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珍珠耳环的女孩
葛里叶成长于17世纪荷兰一个卑微的家庭。她的父亲是一名陶瓷工匠,因为生病不能再工作,生计艰难。为了谋生,17岁的葛立业不得不去别人家帮忙,雇主是弗米尔一家。维米尔的价值生前不为人知,一家人住在丈母娘家。我岳母的精明和强势,他妻子的爱打扮的空洞和无意义,还有一大堆孩子的负担和吵闹,都让弗米尔保持了沉默。只有绘画能让他暂时逃离这个嘈杂的环境。
也许这是从她父亲那里遗传的。葛里叶天生对美很敏感,即使是普通的蔬菜也可以搭配色彩做出漂亮的拼盘。第一次看到维米尔的画是在打扫他的画室的时候,格里尔睁不开眼睛。热爱艺术的心是相通的。在帮油漆工买漆、磨漆、做模特的过程中,两人的感情逐渐萌发。通过画家与葛里叶无意的手指接触的轻微颤抖,画家几乎是抓住了葛里叶的手,表现了他们的感情在克制中偷偷生长的微妙情节。剧中的男配角是彼得,从格里尔那里买肉的屠夫的儿子。他对格里尔几乎是一见钟情。个人很喜欢这个阳光的男生。他金色长发下深邃的眼睛似乎能看穿格雷特尔的所有秘密。彼得总是在女孩会出现的地方,在唯一的路上跟随和陪伴女孩。有哪些少男少女不这么慢慢靠近?然而,格里尔的心已经被才华横溢的画家占据,她对彼得的追求无动于衷。
说到底,黑暗的感情是建立在情欲的表达上的。画家并不回避格莱特和他妻子在她面前的亲密关系。从画家亲吻妻子时看似不经意的瞥了格莱特一眼,我意识到他其实在那一刻把对格莱特的情欲倾注到了妻子身上。目睹这一幕后,格里尔在接下来的约会中亲吻了彼得,这实际上是将她对画家的渴望传递给了彼得。
画《戴珍珠耳环的女孩》时,葛里叶在储物间换了头巾,撒了一个瀑布般的长发。一直躲在门后的弗米尔惊呆了,走了出来。此时两人对视,爱情呼之欲出,但剧情并没有发展。弗米尔要求格莱特戴上妻子的珍珠耳环,这样他就能看到投射在脸上的珍珠光线,但格莱特一开始不同意,因为她没有打耳洞。但当格里尔在弗米尔的画中看到自己时,她震惊了,她愿意做出牺牲,让画家完成这幅画。弗米尔在烛光下刺穿格莱特耳垂的场景令人心碎。弗米尔轻轻地拍着格莱特的肩膀以示安慰,并擦去她因痛苦而流下的眼泪。弗米尔的手指轻拂着嘴唇,仿佛她的下一个动作就是亲吻,但弗米尔毅然起身尝试绘画,留下画布上画笔的沙沙声和房间里格莱特隐隐的失望。
这个时候,葛里叶的心里就像脱了衣服在等爱人,却无法狂野。画完后,她急忙去找彼得,把自己的处女之身献给了他。激情过后,彼得的头靠在柱子上,把眼睛投射在格里尔身上探索,十分耐人寻味,仿佛什么都懂了。彼得要求格莱托离开她的雇主,嫁给他,以控制她的未来。格莱特微笑着亲吻他,轻轻摇头,这表明她和彼得的性行为与爱情无关,而是一种情感的宣泄。
画家的妻子在画像中看到格莱特戴着自己的珍珠耳环,她崩溃了,想摆脱格莱特。画家这次没有上前挽留。他不知道如何继续这种没有结局的关系。也许离开对他们俩都有好处。当葛丽雅离开时,两个人隔着门一言不发地说再见,无声胜有声。弗米尔去世时年仅43岁。临死前,他让仆人将画中葛里叶戴过的珍珠耳环连同围巾一起交给她。至此,整部剧的结尾,只剩下戴着珍珠耳环的少女,闪耀着少女美丽纯净的光彩和耀眼的珍珠光泽。
说实话,看这部电影让我很难过,不知什么原因我好几次为剧中的人掉眼泪。葛里叶对自己的身份和处境一直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她从不抱怨或卑躬屈膝。在那个等级分明的年代,她特立独行,充满人格魅力。很多人都评价弗米尔懦弱,但弗米尔在感情面前的克制恰恰说明了他作为一个男人的承诺和担当。17世纪还是一个阶级意识很强的时代,两个人的地位相差很大。而且葛力耶对维米尔表现出了压倒性的喜爱,其他画家开始混乱,最终弃之不顾的情况太普遍了。弗米尔的压抑和克制,一方面是一种必然,另一方面也恰恰说明了他对这位红颜知己的尊重,最后只是用画布留住了这份美好的感觉。
PS:珍珠是宝石之王,象征着包括纯洁、美德、智慧、灵性、爱情在内的一切美好。而珍珠是由珍珠和蚌类磨砺出来的,但来自痛苦的光辉却是那么耀眼。有故事但仍保持内心善良的女性,适合佩戴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