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大师孟子,他的个人理论是什么?
孟子作为儒家学说的完成者,构建了道德主体理论。孟子以性善论作为道德主体的中心,不断展开论证,一直到工夫论。孟子的道德主体理论也有其局限性,需要辩证看待,其或多或少会带有学者自身的主观意识。“心性论中心”理论亦可以称为道德主体理论,其重点在于回归人的主体性。第一,《中庸》《易经》被劳思光从儒家经典之列剔除,他认为这二者与孟子所完成的儒家“心性论”大统无关,属于形上学及鬼神之说。第二,“义命”分立,将宗教意识转化为人文精神。“君子不谓命也”,人的主体性活动虽受经验限制,但并非被决定。“义”在孟子那里具有普遍性,代表着一种公***的价值规范,对价值自觉起着方向性的作用。“义命”分立也表示着价值领域与存有领域的分立,“应然”与“实然”截然二分。“天”“命”在孔孟那里并没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仅仅只是作为一种承古的言辞,劳思光批评汉儒将之解释成形上实体概念。就儒家思想本身来说,心性论为中心,主体性为特色,重点在于发挥自觉心之作用。第三,劳思光则将宋明儒学归结为“一系三型”说,周敦颐和张载为代表的“天道观”思想主要是继承了汉代以来的形上学以及“宇宙中心主义”的论调;二程和朱熹为代表的“本性观”思想以“性”或“理”作为核心思想;到了陆九渊和王_明的“心性论”思想,儒学才真正实现了“心性论”的复归。按照劳思光基源性问题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儒家思想的价值根源在于“心性论”,这与牟宗三的“三统说”大不相同,但其又与牟宗三有一些***同的地方。首先,二人均有西学背景,但并不是将西方的方法论生搬硬套在中国哲学上,如劳思光采用西方解析的方式来研究中国哲学,但同时又保留了中国哲学的特性;其次,二者都“尊孟贬荀”“扬宋抑汉”。来源:西部学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