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以后的列传有哪些?

继《史记》之后,另一部著名的传记文学是东汉班固的《韩曙》,这是一部一代人的传记年表,以翔实的资料展示了西汉时期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各种人物的精神面貌。总体来说,其文学性不如《史记》,但有些传记中的历史事件也描写得很生动,历史人物也刻画得很传神,如晁错、李陵、苏武的传记,人物形象生动传神,艺术性不逊于《史记》。

自《汉书》以来,出现了弱化文学性、强化历史性的倾向,这不仅是因为班固的艺术才华不如司马迁,而且是因为他按序编史必然会充分发挥他的艺术才华。越是难以将东汉后期出现的《东关汉记》的文学性与史籍相比较。

中国以后的史书大多沿袭了《汉书》的体例,但注重史料的搜集和史实的考证,而不是文辞的精美和感情的丰富,文学性逐渐下降,这也是历史著作发展的必然结果。能够重视和继承史传文学传统的,首先是那些杂七杂八的史传,其作者的写作目的不是为了修正历史,而是以史传的形式用奇闻轶事来炫读者。与历史传记相比,它们淡化了纪实,增强了虚构的夸张性。

在《史记》之前,已有《穆列传》、《晏子春秋》等杂史传记。《史记》问世后,为杂传提供了更为成熟的艺术手段,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大量带有文学色彩的杂传,如袁康、武平的《越绝书》、赵晔的《吴越春秋》、刘向的《列女传》、《汉武故事》、《蜀王传》等。

唐代古文运动的两位领袖韩愈、柳宗元的《王成甫散传》、《张中丞传》、《刘子厚墓志铭》、《种树骆驼传》、《子人传》、《段太尉故事》等。,从清新的文笔和生动的形象塑造,

其他文学大师如白居易、刘禹锡、李敖、李商隐等也有佳作。这影响了宋代各类传记文学的总体发展。如苏轼的司马文的《宫行相》和朱的张炜的《宫行相》开创了个人传记文学的先河。

明代市民传记的兴起,自袁宏道《徐文长传》以来,使描写更加细腻真实,更加贴近生活。宋濂的70多部短篇传记在展现各种人格模式上有了新的突破。清代传记独树一帜,因为它具有强烈的现实感。比如顾的《吴彤楚》和《蜀吴与史圣》,都是宣扬民族情感的叛逆传记;邵《燕典史》是一部反映民族感情的传统传记。

清代桐城派传记文学精美绝伦,但总体上处于停滞状态。清中叶以后,的《金先生传》和的《左轶事》都是传世的传记佳作。

在近代中西文化冲突的背景下,传记文学在现代内容和白话形式上有了质的飞跃。如梁启超的《维新派人物传》、胡适的《四十读书》、郁达夫的《九日记》和《达夫自传》、郭沫若的《莫若自传》、沈从文的《从文自传》。

报告文学出现于二十世纪初,是现当代历史文学中最接近历史记录的一种新的传记艺术形式。报告文学在历史传记文学中注入新闻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要求,以此来界定和回答人们对于时代变迁中层出不穷的新人事件的体验和疑问。

与时俱进的报告文学,如30年代的《包工头》,埃德加·斯诺40年代的《西行漫记》,萧乾50年代的《难民图》和《有血有肉的滇缅公路》,刘50年代的《在桥上》,末代皇帝溥仪60年代的《我的前半生》,徐迟70年代的《哥德巴赫猜想》,黄宗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