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汉的人物成就

1983年,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要投拍《红楼梦》,全部费用预算300万元,其中制景费只有75万元。如果全班人马去南方拍摄实景,这些钱远远不够,而搭个大观园布景,拍完了拆掉又太可惜。于是,中心请一贯出奇制胜的黄宗汉来策划。黄宗汉当时正任北京电视工业公司副经理,被聘为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顾问,兼中国国际合作公司总经理。

经过一番精心调查之后,黄老提出要学习国外建立“影视基地”的做法,盖一座永久性的实景大观园,既可做电视剧《红楼梦》的拍摄地,又可成一个文化景点。此建议得到广电部的重视,委托黄老承办。 但大观园盖在哪里好?资金又哪里来?黄宗汉正百般思量,可巧就遇到老街坊李瀛。李瀛是宣武区的领导,当年与黄宗汉在解放军进城时***过事,此时一听是要为首都的文化事业做贡献,李瀛不但提供当时为苗圃的南菜园作为大观园建造地址,而且提供借款95万元。

黄老做梦大胆,“圆梦”却小心考证,认真实施。他组织顾问会,向专家求教。故宫博物院的清史专家朱家溍推荐了红学家、古建筑学家杨乃济。杨乃济曾于1963年在北京举办“曹雪芹逝世200周年纪念展览”时,与建筑大师梁思成、清华大学建筑学教授戴志昂***同制作过15平方米的大观园模型。经协调,杨工调入任专职项目工程师,宣武区政府又特聘其为大观园总设计师,主持大观园的总体规划设计。

杨工很快提出设计方案,又由相关各方专家、领导论证、修改而后定案。随即,请来北京的古建队,调来大兴安岭的木材,特批了数十两真金……山石队的工匠艺人,据说还是明末清初园林设计家“山子张”的传人。一期工程,包括曲径通幽,怡红院、潇湘馆等8处景点,如期在1985年7月1日《红楼梦》剧组入园拍戏前建成——既有北方皇家气派,又兼具南方私家园林的特点。

以后,北京乃至全国的数以百万计的游人来逛大观园。“刘姥姥”们的门票钱,不但还清了一期工程起步时期的借款,还流动积累了续建工程资金2300万元,可谓“以园养园”、“以园建园”。大观园的40个景点在8年的时间里全部建成。

大观园被命名为“北京红楼梦文化艺术博物馆”、“新北京16景”、“首都80年代的十大建筑”。而且,大观园还在红学界的支持下,组织数十场红学讲座,题目涉及《红楼梦》成书过程、人物评论、诗词鉴赏等诸多方面,对普及红学有重要的影响。天桥乐茶园再现老北京民俗 1986年,黄老回到阔别多年的宣武区任政协副主席。早在1956年,他曾任宣武区宣传部副部长,30年过去了,白驹过隙。根据区委、区政府的发展战略,他又开始围绕天桥民俗文化展开奇思妙想。

天桥是北京的一块宝地,始建于元代,孕育了北京的民俗文化、商业文化和市井文化。其中有座江南城隍庙(供奉文天祥),据记载,城隍一年三次出巡,队伍浩浩荡荡达数里,有四邻农民的50面大鼓的鼓队和百姓献给城隍的万民旗等,之后就是民间走会的各种杂耍,如高跷、秧歌、舞狮等。后来有些人为了糊口,祭神之后就利用天桥的空场,“撂地”表演打钱了。围绕庙会,逐渐店铺林立,散摊众多,平民市场很活跃。

于是,有独特的眼光的黄宗汉,向政府进言:民俗民间文化是一种优势,一种资源,一种财富。他拿出自己的稿费,收集、复制了大量与天桥文化有关系的档案、资料和历史照片,先后编辑出版了《天桥往事录》、《北京老天桥》画册,受到欢迎。他又利用手中的这些资料,拍摄了反映天桥民俗文化的电视剧《天桥梦》,以文艺的形式反映老天桥艺人的故事。

1992年,黄老提出改建天桥总体规划的设想,天桥乐茶园是设想之一。区领导给以大力支持,宣武区华昌工贸公司还投资200万元,在原先天乐戏园的基础上翻建了天桥乐茶园。这是一座仿古茶园,观众入座,有茶和风味小吃,可以边吃边欣赏演出,著名剧作家曹禺题匾“天桥乐”。

黄宗汉与话剧演员于是之***同策划茶园演出的大戏《天桥风情大串演》,由蓝天野编脚本,夏淳导演,演员多是天桥土生土长的艺人。数来宝、唱大鼓,拉洋片、变戏法……旧天桥的把式被浓缩于舞台上。台下两廊,汇集北京各色风味小吃,有豆汁、茶汤、羊杂碎等,席间还有卖花、卖糖葫芦的小贩……可说是重现了“酒旗戏鼓天桥事,多少游人不忆家”的盛景,使人流连忘返。

老年人来此找寻珍贵的往昔回忆;年轻人来此亲自体验老北京民俗文化;港澳台、海外华人来此被故土文化的魅力所深深吸引,别有一种浓厚的眷恋;更有众多外国游客包括美国总统尼克松等国家元首,在此品味奥妙。于是之为“天桥乐”所书写的对联概括得好:“集萃天桥民间艺术;纵览故都风土人情”。而于是之同时为黄老书写的一幅中堂:“京都文丐,艺坛怪杰”,也是恰如其分。 “宣南是近代史的一块活化石,宣南梦是我最大的梦。”黄老如是说。

“宣南”是个地域文化概念,泛指北京宣武门南部一带。据史学家考证,清顺治五年(1649年),清政府实行“满汉分居”政策,京城的汉官皆寓居在外城,再加上全国的文人举子赴京赶考,也大都客居于此,故使宣南一带大街市繁荣,会馆林立,人文荟萃。人们把各地的先进文化带到宣南,在此融汇并逐渐形成了包括皇家、士人、平民三个层面的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不少专家、学者认为宣南文化是北京历史文化的源头、缩影和精华。

为进一步解读宣南文化,加以保护和利用,黄老决定进一步深造。1995年,64岁的黄老当选为全国劳模,在中央组织部举办的一次座谈会上,他提出了多年的夙愿:“我像高玉宝一样,我想读书。”中组部的领导深为感动,作为国家教委特批,经过考试,他被破例(国家规定45岁以上的公民不能再报考研究生)录取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研究生。

经过3年苦读,66岁的黄老拿下硕士学位。结合湖广会馆的修复,他研究的课题是《孙中山与北京》。他搜集了大量的资料,重点研究1912年8月25日,孙中山到湖广会馆参加国民党成立大会及在北京的活动,对孙中山给以适当的评价,引起海外学界的重视。

1999年,68岁的黄老又进一步考取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生。戴逸教授建议他研究清代宣南的士人文化,于是,他重点对乾嘉学派诸大师、宣南诗坛诸名士、戊戌维新诸先驱这三个士人群体,在宣南的活动进行探究。他没想到,他所研究的课题《清代京师宣南士人文化研究》,竟被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课题,他真是高兴极了。

2002年,经过戴逸教授提议,71岁的黄老又延长学习的时日精深研究宣南文化。次年,黄老患重病,一边治疗一边攻读。2004年5月28日,黄老在做了6次化疗之后,拖着虚弱的身体,前来参加博士论文的答辩。他笑着说:“我的白血球只有1000克,打了4针提高白血球的药,是不是精神头不错?”73岁的他,这年拿下博士学位。

乾嘉学派顾廷林(顾炎武)长期居住在宣南报国寺,他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对黄老影响很大。他说,爱国救亡精神是宣南文化的一个特点。“古人无数是同心”,我是小人物,一匹夫,为祖国富强,尽一份力量。学以致用,拾遗补缺,拾文化遗产之精华,补文化市场之缺口。我在宣武生活了半个世纪,我热爱北京宣南这片文化沃土,决定对宣南文化进行一系列研究,博士论文只是这个梦的序曲。

目前,黄宗汉先生所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北京宣南历史文化》已结题,他正为其专著作必要的修改、补充工作。同时,他还牵挂着《大观园图志》的出版,正为此奔走忙碌。

文化名家黄宗汉于10月11日离世,享年8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