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对鲁迅的影响

民间文学对鲁迅的影响

可以说,越是有影响力的作家,越会从民间文学中汲取养分。一个作家在民间文学中扎根越深,他的成就就会越高。像鲁迅这样的大作家深受民间文学的影响。在鲁迅的创作中,他对民间文学的执着无处不在。20世纪30年代,当有人抨击民间文学形式,怀疑“如此低级的形式”是否能“产生作品”时,鲁迅先生针锋相对地回答说,“像米开朗基罗、达芬奇这样的大画家,漫画里也能产生”。而且,我相信托尔斯泰和福禄贝尔可以从讲故事的书中产生”[1]。鲁迅喜欢民间文学。在谈到民间文学时,他认为其特点是“蓬勃清新”,“将给旧文学以新的力量”[2]。鲁迅是一位懂得欣赏民间文学并善于从中吸取营养的作家。他一直与民间文学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民间文学给了他丰厚的土壤,民间文学在他的作品中也得到了弘扬。他的很多作品都为民间文学注入了新的力量,他用自己的力量诠释着民间文学。民间文学,伴随着童年记忆,构成了鲁迅记忆中非常温暖的生命体验。他对民俗的津津乐道,对民间人物的热情点评,都说明了民间文学对他的吸引力。

鲁迅生长在一个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良好的教育条件让鲁迅接触到了很多关于民间文学的作品,鲁迅小时候读了很多古籍。7岁开悟,12岁入三潭印月学习。他勤奋好学,知识渊博,善于记忆,放学后喜欢阅读野史笔记和民间文学书籍,从而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绍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也为鲁迅后来的创作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另外,鲁迅家里还有一个故事大王——常妈,经常给鲁迅讲古代的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他的家庭文化氛围和乡土文化场域引起了鲁迅对民间文化的关注。这极大地奠定了鲁迅创作的基础。

在鲁迅的作品中,保留了许多这种民间文学的成分。无论在他的杂文、小说还是杂文中,民间文学的光辉在很多地方闪耀。他不仅根据神话创作了《补天》、《奔月》、《治水》等优秀作品,而且有许多非常精辟的论述。他还对民间戏剧《二丑之术》、《观幻》、《社戏》等进行了独特的解读。鲁迅从自己独特的视角提出了对民间戏剧的看法。此外,他还根据民间白蛇娘娘的传说创作了《论雷峰塔的倒塌》。此外,鲁迅还有很多关于民间文学的叙述。其中,晚年有一部关于民间文学的重要代表作——《故事新编》,使用了大量的民间文学材料。

作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鲁迅说他是如何走上现代小说创作之路的“全靠以前读过的一百本外国著作和一点医学知识。”[3]这可以在新的故事中得到说明。在《故事新编》中,鲁迅本着“广采文献,言证”的原则,力图展现这段历史的真实。他用滑稽、突兀的独特表达,用古来讽刺现在。他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材料,在尊重历史真实的传承中批判性地整理了我们民族的文化遗产。《故事新编》中的历史人物和事实都是有根据的。如《补天》是根据《太于萍兰》、《列子唐雯篇》所载女娲“师黄土而为人”、“炼五石以补其不足”的故事,参照民间神话“女神补天”的故事。另一方面,《奔月》取材于《淮南子·子兰明训》和《孟子·离娄》中有关易的传说,并吸收了民间神话“嫦娥奔月”的内容。《铸剑》取材于魏晋时期魏的《列伊传》和干宝的《搜神记》。其他历史人物,如溧水的禹、舜、坤,的墨子,《出门》中的老子,《死侍》中的庄周,都出自民间文学中的古代传说和神话。

在《故事新编》中,鲁迅既采用了民间文学的素材,又继承了民间文学的写作手法。鲁迅不是一个喜欢大量阐述的作家。他总是用最节省的笔墨传达最深刻的内容,这就是鲁迅自称的“线描”手法。但是这里很不一样。《故事新编》语言优雅,浑厚有力,有许多精心的描写。比如在《奔月记》中,关于失意的英雄后羿,他写道,“他一手拉弓,一手捏这三支箭,都穿上,拉满了弓,对着月亮。..... "【4】每一招都有详细描述。其实这是因为鲁迅在写作的过程中接受了古代中国人质朴刚健的风格。其实不难发现,鲁迅的语言风格与唐宋传奇有很多相似之处。他调动了广泛的艺术手法,不惜用笔用墨,在故事背景和人物言行上,都做了很大的安排甚至夸张。在剧情方面,他也表现出了很多与古代中国人的相似之处。这个新故事的情节令人困惑。岩崩起伏。但无论如何,鲁迅似乎并没有脱离他的目的——反讽效果。他用自然通俗的语言透露着深刻的含义,言语中藏着笑点的刀。他在《奔月》里把嫦娥写成了一个会抱怨后羿天天吃乌鸦扎江面的怨妇。《补天》里的女娲居然生了个古装丈夫,《采薇》里的舒淇和伯夷被将军叉出来摔了个半死...在轻松的语境下,鲁迅依然隐藏着某种深深的悲哀和无限的苍凉。鲁迅这样做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为了达到讽刺世界的目的。作为文学先驱,他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伟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