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鞭影》卷一?七虞?苏秦刺股?李勣焚须?介诚狂直?端不糊涂
苏秦刺股 李勣焚须
sū qín cì gǔ lǐ jì fén xū
注释
(1)苏秦:字季子,战国时洛阳人,为纵横家。与张仪同师事鬼谷子。年轻时曾外出游说,然不得志而归,后发愤向学。周显王时,以合纵游说各国,联合抗秦,佩六国相印,使秦军不敢出函谷关,达十五年之久。
(2)股:大腿。
(3)李勣: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唐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东明县东南)人。唐太宗李世民因其功赐姓李,后避太宗名讳改名李勣。唐初名将,与李靖并称。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倚重。
语译
苏秦用锥刺大腿,提醒自己发愤苦读;李勣为姊姊煮粥,不小心烧到胡须。
人物故事
苏秦年轻时曾跟随齐国的鬼谷子学习。学成后,游历各国寻求机会,但一无所成,穷困潦倒的回家乡。回到家,他的妻子继续织布,看也不看他一眼;嫂嫂不肯为他做饭;父母也生气不跟他说话。兄弟、嫂子、妻子、妹妹都暗地取笑他,说:“周人的风俗,是致力于工商买卖,获取十分之二的利润为本务。如今你放弃经商的本务去从事逞口舌的事,是很不应该的。”苏秦听了非常惭愧,于是闭门不出,发愤读书。他把所有曾经读过的书都翻出来再重读一遍,他从书堆中找出一本《太公阴符》,趴在桌上日夜苦读,每当读累了打瞌睡时,就拿起锥子刺大腿。就这样苦读了一年多,他悟出了揣摩君王心意的方法,又开始游说各国。苏秦以其精采的辞令劝说六国合纵联盟,***同抗秦。最后苏秦佩六国相印,使秦军有十多年之久,不敢出函谷关。(《史记?苏秦列传》、《战国策?秦策一》)
李勣生性友爱仁慈,他担任仆射(即宰相)时,他的姊姊生病,李勣亲自替他煮粥,不小心把胡须烧着了。他姊姊心疼的说:“家中仆妾众多,何必自己这么辛苦呢?”李勣说:“哪里是没有人使唤呢?姊姊老了,我也老了,想要帮姊姊多煮几次粥,又哪里能够呢?”
唐太宗对早年与他一起征战天下的将领们情义深重。李勣暴病,久治不愈,太宗请来御医为他诊治。医生把脉后,开了处方说,只要用人的胡须烧成灰,配合药服用就可以治好这种病。太宗一听,便将自己的胡须剪下,烧成灰给李勣配药方。李勣服药后,病情果真痊愈。
古代的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而太宗竟然为了治李勣的病剪下胡须,因此李勣十分感激太宗的恩情,痛哭流涕的叩头谢恩,把头都磕出了血。太宗说:“我是为国家着想,有什么值得感谢的?”(《新唐书?卷九十三?列传第十八》)
介诚狂直 端不糊涂
Jiè chéng kuángzhí Duǎn bù hú tu
人物故事
石介,字守道,北宋学者,与胡瑗、孙复合称为“宋初三先生”。 有《徂徕集》行世。
石介性格耿直,敢言直谏,史书中称他“指切当时,是是非非,毫无顾忌。”(《宋史·石介传》)。时人对石介有“狂直”的评价。
宋仁宗庆历二年,石介被召为国子监直讲。第二年,范仲淹、富弼等人实施“庆历新政”。石介对此欣喜若狂,精神振奋,他说:“这是大好事,我应当歌颂。”于是,他写了《庆历圣德诗》,有:“众贤之进,如茅斯拔。大奸之去,如距斯脱。”的诗句。在诗中石介赞革新派,贬保守派,直指反对革新的夏竦等人为大奸。
“庆历新政”触动了很多权贵的利益,遭到了很多保守派的反对。石介作为革新派中的积极分子,更是受到了以夏竦为首的保守派的痛恨。夏竦命家中婢女模仿石介笔迹,伪造了一封石介给富弼的信,信中隐然有废黜仁宗之意。于是朝野大哗,流言四起。夏竦以此来攻击革新派人物“结为朋党”,宋仁宗也因此而停止了改革。庆历五年初,“庆历新政”彻底宣告失败,维持了仅仅一年四个月。范仲淹等人相继被贬职。庆历六年九月,范仲淹在贬官邓州期间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处在风暴中心的石介也成了众矢之的,被外放到濮州(今山东鄄城县北)任通判,未到任所便病死家中,终年四十一岁。
石介死后,夏竦等人并未罢休。当时,徐州孔直温谋反,败露后被抄家,石介过去与孔直温的来往书信也被查抄出来。夏竦借此大作文章,向仁宗说石介其实没有死,而是被富弼派往契丹借兵去了,富弼做内应。这一招确实狠毒至极,宋仁宗便派官员去发棺验尸,此事震惊全国。参加石介丧事的数百人集体保证石介已死,其中很多人更是以全族人的性命担保,才幸免发棺。
欧阳修对此义愤填膺,在庆历六年写下了一首三百五十字的五言长诗《重读徂徕集》,诗中写道:“我欲哭石子,夜开徂徕编。开编未及读,涕泗已涟涟。已埋犹不信,仅免斫其棺。此事古未有,每思辄长叹。我欲犯众怒,为子记此冤下纾冥冥忿,仰叫昭昭天。书于苍翠石,立彼崔嵬巅。”
苏轼也为石介鸣不平道:“堂堂世上文章主,幽幽地下埋今古;直饶泰山高万丈,争及徂徕三尺土。”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今廊坊安次区)人,北宋官员,官至丞相。
吕端为人宽厚多恕,性情豁达,轻财而好施。虽然屡经宦海沉浮,但从不以个人得失介怀。在事关个人利益的问题上能够“糊涂”,但却在大局、大节问题上毫不糊涂。
宋太宗临终前,宣政使王继恩因与太子有隙,暗中串通皇后,勾结朝臣,企图废掉太子(宋真宗),拥立楚王继位。太宗刚一驾崩,皇后马上就派王继恩召见吕端,计划逼着吕端同意立楚王为君。吕端觉察出局势可能有变,就果断地把王继恩锁在了自己家的书房中,派人严加看守,然后自己入宫觐见。
皇后向吕端提出立楚王继位,吕端毫不客气表示反对。由于谋变的关键人物王继恩已经被控制了起来,皇后一时也没了主意。吕端趁热打铁,率领大臣***同保太子继位。真宗登基后,坐在大殿上垂帘接受群臣的朝拜,吕端站在底下不肯下跪,要求卷起帘子来,登上台阶察看确实是真宗本人,才走下台阶,率领群臣磕头跪拜。宋太宗曾称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事实证明果然如此。
明代李贽曾自题联语:“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意在借诸葛亮和吕端的为人行事之风以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