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支付如何把支付宝变成蚂蚁一样的骷髅?

9月13日,马低调现身安徽。在合肥,腾讯已经与安徽省、合肥市签署了众创空间、AI医疗、互联网plus等一系列合作协议,并将正式将腾讯乘车码接入合肥公交系统。

紧接着,马克马不停蹄地返回深圳,与深圳公交集团、深圳通公司举行合作签约仪式:

9月18日下午,马马不停蹄再次奔赴广州,与广州市交通委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羊城通乘车码前期合作的基础上,双方将在交通支付、综合交通便民服务、政府管理服务、创新创业、科技创新等方面全面开展合作。

马克安静而坚决地来回骑着马。他为什么来?

没有他,赢目前最大的支付场景:传统公共出行。

方式并不复杂:让腾讯乘车码成为公共出行支付解决方案的标准和唯一渠道。

简单来说,公交卡的作用就是以后不用带公交卡了——不会被找不到零钱、忘记带公交卡、充值排长队、余额不足等烦恼所困扰。

首次使用二维码乘坐公交车时,用户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搜索“腾讯乘车码”,之后腾讯乘车码会自动进入微信卡包。再次使用时,可以在“I-Card Package-会员卡”中轻松找到带有“乘车码”字样的专用卡样,点击使用。用户乘坐公交车时,在扫码器附近点击生成的腾讯乘车码,刷码成功后即可乘坐公交车。而且目前已经离线验证乘车码,机器响应速度在0.3秒以内,无需用户充值。扫码后票价还支持实时异步扣费,实现“先上车,后付费”。

懂行的人当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背后,是移动支付场景的进一步拓展,这一次闯入了传统的城市公共预付卡领域。

要看清楚进入这个领域的战略意义,就要看得更远,看看香港的八达通,就知道传统的城市公交预付卡有多可怕了。

八达通正式上线1997。基于NFC技术的非接触式预付卡最初用于不同公共交通系统的支付。到目前为止,这种集交通、餐饮、购物、门禁等功能于一体的卡,可以让香港人只用一张卡就能完成日常的所有消费。

截至2065438+2006年9月,八达通已覆盖香港99%的人口(734万),流通卡超过3200万张,每日交易量超过6,543.88+0.8亿港元。

依靠的只是在公共出行上的一点点突破,快速复制更多的积分来提高渗透率,覆盖线下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庞大的浮动押金,这是每个城市公共出行支付体系的富矿。

虽然八达通在中国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公众出行的巨大进口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乘车码是腾讯基于移动支付和微信小程序打造的杀手级产品。使用场景是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的公交系统高频高粘度低额度交易场景。

如今,腾讯乘车码已与广州、青岛、驻马店、佛山、合肥、深圳合作。这一次,马克亲自带队,来来回回的奋战,意味着微信支付一直默默无闻,却对国内最大的线下支付场景展开了暴风骤雨般的捕捉和覆盖。

继外卖、出租车、自行车、超市、便利店等高频支付场景之后。纷纷被瓜分,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支付场景。

随着腾讯乘车码的建立,腾讯在出行方面的移动支付布局也越来越完善和清晰:1-3-5(1公里摩拜单车、3公里腾讯乘车码、5公里滴滴打车)。

为什么公交代码是赢家和输家?有一组数据可以说明。

显然,如果全国所有城市加起来,公共出行系统不仅规模更大、更频繁,还有另一个优势就是扩张资金成本低很多。这也是为什么腾讯CEO马要亲自冲在第一线,为腾讯移动支付拿下安徽的关键一幕。

支付宝当然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支付宝先后在杭州、武汉、深圳开通支付宝扫码坐公交服务。而且为了推广,还有很多优惠活动,比如:杭州市民扫支付宝码支付公交费用,可以获得一份公交意外险。

这场堪称移动支付大战“赢家”的决战前景如何?

就像其他线下支付场景一样,现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正在融合,但是经过各种战争,最终大概率微信支付会凭借安装率和打开率的优势胜出。

毕竟微信支付的用户数量和粘性摆在那里,大众出行的场景自然和小程序跑出来的导向一致。新版微信将小程序的入口再次前移,在搜索栏下整合了高频小程序,指定的小程序也可以放在聊天界面。未来,小程序作为一个轻应用,还可以扩展线下场景的功能。比如在公交车站,通过扫描公交站牌的二维码,就可以知道下一班车的到站时间。在公交车站,扫描公交车站二维码就可以买票,不用排队。

地图匹配

大众出行支付场景的竞争,极有可能是移动支付行业格局变化的赢家,从产品逻辑来看,也极有可能是小程序的赢家。如此深远的战役,微信支付不会全在?

移动互联网时代,高维玩低维,高频玩低频的规律总是这样屡试不爽。

当然,更为关键的是马的战略和决心。

不知道,因为有一个天然的庞大的电商(淘宝)支付场景。曾几何时,微信支付在支付宝面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凭着一股韧劲和坚持,微信支付很难低头,也很难从虎口中抢夺食物。它硬生生的培育和创造了一堆支付场景,一步一步把一个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现实,简直不可思议。

马很清楚:输了稿费,赢了天下怎么办?!

三、支付之战的奇迹:微信支付是如何一步步蚕食支付宝的?

中国商战史上有很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而微信支付却从一只微小的蚂蚁把支付宝的地盘啃成了几乎庞大的骨架,这无疑是经典中的经典。

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升华阶段:以淘宝为首的电商阶段,余额宝之后的金融阶段,微信红包带动的社交阶段,最后是微信支付发起的小额消费阶段。

众所周知,蚂蚁金服最重要的资产是旗下的支付宝,支付宝一直是阿里的骄傲。依托网购这一天然的消费场景,阿里推动了网络支付和移动支付的发展,在早期消费者教育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直到现在,他依然牢牢把握着网购的场景入口(淘宝、天猫)。14年后,支付宝完成了从保障阿里巴巴电商业务正常运行到全面创新传统金融行业的转变,并取得了行业第一的位置。

但是按照现在的趋势,老大大概率已经名存实亡,微信支付蚕食支付宝的市场份额,而且速度越来越快。

支付宝起步早,经过10多年在支付领域的耕耘,市场份额在15 Q1时接近75%(而财付通只有11.43%),基本处于垄断地位。当时腾讯的付费比例勉强超过两位数:

然而到了2017Q1,两年时间,微信支付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了恐怖的40%,而支付宝的份额则暴跌到了53.7%: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财付通的市场份额如果与其2016 Q1的20%相比,在过去一年里足足翻了一番。

如果继续保持这样的高速增长,财付通很快就会在第三方支付市场占据绝对领先地位。另外,线下市场份额方面,其实在2016年,微信支付已经超越支付宝。

数据方面,微信支付自2013年8月上线以来,交易规模和市场份额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转折点是被马云称为“偷袭珍珠港”的2014年春节微信红包。这种理解中国消费者需求的微创新,在极短的时间内为微信支付搭建了“微信钱包”支付账户体系。不仅短时间内绑定了很多银行卡,更重要的是这个支付账户还可以是一个没有银行卡的预付卡系统,大大降低了用户的使用门槛,账户系统是所有支付的基础。

微信红包打穿后,微信支付逐渐拓展应用场景,渗透率逐渐提升。

2014年至2016年,财付通移动支付(数据含QQ钱包)第四季度交易规模分别为0.63、2.1和6.8万亿元,市场份额分别为10.6%、20.6%和37.0%。2017 Q1财付通移动支付(数据包括QQ钱包)交易规模达到9.1万亿,占比39.5%。目前,微信支付的月活跃账户和日均支付金额均超过6亿。

三年时间,微信支付的市场份额从10%到40%,这是任何人都会惊叹的奇迹。

当初支付宝有一个天然的线上支付场景(淘宝),曾经是移动支付行业不可逾越的珠穆朗玛峰,是用望远镜都找不到对手的状态。微信支付通过微信巨大的装机量,以及对线下消费场景的理解、投入和编制,绕过电商成熟的线上主战场,逐步提升线下渗透率形成反击,最终成长为挑战甚至碾压支付宝的地位。

线下,线上包围,高频逆袭份额,这就是微信支付逆袭之路。

四、英雄迟暮:支付宝VS微信支付——一场几乎肯定会输的战争

支付,说到底就是一个场景之争。

就用户习惯而言,使用微信支付的频率仍然较高。

支付宝支付是在淘宝购物时默认的绑定支付方式。除了在淘宝买产品,大部分人很少用。微信支付基于密集的社交网络,一个人边聊天边扫码交钱,不需要回到桌面重新打开支付APP。方便、快捷,符合用户习惯。而且用微信支付发红包,朋友间转账也很方便。

长期以来,微信支付一直在努力构建场景支付,融入用户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并且借助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形成的社交经济和服务体系,支付更加智能便捷,了解用户需求。支付宝的目标是专业支付,而微信是“不止支付”,是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延伸人们的需求和行为。

确切的说,微信支付与支付宝并不是一致的竞争关系:支付宝是一个支付工具,而微信支付只是基于微信的一个生态系统,为支付提供应用场景。微信是一个底层架构,是一个生态系统。

换句话说:

你可以离开支付宝,因为你仍然可以用微信支付。

如果我让你离开微信,你打算用支付宝聊天吗?

因此,社交生态、用户习惯和支付场景是微信支付快速增长的驱动力:

1)微信支付和微信* * *享有庞大的活跃用户群(超过9亿),与独立支付app相比,通过微信调用支付功能的体验更加方便快捷;

2)微信红包对微信支付的推动作用很大。在收发红包的过程中,用户自然完成绑定卡片、身份验证等基础操作,然后可以平滑过渡到日常支付场景;

3)微信对支付场景的“全覆盖”。微信支付覆盖了大部分线上(如话费充值、信用卡还款)和线下(如打车、外卖、超市、便利店等。)支付场景,并渗透到用户吃、穿、住、行的方方面面。

现在,对于阿里和腾讯来说,移动支付“一哥”之争的关键,正在从用户规模转向交易频率和交易规模的竞争。

这正是腾讯喜欢和擅长的,就是做后来者。

支付宝不是英雄,其实到目前为止,从市场份额来看,还是老大。

但英雄迟暮,李广难封。

这是必然的,后面的付款只能在前面打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