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切需要一部关于风景的抒情散文。
《海浪之歌》欣赏
这是一部借物抒情的作品,也是纪伯伦著名的散文诗之一。
读完《海浪之歌》,我们不禁通过海浪和海岸的意象,想起诗人本人和他对祖国热烈而苦涩的爱。熟悉这位诗人的人都知道,他的祖国——封建主义和殖民主义统治下的黎巴嫩——并没有给他太多。早在少年时代,为了生存,他和家人不得不背井离乡,来到万里之外的美国求生。后来,这位立志报国的诗人“白白”被流放。在自己的土地上,连个立足之地也没有,还要长期在异国他乡生活。然而,这种因贫穷和统治阶级的罪恶而导致的与故土的分离,不仅没有冲淡他对祖国的思乡之情,反而冷却了他炽热的亲情。相反,他爱得更深,想得更深。他不仅组织流离海外的阿拉伯作家,为祖国的独立、自由、民主而奋斗,还经常在自己的诗歌中表达对祖国深深的爱。《海浪之歌》是这类诗歌的代表作。他借助海浪和海岸的热恋意象,一波三折地表达了对祖国始终不渝的感情和炽热的赤子之心。
这首诗中的海浪意象非常感人。她迷恋情侣海岸,激情四射,爱得深沉。天亮了,她在爱人耳边发誓要忠贞不渝;晚上,她唱了一首为爱祈祷的诗。涨潮时,她满怀热情,紧紧拥抱着爱人;潮水退去,她形影不离,依恋地扑倒在爱人的脚下。面对她真挚火热的爱情,海岸万分感激。他吻了她,包容了她的“任性”。然而,与海岸相连的“悬崖”并不同情她,也不理解她。无论她怎么奉承他,怎么微笑,怎么倾诉心事,她总是充耳不闻,不理不睬。他的态度让海浪感到难过和心疼。在寂静的夜里,大地上的一切都在沉睡的神的怀抱中睡着了,而她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然而,她的恋情并没有减退,也没有动摇她对爱情的信念,她决心只要“还剩一口气”,就“这样消磨岁月”。表现出无限的忠诚。海浪对爱情的这种态度也反映了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爱。
海浪不仅具有人类的特征,可以很好地表达诗人的感情,而且还具有海浪的特征。比如她的“任性”,不安分的心态,早晚的情绪变化,潮起潮落的不同动作,等等。符合海浪的特征。这也说明这个拟人化的形象是非常成功的,显示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华。
纪伯伦作品中的一切似乎都是诗人的影子,是他的道具,充满了他的气息,跳动着他的诗心。在他的文学世界里,一切似乎都汇聚成一个巨大的合唱团,打着旋儿,赞美生命、自然和爱情,而生命、自然和爱情似乎只是宇宙运行的同一个宏大过程的不同表述和不同名称,以此来证明一个最终的和谐——这样的想法总让我们觉得似曾相识,因为它纯粹是东方的。
与现实世界不同,在这首散文诗中,海浪被诗人赋予了浪漫的花意象。它最初是作为“海岸”的爱好者出现的。前四节,布局了恋爱中的女人形象,在潮起潮落的节奏中,离不开她的爱人。接下来,这个女性形象融进了更深层的隐喻,它成为了人类世界的守护者——“夜很静,一切都在沉睡,我却彻夜未眠”。在星空、人鱼、礁石、爱人组成的画面中,发出永恒的* * *声,“时而歌唱,时而叹息”,海浪的歌唱也是海浪的叹息。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诗中对海浪之爱的内涵,这不仅是对海岸的爱,更是对世间万物的更广泛的爱。这种博大的爱,闪耀着母性的光辉——“爱的真谛是觉醒”,因为我爱这个世界,所以即使“熬夜让我看起来憔悴”,我也要守护这个世界,守护它的和谐,守护它的美好。
在这里,我们只是看到了诗人本人的形象。诗人应该是这世上各种美好价值的守护者,正如诗末所写:“这是我的生命;这是我一生的工作”,在这里海浪的形象已经转化为诗人自己坚定的声音。
诗人的故乡位于地中海的东端,这可能是他的散文诗中海洋的形象如此亲切的原因。夜深人静时独自拍打着海岸,唱着叹息的大海的梦幻画面,一定是这首散文诗的出处,不是那些只是在地图上想着大海,没有在海边久久徘徊的人所能写出的。
& lt& lt雨之歌> & gt做出赞赏的评论
纪伯伦常被称为哲学诗人,但他的散文诗往往比一般的哲学诗更有内涵。就这首《雨之歌》而言,就像哲理诗一样,主要采用拟人手法,但并不以汲取某种哲理和教诲为目的。最终形成一个感性内容丰富,难以还原为简单真实的形象。
在这首散文诗的大部分中,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养着万物,连接着遥远的事物(“情意的使者”)。值得注意的是,诗中灵活运用了多种拟人手法:一方面,将雨拟人化,从第三节“我哭了”开始,由此引发一系列相关意象——花、云和田野等。-相应地拟人化。一方面,雨的形象总是在变化,或拟人角度不同,或由拟人微妙地转化为模仿,比如第六节《我是从》。好像又获得了一只鸟的形象。此外,除了自然界中的具象之外,一些抽象的事物也常常被拟人化,比如第二节《早晨的女儿》中的早晨,第五节《寂静的死神的怀抱》中的死亡,可以说是运用到了无形之中。
这篇文章的空间感仍然是广阔的,天空和大地,雷电,云霓,山脉,河流,湖泊和海洋无处不在。但由于拟人化手段的大量使用,本文中的世界变成了“人的境界”。然而,直到第七部《窗上的玻璃》和《敏感的心》的出现,人类世界才真正被引入。
原来一切都是万物有灵,只是因为人的存在,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因为有灵的人的存在。在他们的注视下,一切都显示了世界的情态,在他们的倾听下,雨滴的敲击声构成了一种音乐。
也正是因为人类的存在,雨获得了新的使者身份——在汩汩的雨声中,我们敏感的心灵常常被引导去触摸那些平日里常常离我们很远的记忆、梦想和一个深刻的精神世界。
在自然界中,雨意味着一个循环,就像爱在人类世界中意味着一个循环,它滋养着生命,传递着生命的能量,使之生生不息。纪伯伦散文诗中的世界总是在运动。叹息、眼泪和微笑只是人类世界运动的一个方面,而自然是人类世界的一面移动的镜子。
在《美丽之歌》中,诗人视美为上帝和真理。她无所不在,无所不在,她的力量是惊人的,可以主宰生死,使你得到爱和灵感,使人聪明美丽,净化人心,使社会高尚。同时,她也能“战胜风暴”,摧毁一切。诗人在这里不是在演绎哲学命题,而是以艺术散文诗和优美语言的形式,生动地阐述了美的作用和意义。
在纪伯伦早期的人生哲学中,美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比如,他认为“美是一种威严而可怕的力量”,是一种“神力”,“美中才有真”,“美中才有光”,“美能使你的灵魂回归自然——那里是你生命的本源”。在《美丽之歌》中,也有这样的神秘因素,如“我(即“真理”)即自然,沧桑由我安排;我是神,生与死是我的主人”。美成了一种超然的东西,成了主宰一切生物的神。
在纪伯伦后期的人生哲学中,美开始淡化神秘主义,强调人自身实践美的重要性。比如他说:“你到处都在追求美。除了她自己走自己的路,引导你,你怎么能找到她呢?”这里强调要“发现”自己,有说:“美是凝视镜中自己映像的永恒。但你是永恒的,你也是一面镜子。”"美在爱人的心中,真正在舵手的手臂上."“世界上只有两种元素,美和真。”也就是说,美不是万能的,世界上除了美还有真理。美不是虚幻的,它是现实的、实用的、有创造性的,掌握在人们自己手中。但《美人之歌》中的“美人”还没有进入他的后期。
这首散文诗《美丽之歌》最大的特点是,诗人以充沛的激情,用无数的比喻来生活,把许多经典的典故通俗化成故事,把一个很抽象的观念(美)演绎成具体的形象,让人着迷,引发人们对哲学的深刻思考。再加上新颖的意象和符号,以及一系列排比句的运用,一气呵成,文笔华丽流畅,富有音乐性,呈现出强烈的主观色彩。这不仅是散文诗《美丽之歌》的艺术特色,也是纪伯伦所有散文诗的艺术特色,被称为“纪伯伦风格”。
纪伯伦的散文诗数量众多,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有叙事的、抒情的、议论的、故事式的、寓言式的、戏剧性的、简单对话式的、书信式的、逐行诗的、长篇故事、短篇故事、短诗、格言警句等等。他为世界散文诗宝库留下了非常珍贵的遗产。
纪伯伦:幸福之歌。
我深爱着我的爱人。我渴望他,他迷恋我。然而,多么不幸啊!这段爱情里有第三者,让我痛苦,也让他痛苦。那个叫“物质”的霸气对手,跟随着我们,寸步不离;她就像一条毒蛇,想要拆散我们。
我在野外,在湖边,在树丛中寻找我的爱人,但我找不到他。因为物质已经迷住了他的心智,他被带进了城市,去了他沉醉和胡作非为的地方。
我在知识和智慧的殿堂里寻找他,却找不到,因为物质——那个庸俗的女人已经把他引入了个人主义的城堡,使他堕落到了放荡的泥潭里。
我在知足的元夜里寻找他,却找不到,因为我的情敌已经把他锁在了一个贪婪的洞穴里,让他无法填补需求。
天亮了,朝霞金黄,我叫他,他没听见,因为对过去的怀念让他难以入眠;夜晚,万籁俱寂。方群睡着的时候,我陪他玩,他不理我,因为对未来的憧憬占据了他的全部心情。
我的爱人爱我,在作品中追求我,但他只能在创作者的作品中找到我。他想在用弱者的骸骨建造的辉煌建筑中,在金山银堆中,与我交往;但我只能和他在感情的河岸上,在造物主搭建的简陋小屋中相聚。他想在暴君和刽子手面前吻我;我只让他在纯粹的细丝里静静地吻我的唇。他想尽办法找媒体撮合我们,但我请的媒人是诚实无私的工作——一份漂亮的工作。
我的爱人从我的情敌那里学会了大喊大叫——物质,大吵大闹;但我会教他从自己的内心流出抚慰的泪水,为自立和优秀而叹息。我的爱人属于我,我属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