病的治疗原则:

太阳病为表部的阳性病,“汗”法是其通用的治疗原则,辛凉解表为其主要治疗方法。

二、少阳病的治疗原则:

少阳病是中部的阳性病,“清”法是其治疗原则,它包括清热、解毒、滋阴、利尿等方面。

三、阳明病的治疗原则:

阳明病为里部热、实性疾病,“下”法和“吐”法是其治疗原则。利用泻下药或催吐药,攻逐体内积滞物,从而恢复里部的正常功能。

四、太阴病的治疗原则:

太阴病为里部阴性病,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碍为其主要表现,“补”和“温”是其治疗原则。太阴之补是提高消化系统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太阴之温是改善消化道的血液循环状态,使整个消化系统功能恢复正常。

五、少阴病的治疗原则:

少阴病为中部阴性病,心功能不足是其主要表现,“补”和“温”也是 其治疗原则,与太阴病的“温”“补”不同,提高心脏功能是其主要方面。

六、厥阴病的治疗原则:

厥阴病为表部阴性病,微循环障碍是其主要表现,“温”“补”是其治 疗原则。以温通血脉、回阳救逆、消除微循环障碍为主。

七、合病、合证、兼证的治疗原则:

合病的治疗原则是各病治疗原则相合。

合证的治疗原则是合药。

兼证的治疗原则是治主要病的同时,用兼证之药。

八、整体病与局部病的治疗原则:

整体病阳证用清热饮,整体阴证用急救汤,整体并病用四脉汤。

局部病以“协调整体,突出局部”为治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