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主要作品

《树有如——纪念已故好友王国翔君》——1999年1月26日《联合报》

《夜曲》——中国时报《人间世》副刊,1979年。

《孽子》——小说《孽子》开始连载于《现代文学》第一期,1977年。

秋思中国时报,1971年。

国葬——现代文学第43期,1971年。

乔华·荣吉——《现代文学》1970年第42期。

《冬夜》——现代文学1970年第41期。

孤独的花朵——1970年《现代文学》第40期。

天空中闪亮的星星——《现代文学》1969年第38期。

怀旧——现代文学第37期,1969年。

血红色的杜鹃花——1969年《现代文学》第36期。

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现代文学1968年第34期。

《傅亮颂》——1967年《现代文学》第33期。

“年除”——1967年《现代文学》第32期。

“花园里的梦”——《现代文学》1966年第30期。

《绿色之触》——现代文学第29期,1966年。

堕落神仙的故事——纽约客第一篇,发表在《现代文学》第25期。

火岛之旅——现代文学第23期,1965。

永恒的尹雪艳——《台北人》第一篇,发表于《现代文学》1965年第24期。

《在幸福的家乡的一天》——现代文学1964年第22期。

《香港:1960》——1964年《现代文学》第21期。

去摩天大楼——现代文学第二十期,1964。

芝加哥之死——现代文学第19期,1964年。

《那天晚上的月光》——也被称为毕业——发表在1962年的第十二期《现代文学》上。

孤独的十七岁——现代文学第十一期,1961年。

藏在裤兜里的手——《现代文学》1961年第8期。

青年——现代文学第七期,1961年。

《小阳春》——现代文学1961年第6期。

黑色的彩虹-现代文学第二期,1960年。

《玉清姐姐》——现代文学1960年第一期。

《月亮上的梦——现代文学》1960年第一期。

《闷雷》——创新之数出版之笔汇,第一卷,六期,1959。

《灰烬》——收录于《纽约客》。

等待

不朽者的复仇-收录于《纽约客》。

我们去看菊花吧

《丹尼男孩》──刊登在《纽约客》上

《两个人的茶》──刊登在《纽约客》上

小说分期

白先勇的小说可分为前期和后期。总的来说,台词是美国出版的《芝加哥之死》1964。在这部小说之前,所有在台湾省写的小说都叫前作,之后,所有在美国写的小说都叫后作。早期作品受西方文学影响较大,个人色彩和奇幻元素较多,思想艺术上不成熟。在他后期的作品中,他更多地继承了中国民族文学的传统,并将其融入现代,这使他的作品更加现实和历史,他的艺术也越来越成熟。白先勇是台湾现代派中具有强烈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家。他生活在中国大陆、台湾和美国等几个不同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中,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少年时代是在国民党的官僚家庭中度过的,前辈们的“显赫”和上流社会的“气派”在他的童年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了台湾省后,我亲眼目睹了国民党旧官僚的没落,以及许多背井离乡在台湾省生活的下层民众的痛苦挣扎。他们的乡愁和乡愁都影响了作者。在美国,生活在美国的中国人对美国物质文明的向往,对西方文化腐朽的一面的反感,对祖国文化传统的执著和漂泊海外无根的痛苦,同时涌入他的心灵。这些丰富的生活内容和复杂的思想感情都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真实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