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和作家评论
摘要:王小波,生于1952,卒于1997,也是一位死于过年的作家,一位英年早逝的天才作家。他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传奇,一个自由和理性的传奇。他不仅是一位作家,也是一位浪漫的骑士和自由的思想家。他热爱文学,在全家致力于科学的时候,他义无反顾地写文章。他创造了文坛神话,给我们留下了“小波现象”。在那个禁欲愚昧的年代,他的作品里有非常个人化的性描写,有正常的,也有变态的。但无论如何,这种描写在他的作品中是干净自然的,就像我们的生活本身一样;在他的作品中,性是极具反叛性和颠覆性的。在那种压抑的环境下,他的描写就像一股自由奔放的风吹进人们停滞不前的生活。这种现象在他的小说《黄金时代》中尤为突出。
关键词:小波之死,自由与理性,小波作品中的性。
正文:难忘的是,1997年4月,一代天才作家王小波猝死。一个那么重的人说他会去。在一个春天的早晨,它没有打扰到周围的任何人,就像一股温柔的春风吹过人间,带给我们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却很快融化在这日益污染的大气中。“日本人喜欢把樱花比作人的生命。它们开花时间很短,然后就凋谢了。小波的人生就像一朵樱花,开了一小会儿就凋谢了。”(2)正如他的妻子李银河所说,王小波几乎是神奇地出现在中国的文坛上,又像流星一样突然离去(在他为文坛做出巨大贡献的时候,他选择了置身于任何一个文学机构之外,包括中国作家协会)。对我们来说,他似乎永远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奇迹。我们来看看:王小波1952年4月出生于北京,1997年4月在家中突发心脏病去世,距离他45岁生日只有两天。全世界的人都说“自古美人不吉利”,“诗人要谨防荣华富贵”,但小波即使不是美人也英年早逝,这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坛的一大损失。死时年仅45岁。可以说他死在了中国。这四个字用在他身上绝对不做作。这只是陈述了一个直接而令人心碎的事实。四十五岁是思想家的成熟年龄;正是一个男人应该大有作为的年纪;是一个渴望写出传世佳作的作家达到巅峰的年龄;更何况,像肖波这样的天才作家已经蛰伏了这么久。我只是他的一个读者,甚至不是他的读者。我不敢说我认识他,了解他。由于我只读过他的《黄金时代》和几篇散文,我有什么资格去解释他?但我想他在停止呼吸之前一定有很多遗憾。这样一个自由的人,这样一个特立独行的浪漫骑士,最后却被死亡束缚。他无法挣脱,这可能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无力感。李银河曾说:“三岛由纪夫在《天人五十年》里写了一个轮回的人生,他将在十八岁死去,投胎到另一个生命里。这样,人就会永远活在自己最美好的日子里。他不用等到牙齿掉光了,头发变白了,长得丑了,就悄悄地离开了人世。小波就是这种情况,她死在了精神美的巅峰。”她的言论可以理解为对世界和自己的一种心理安慰。说到底,女人最大的幸福不就是和爱人携手白头偕老吗?每个读者不都想每天读到自己喜欢的作品吗?小波死了,他的历史给整个文坛带来了巨大的震撼。这种震撼,不仅是一个英年早逝的有才华、有创造力的作家、学者的遗憾,更是一个独特的生活方式所预示的现代知识分子的品格的宝藏。他的去世,让我们的文坛少了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学者,也让我们的人生视野少了一抹特立独行的自由。正如一位名叫臧策的记者所说:“可以说,在当代文学中,到今天为止,还没有一个人能超越王小波。”我想似乎没有人知道谁能填补王小波去世造成的空缺。
王小波去世后,他的作品被广泛传播,仅《我的精神家园》就在半年内出版了三次。亲友的怀念,文化界的惋惜,书商的炒作,新闻的炒作,都造成了社会上的“王小波热”。以至于王蒙一度不得不在发文前声明“不敢跟他走”,有“炒死人”之嫌。⑤但我不敢说,这也证明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那就是王小波的死让他的文字和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被广泛传播和接受。最明显的是,在他猝死后,众多纪念词中出现率最高的词是他一直致力于描述的“自由”和“理性”。这不仅意味着他辞去了大学教学,选择了自由撰稿人的角色;也不仅仅指他是任何文学机构(包括作家协会)之外的自由“职业作家”;同时也指他是一个自由的思想者:他思考自由,用自己的方式书写自由。王小波以他的反神话写作建构了一个孤独而自由的个人神话,甚至在他的背后建构了一个对自由的纪念和颂扬,建构了一个“浪漫的骑士、流浪的骑士、自由的思想者”。在他明亮而沉重的戏谑笑容背后,是一颗浪漫骑士的心。在他的小说中,“自由”和“理性”是一种清醒的痛苦,是一个需要思考和拆解的对象。他不是自由理性的写作,而是一种关于自由理性的写作。在他的行为写作风格中,他是一种多重意义上的实践,一种有时充满幻想的非理性场景。尤其是在那个禁欲和愚昧的时代,他对性的描写更是离经叛道,这可能是“自由”写作,一个自由的思想者。
之前说过,我只看过王小波的一部作品《黄金时代》。第一次看的时候,同学说:“这是什么书?因此...猥琐!”我一度被认为是不良少年!现在想想,我太浅薄了,这么好的有趣的书,居然会被误认为是“脏书”!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太可悲了”...在90年代,对知识自由的想象似乎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梦,这既是一种趋势,也是一种时尚。作为一个自由知识分子,王小波的才华、智慧、作品乃至生活方式无疑是独一无二的。他选择了他喜欢的一切。谈及为何写作,他说是一种“熵减”。他说:“我们家的座右铭是,不让孩子读文科,全部去理工科。基于这些原因,写作的决心对我来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熵减过程。我不明白现在为什么要这么做,只知道这是一个熵减的过程。”但正是经过这种“熵减”的过程和王小波断断续续的反复写作,才确立了自己特立独行的写作风格。王小波的作品和他的人一模一样。小波从不不屑于装饰自己,只是自言自语,自得其乐,而一切关系的焦点似乎都是偏离那个时代的性。尤其是在《黄金时代》中,谈论性的地方很多,王小波自己也直言不讳:“这种写法不仅容易招来非议,而且有媚俗之嫌...我写作不是为了找一些批评或者媚俗,而是为了回顾过去的时代。众所周知,中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处于非性时代。在性的时代,惩罚会成为生活的主题,就像在饥饿的时代,吃会成为生活的主题。古人云:食色,性也。想爱,想吃,是人性的一部分;如果得不到,就会成为人性的障碍。”⑦在《黄金时代》中,王二与陈清扬的性关系似乎是非理性的。它的起源是从讨论陈清扬是不是娼妓开始,然后王二以“友谊”和“义气”的形式引渡了陈清扬。并不是传统“爱”的结果,而只是一种生理需要:“睡觉的时候身上盖了几片芭蕉叶,醒来的时候却什么都没有了(叶子可能被牛吃了)。亚热带旱季的阳光晒得我又红又痛,我的小和尚直指苍穹,大小空前。这是我生日那天发生的事。”这是文章开头对主人公王二21生日的描述。看着王二搬到荒山后,他说:“我和陈清扬晚上在小屋里做爱。那时候的我充满了职业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每一次亲吻和爱抚中。无论是经典的传教士式、倒立式、侧式、女上位,我都能一丝不苟的做到。陈清扬对此极为满意。我也极其满意。”⑨然而王小波在描写性爱方面却极其节制。他宣传性,却没有抒情的修辞。他总是在必要的时候停下来,不带戏谑和嘲讽,所以小说有轻喜剧风格和黑色幽默。孟凡华曾这样评价他的作品:“王小波的故事既浪漫又神奇,而且平淡无奇。是他把一个不为人知的东西还原到日常生活中,既有诗情画意,又有不可替代的神话。”⑩,在我看来,王小波的叙述无异于一份公告。他公开向世人宣告:性不必隐瞒,性不必偷偷摸摸,性本身就是不可改变的存在,无需羞耻!或许用自己作品中的话来解释他对性的看法会更清晰:“在我看来,春天的一株草是没有目的的。风一吹,公马就发情,没有目的。草长莺飞,马发情,绝不是给人看的。这就是存在本身。”⑾所以,在王小波的笔下,性不仅是一种自然正常的人类行为,更是一种颠覆与抗争,一种对传统压抑环境的抗争,一种非暴力的对抗!
注:(1)新闻出版交流(1998,第6期)《王小波十年祭》,李银河主编;
(2)新闻出版交流,第6期,1998,王小波《十年祭》,李银河主编;
(3)新闻出版交流,第6期,1998,王小波《十年祭》,李银河主编;
④《王小波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第一版,第5页;
5]王蒙《难得的了解》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王小波作品,序》;
[6]《香港文学》1994年3月版号111;
(7)出版广角(5号,1997);
⑻《黄金时代》上海三联书店,5438年6月+2008年10月第一版第6页;
⑼《黄金时代》上海三联书店,第一版,第17页,2008年6月;
⑽《南方文学》第5期,1998;
⑾《黄金时代》上海三联书店,5438年6月+2008年10月第一版第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