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的《信客》给你的感受和启示。

论余散文的艺术特色

摘要:余的散文深受读者喜爱,也受到许多评论家的好评。他散文的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一种新的散文文体。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分析和探讨其散文的艺术特色:一是主题和题材的拓展与超越;第二,借鉴小说的艺术形式;第三,原创散文文体模式的突破与创新。

关键词:余散文艺术特色

在当代文坛,说到散文,余是不可忽视的。余的《文化之旅》、《文明碎片》和《虞丘散文》等散文集出版后,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据说他的《文化之旅》在台湾省一年被转载11次,可见其散文的魅力。余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创造了一种意与思相结合的新文化散文,寻求中国文化的意蕴和人生的真谛,发掘了中国文化的伟大内涵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本文试对其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和探讨。

第一,主题和题材的拓展与超越

贯穿于散文的主题是:对文明的呼唤和呐喊。“至少有一个原始主题,什么是愚昧和野蛮,他们的对手是什么——文明!每次作战,文明未必会被打败。因此,我们必须由远及近为之呐喊。”可见他散文的主题和主旨并没有被传统观念所束缚,而是在传统观念的基础上更加深刻和广泛。他散文的主题和题材的拓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寻找隐藏在景观古迹中的文化意蕴

余的杂文多以景物为题,但与以往的杂文不同,他只关注景物的自然现象,注重个人感受和自我表现。而是用他深邃的目光,通过这些现象,聚焦这些自然景观背后的文化内涵。正如作者所说,“我发现我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墨客留下的深深足迹,这说明我心底的景观,并不是一个完整的自然景观,而是一个人文景观。”(2)这与以往强调时代精神或沉湎于个人情感生活表达的散文有着完全不同的风格,为中国当代散文开辟了新的艺术空间。比如《阳关雪》中,对阳关雪的描写,其实只是作为引子。“文人的魔力,其实可以把广阔世界的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变成每个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蓝衬衫里藏着什么符咒?”"今天,我去阳关听王维的歌曲《围城》. "他们的魔术不过是他们的文章。作者在这里想展示的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价值和他们作品的魅力,以突出他们在官场的尴尬和他们在文坛上不朽的地位之间的巨大反差。风雨飘摇的天一阁也不多描写天一阁,而是突出天一阁的创始人范钦,写他基于文化良知的超强意志力和健全人格,从而展现天一阁本身的存在价值。

2.关注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精神。

在余的作品中,闪现着中国文学史上一大批光辉灿烂的名字。都是有才华又倒霉的人,比如苏东坡,范仲淹,柳宗元。他们都有“高尚而压抑的灵魂”。因为他们的才华和性格,不允许他们出现在宫廷里,被反派丑化。他们被冷落、流放和降级。他们的生命力被挤压和摧毁。但是,无论身处怎样险恶的条件下,他们都有着不变的文化良知。恶劣的环境并没有说服他们。相反,它锤炼了他们的意志,激发了他们更大的智慧,开出了更加灿烂的文明之花。在苏东坡的《突围》中,苏辙指出:“东坡何罪?光是名字就太高了。”作者描写大诗人苏东坡一次次被小人丑化,一次次被贬到更偏僻的地方。然而,他从未放弃对文化的探索。相反,官场的失意让他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中。事实证明,他的绝大部分优秀作品都是在他被贬谪时创作的。作者通过对传统文人悲剧命运的展示,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的文明史是一部苦难史,文明发展史是一部不断与专制和愚昧野蛮作斗争的历史。

3.以独特的视角探索中国文化。

作者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以独特的视角看待中国的山水名胜,更人道,更深刻,更透彻。在都江堰,笔者认为都江堰比长城伟大得多。长城雄伟,但更多的是排场,背后是令人震惊的残暴。而都江堰却是淳朴的,它造福了千年,滋养和灌溉了中华民族永远。“长城的文明是僵硬的雕塑,都江堰的文明是灵动的生命。”“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大才,才有李白、杜甫、陆游在四川的辉煌篇章……”作者不受传统观念影响,不掩盖历史的伤痛和丑陋,指出长城背后的残酷,肯定都江堰的实用性和贡献。

4.重建评估坐标。

在中华文明的展示中,价值观不受民族、政治、地域功利的限制,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以公正的眼光鸟瞰中国的发展历史。比如《一个王朝的背影》,深刻批判了姓氏正统和民族正统。“在我看来,中国人现在需要寻找人类历史的整体坐标,以人类历史为价值坐标来分析他们所看到的各种文化现象。”

以诚实理性的态度对待历史人物,不受任何主观因素的影响。众所周知,秦桧是南宋的一个汉奸。人们讨厌他,诅咒他。没有人会为他说话,但余客观而理性地为他留下了为自己辩护的余地。至于苏东坡的好友沈括,也不避讳暴露自己的缺点。他曾因嫉妒陷害苏东坡,举报的诗是苏东坡临走时送给他的诗。秋雨散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理性审美意识支撑下的宏大。

第二,对小说艺术形式的借鉴

为什么读余的鸿篇巨著不觉得无聊?相反,为什么放不下呢?我觉得这和他散文的新颖艺术形式有关。读他的散文,你会觉得同时在欣赏一部小说。作者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散文与小说以最佳形式结合起来,追求一种小说的艺术效果。有利于不同层次、不同品味的人理解、接受、喜欢。他散文的小说艺术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完整生动的故事情节

传统散文一般不注重故事的整体性和顺序性,一般截取一个故事片段来反映某个主题,将它们组合起来,使之作为一个主题突出出来。余的散文与不同。他注重故事的塑造,做得很好。道观塔向我们展示了敦煌文化衰落的全过程,王道士如何愚蠢地粉饰壁画,与外国人廉价交换,中国官方如何漠视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最终,敦煌研究者只能从外国购买文献的胶片进行研究。整个故事完整生动,让人身临其境。尤其是一些精彩场面的描写,更是令人愤慨和痛心。“一个盒子,另一个盒子。一辆大车,另一辆大车。都打包好了。很紧。哎——队开始了。”"王道长频频点头,深鞠一躬,送了一程."书信、留侯庙、遥远的送别歌、游子、中国情结也包含着一个或多个鲜活的故事。虞丘散文的小说化艺术形式使散文具有强烈的小说感染力。

2.历史场景虚拟,富有艺术想象力。

一般认为散文要写人的真情实感,历史散文的内容要符合史实。但很多历史散文作家过于拘泥于史实,导致自己的散文变得考古化,枯燥无味,毫无新意。余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不局限于传统的散文写作规范,而是采用虚构的小说手法,发挥合理的想象,对抽象概括的史料进行了生动的艺术再现。比如《阳关雪》中,王维被描述为“他看了一眼卫城招待所窗外的青柳,看了看朋友们收拾好的行囊,笑着举起了酒壶...“我们都不在,也不知道是不是王伟的朋友帮他收拾的,也不知道他是不是“看了一眼”或者“笑了笑”,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通过了。作者正是通过合理的想象让历史重现,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第三,原创散文文体模式的突破与创新

中国古典散文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朴素的审美标准,一度被称为“随笔”。写作学科对散文的定义是:散文是指以篇幅短小、取材广泛、文笔自由、富有文学性和情感性为主要叙述方式、抒情方式和描写方式的文学体裁。

然而,读余的散文,第一印象是篇幅宏大。《文化之旅》31篇中,都江堰最短,3500多字,《江南小镇》9000多字,《风雨天阁》16000多字。其实,长篇散文的出现是散文发展的必然趋势,短小的文体规范极大地制约了散文的表现内容,排斥了许多过程长、容量大、情节复杂的重大题材。只有长篇散文,才能处理古今,驰骋海内外,有黄忠、鲁的磅礴气势,读来让人心酸。林语堂曾指出,好的散文必须有容纳才能充分发挥的篇幅和提纲,必须改变落后生产力形成的简单剪裁的旧观念。可见,余散文的出现迎合了散文的发展趋势。

此外,在写作技巧方面,虞丘先生的散文不是以抒情为主,而是以议论为主。他散文的核心成分是议论,但多以抒情笔法表现。这种抒情与议论的和谐,使文章中的议论充满了智慧和趣味,使读者总能在理性思考中获得一种独特的精神享受。比如《阳关雪》里的“即使是一座土堆,一座石头城,也经不起那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塌了,塌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里,终将变成一片废墟,一片荒地……”“这里应该有几声胡建和羌笛,音色极其优美,与自然和谐,令人叹为观止。可惜都成了军人心中悲伤的声音。”正是这种抒情与议论的结合,使人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苦涩历程和中国文人独特的悲剧命运,促使人们扪心自问,什么是文明?什么是文化?我们落在哪里了?怎么才能找回来?可以说,在余的散文中,最具特色和魅力的部分不是来自于生动的情景描写,也不是来自于温情脉脉的抒情,而是来自于这种带有抒情笔法的理性思考。

综上所述,余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限,走向了文化领域。他开创了散文的新风格,用崭新的范例拓宽了当代散文的领域,创造了散文新的审美形式,改变了散文的流向,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个体意识的表现到整体精神的张扬。

注意事项:

①余《文明碎片》序。冯春文艺出版社,1994.5,第2页。

②余的文化之旅?引言。知识出版社,1992.3,第3页。

(3)沈汉达《秋杂文》的写作艺术[J]。上海大学学报,1997,第28页。

参考资料:

[1]散文创作艺术[专著]/佘树森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8

[2]散文创作与欣赏/朱德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3]文学鉴赏/魏毅主编;刘海涛,副主编。-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艺术创作专题[专著]/余。-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3

[5]余·的背影/杨·。——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年

[6]文化之旅[专著]/余。-上海:知识出版社,1992.3

[7]余《山居笔记》。-上海:上海文慧出版社,1999

[8]霜降寒江/于。-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3

~~~~~~~~~~~~~~~~~~~~~~~~~~~~~~~~~~~~~~~~~~~~~~~~

评余的散文集

不知道算不算看书,也不知道算不算书。想必人们对余散文的评论如繁星般数不胜数,我此举难免有班门弄斧之嫌。我没有读过多少所谓的世界名著,只是因为我没有那么高的品味。但是,评论这些作品的大作家就太肤浅了。毕竟还是经不起激情的诱惑和内心的戏弄。

秋雨散文具有浓厚的历史气息。很多章节,比如酒墓地,孤独的天柱山,阳关雪等。,浓缩历史与生活。虞丘很年轻。他能为王维的《成卫曲》游阳关雪,只是为了一个多年的梦,为了一颗童心。所以,他洒脱。试想,在现代各种文明的骚扰下,谁还有如此闲适的心情。谁都心中没有梦想,可谁还有这样的纯真?我们习惯了很多在年轻的心里很新奇的东西,甚至对抢劫、盗窃等现象视而不见。我不知道这些算不算麻木不仁,但至少说明我们已经失去了那份纯真,心已经老了。

秋雨年轻却像一位睿智的老人。在秋雨的心里,历史虽然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却给了我们无尽的遗憾。正是这种情感在双塔的中心显露出来。人们往往把敦煌石窟的罪人归咎于道士王。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是当时所谓“官员”的错。一个国家都这样,何况是这么无助的人。王道长为生活所迫,只能如此。作为炎黄子孙,他们都为此感到悲哀,但很少有人像虞丘那样洞察到更深层次的原因。对于过去的描写,虞丘可以用一个老人的历史心态去看待,平和而不软弱,悲伤而愤怒,却永远不会忘记那是什么。秋雨应该对历史有很深的了解。

有纯真,有老人的智慧,秋雨也有丰富的情感。在《老师》这篇文章里,我感谢那些在老师面前大声喧哗,却能听劝阻的学生。我后悔叫了我老师的绰号。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很多非主课老师都有点认不出来了,这些非主课老师也大多提前退休了;今天特意过来,静静的站在路边,楼梯拐角处,希望过去的学生能认出来。我的目光一和他们相撞,我立刻感受到了他们的期待,于是我赶紧追上他们,一边喊着“老师”,一边努力以最快的速度记住他们的姓氏。“这说明虞丘有深厚的师生友谊,而友谊在虞丘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他写道,“随着岁月的流逝,甚至我们也在变老。一个30人的班级,已经有4个学生去世了。每次追悼会,学生们都哭得和家人一样伤心。”就像他写的,“来到这个世界一次容易吗?“一次见面容易吗?给朋友打电话容易吗?还是那句话——学会珍惜,学会小心。”

读虞丘的散文,就像读一本厚重的历史,更具有生活的世界性,更富有个人的感情。秋雨的心是年轻的,他的心是垂死的。带着孩子的天真和老人的智慧,对新奇有着天真的向往,对历史有着发自内心的了解。所以他的人生应该是美好的。正如他在散文集的序言中所写,他应该是一个“天使般的老人”,即使老了,也会有一颗年轻的心。

虞丘的梦的本意及其对历史的理解。还因为他对人类历史的重视。他追求心中的“阳光雪”,他不再像别人说的那样,把敦煌文明被忽视、被蹂躏的过去归咎于一个无力回天的王道士。历史的失落,应该有更深刻的历史本质。历史之所以源远流长,正是因为它有悲伤的过去。有老人的智慧,有孩子的心情,才有正视历史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