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的人格特征
由于他的家庭背景和聪明才智,杨修在当时很有名。(注:《世说新语》中常说“杨修九岁,非常聪明”。孔君平为了他父亲的缘故缺席了。杨被任命为军平。还有水果杨梅,俊平向修秀:这是你家的真正水果。回答:没听说孔雀是家禽大师。“有一次,杨修被误认为是杨修,其实不是。据《齐志》记载,名为“杨进秀”,而又是人,所以两个杨秀妃是一个人是相当清楚的)。建安时,升任孝除大夫,任丞相府主簿。反省说,“当时军国主义者参与的事情很多,从外到内什么都知道。”后来建安二十四年秋,曹操被处死(杨修的墓在华山脚下的万和村附近,现在村西南的魏长城遗址上只立着一块墓碑),曹操也在杨修死后三个月左右去世。
据小说《三国演义》记载,杨修是因为“自大”而死,曹操又嫉妒人才,所以在汉中时为曹操“鸡肋”的借口而被杀。其实,杨修并没有死在汉中,而杨修的死更多的是因为政治原因,而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才华。
首先来说说杨修死在哪里,曹操在汉中杀他是不是因为“鸡肋”。所谓的“鸡肋”确实存在。它见于《三国志》、《后汉书》和《杨震传》中杨彪和杨修的附录。意义略有不同。《后汉书》中全文如下:“我善文好学,是个人才。我是丞相曹操,用曹氏。而曹操,自平汉中,欲求刘备,不得入,难守,侍卫不知如何是好。曹操于是教,曰:“鸡肋”。在能校外面,修读说:“如果你吃鸡肋,你将一无所获。如果你抛弃了他们,那就太可惜了。“是为了让外界严一点,曹操在此还李。这样的修理还有很多。我又试着去旅游,在计划演习的时候,问了一些外事方面的问题。而是回答问题,守着我的房子:“有命令我就依次传。“不出所料。如果有,怪速度,便宜点,了解情况,避免在这里修。又以袁术之侄,虑后患,遂杀之为事。修所作诗、颂、碑、颂、诗、哀、表、注、书共十五篇。文章并没有说曹操杀杨修是因为“鸡肋”,尤其是后面那句“这种事多着呢”,说明这件事只是个例。在谈到杨修的死时,他只说他是因为某件事而被杀的。据《三国志·曹植传》裴注:“至二十四年秋,公修前后泄言而教,与诸侯交好,反被杀。.....修帝死后100多天,毛去世。杨修死于建安二十四年秋,这是明明白白的。查《三国志》和《武帝纪》可知,曹操在建安二十四年的活动是这样的:“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宰,声斩。”夏与刘备在阳平交战,因备战被杀。三月,王从长安出斜谷,军盖汉中,故至阳平。做好因为有风险而拒绝防守的准备。五月夏,大军返回长安。在秋天和七月,他的妻子卞氏是女王。他被派去阻止曹仁攻击关羽。八月,汉水泛滥,帝国军灌溉,军未,羽禁,仁围。让黄旭拯救它。九月,钟繇坐在曹操的西面,讽刺魏。十月,大军返回洛阳。孙权发函乞求关羽帮助自己。羽从洛阳南下,未至,抖攻羽,破之,羽退,仁绕解。王军漠北。二十五年春正月,至洛阳。击打羽毛并传递下去的权利。这里记载,曹操三月进军汉中,“夏五月”返回长安。八九月,关羽为救曹仁从洛阳南下至漠北时被破,于是冬十月返回洛阳,从此再未回汉中。由于杨修死于二十四年秋,曹操死于他死后一百多天,根据曹操的说法,他死于二十五年正月庚子日。因此,杨修应该死于曹操救曹仁的二十四年九月,不会超过“冬十月”。因此,杨修因“鸡肋”而死于汉中。因为在杨修死后,曹操曾经给杨彪写过一封信表示哀悼:“曹操和足下在国内外都有同样的正义感,足下不会掉队,会有他睿智的儿子辅佐。与中国相比,虽然和平,但不算外国。今军大征,民扰之。我使钟鼓之声,主簿应守,而足下为智子,恃贵父之力,每次不共怀。就是我想直,我讨厌。据说可以改,所以很放松。还贷的话,累尊门就要受罚。怀念父爱之情,以此悼念楚,未必是幸。献上足踏锦裘二领,八银角桃杖一根,绿毡褥三张,官帛五百匹,六十万元,画轮一个,香车七辆,青牛二头,花八百里马一匹,红荣金鞍十对,钟芽一个,驱二人。织成一朵量花,对青衣两人有意思,长期在身边。礼物虽薄,却表明了我的心意。第一步,大方接受,不要来回折腾。”书中有“今军征大,民扰之。”我使钟鼓之声,主簿应守”,说明杨修死于军中,所以可以肯定杨修死于曹操征讨关羽的“军中漠北”军。
杨修的死罪现在不得而知,但他的死因更为复杂,主要原因是因为两大政治因素。
第一,杨修在古代王权斗争中犯了忌讳,参与了权位之争。
第二,杨彪和杨修自身的身份和政治理念与曹魏政权的利益相冲突。杨彪夫人是袁术的女儿,杨修是袁术的侄子。但是,杨彪和杨修的政治主张都与孔融和米芾一致,所以他们是禁忌。
杨修最初被任命为丞相主簿时,深受曹操信任。《三国志·曹植列传》中说“二十五年修以某名公子之才,毛之装备为标志”,又说“正是时候,军中诸事,无不言。魏王既已下野,便竭力为友。”看这两段,可以看出两个问题。第一,杨修的才华出众,所以才会被任命为曹操的《里外皆知》、《万事如意》的主编。这样看来,曹操这个时候应该更加重视他,信任他,否则也不会给他这个位置。第二,从“魏王既已离去,已竭力为友”这句话可以看出,当时连太子丕都想巴结他,而“和”字也说明,巴结他的人很多,不只是太子一个人,可想而知他在当时的地位之重要。另一方面,这也可以证明杨修此时应该是被曹操信任和依靠的,而且关系比较密切。否则,也就没有理由出现“魏王既已下野,又要争取友谊”的局面。
当时曹操对曹丕和曹植谁做太子继承王维犹豫不决。
曹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作家,才华横溢。曹丕文虽也可观,但就文采而言,曹丕文在诗词赋方面的造诣,比其弟曹植更长。所以,曹操作为三国时期军事家、政治家、诗人等众多文采卓越的名将,他的内心可能开始更倾向于曹植。因为曹操身上有一种诗人的狂放不羁的气质,裴松之引用《曹臧传》说:“毛为人易减肥,好音乐,崇尚卓越,常到黄昏。穿着轻便,我会戴一个小口袋来装毛巾和精致的东西,或者戴一顶帽子去见客人。每次和人说话,逗他们,开心的笑,他们吃吃喝喝都那么轻松,曹植还挺有父爱的。《曹植传》说他“性朴,不医尊严。“马钰的衣服并不华丽,”他说他从小就擅长写作。“十岁以后,他读诗,讲了几十万字,文笔也不错。太祖尝闻曰:“汝恶乎?"智跪下说:"你说的是你说的,你写的是你写的,你应该接受采访。你是谁?“当时叶同觉台新城,太祖得知诸子都要上台,让他们各司其职。种植援助是一个伟大的成就,这与毛有很大的不同。每次看到难题都回答,所以曹操“爱他。《列传》记载:“曹之才异,丁仪、丁匡、为翼。毛是多疑的,少数是王侯。“也就是说,曹植几次差点成为太子。其中,作为曹植智囊骨干的丁仪、丁可、杨修起了很大作用,但丁仪、丁可兄弟与曹丕有个人恩怨。事情的起因是曹操觉得丁仪父亲劝他见汉献帝的功劳,想娶他的女儿。结果曹丕劝阻他说丁仪眼睛不好。作为曹操的心腹,杨修必然是曹植和曹丕争夺的对象。作为举世闻名的才子,曹植可能对杨修更感兴趣,而曹植此时的“特别喜爱”也是积极的,于是杨修参加了这场残酷的争权夺势②。
不过,虽然曹植和曹丕在文采上更胜一筹,但应该说曹丕在政治和军事上更胜一筹。而且他们身边的智库构成也不一样。曹丕的智囊是司马懿、陈群、武陟和朱。《晋书》上说这四个人叫曹丕身边的四友。在这四个人中,司马懿和陈群的政治才能和谋略应该是汉魏时期谋士大臣中公认的不二之选。吴深于心计,擅长文采,朱。但曹植的智囊都是文士,政治军事经验少,远不如司马懿、陈群、吴这些人老练,斗争中自然要吃亏。裴注《三国志·曹植传》中有一段记载,号称“才子”的与当时只是长史的武植斗智大败,直接导致了曹植的怀疑:“秀二十五年,某名公子才子,毛与丁仪兄弟均欲以植物为嗣。太子患之,废于车上,内廷之歌者为武陟、牟。用白太祖来考,已经来不及了。太子害怕了,告诉了质,说:“怎么了?明天,你会被丝绸车迷惑。修了就白,白了就推。没有检查,你就吃亏了。“太子随之,果白,而无人,毛疑之。”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武陟可以说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杨修名声不佳。可惜他不像武陟那样老谋深算,所思所行都在他意料之中,所以被暗算了,连他的师父曹植都被怀疑了。真的不好说。其余的,如解释曹操在新建的园门加“活”字太宽,曹操写“一合酥”解释为一人酥,蔡邕题碑“黄绢少妇,孙子臼”为“妙而好”等。③,只能说明杨修的聪明,但也只能说他聪明。此后,因为曹植文采极佳,实在不是他的对手,急得“失去自我”。武陟又一次扭转了局势,使得曹操对曹植又有了看法:“王维尝战,太子和侯智被发配到路旁。植说功德,言有章,左右归眼,王以悦颜。太子失望时,吴芝儿说:“王党兴能流泪。“且言,君哭而拜,君左右咸而悲,故皆花而诚。”④吴这次考虑得很周到,比的填字游戏实际得多。
曹丕就这样在四友的策划下,在官位之争中逐渐占据上风。同时,他适时发起公关攻势,塑造自己的形象。“文帝以术作伪,(曹操)在宫人左右,说之”(5)。同时拉拢曹操手下谋士贾诩等人,加上曹植身上诗人的野风经常爆发。“种恣,不自励,饮酒无节制”(6),曹植开篇。这时又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曹植在魏国都城邺城的驰道上驰骋。驰道是曹操作为王维的一条特殊道路。这样做,曹植就可以自称王维,于是曹操大怒,结果是“公车让他坐死。故诸侯禁之,养宠衰矣”(7)。曹丕最后最重要的太子角色,是曹操谋士贾诩的一句话。据《三国志》和《甲戌》中的传说,“当时文帝是五感将军,而病危的侯之才则声名显赫,各有党派,讨论如何夺族。文帝使人问及自立之术,曰:“愿将军恢复敬德,鞠躬尽瘁于士子之业,日夜操劳,不违子弟之教。“就这些。”文帝遵之,深为上进心。毛试着筛出左右,问许,许嘿错了。太祖道:“不答你的话有什么意思?”徐渭曰:“思之宜,故不为耳也。”毛说:“你怎么看?”许说:“我想念和刘京生。”毛哈哈大笑,于是太子决定。“由此可知,曹操尽管有诗性气质,但首先是政治家。贾诩在继承人问题上给他看了那个时代的利弊和教训。对他来说,保持死后政权的稳定和长久是第一位的,其他的一切都可以让路,包括他自己的个人好恶。而郭嘉、于迅等人都说他善于判断自己的长处,所以他马上做出了决定。建安二十二年,曹丕被封为魏王。曹植失势后,杨修一度有意疏远曹植,但因为曹植毕竟是曹操的儿子,不敢太明显,所以保持了一定的密度。由此也可以看出,他在政治适应能力上相对欠缺。
但曹操在处理好继承人问题后,马上从政治角度出发,考虑到曹植和曹丕之争的后果,因为身边有一批谋士,曹操深知谋士的力量,所以建安二十四年秋,杨修终于在军中被斩首,以救曹仁。《三国志》云:“毛自始至终忧其变,颇有才能,袁之侄也,故以罪罚之。”
在这里,首先我说的是“从头到尾的变化”,再加上的“有才之策”和“袁的侄子”,所以我杀了他。可见,被杀不仅是因为他参与了夺嫡,更是因为他的“才策”和“袁氏之甥”。
但是,不会被曹操砍头的只是有才之策。曹操的谋士大臣们就像无数条过江的鲤鱼,贾诩、于迅、荀攸这些懂兵法、懂政治的叔侄,还有胆识过人、足智多谋的程羽。这些人在军事和政治事务方面的能力远远超过杨修,但他们都不是因为有才能而被曹操杀死的。“袁侄儿”一个人是不会被杀的,就像庞德在马超手下以勇猛著称,自己的亲弟弟在刘备手下做官,曹操用他和曹仁对付关羽(9)。可见即使他才华横溢,又是袁术的侄子,也不会被杀。第二个原因是杨修和曹操有不同的政治观点,所以他们是禁忌。
杨修的父亲杨彪是一个正统的儒家,而曹操是一个非正式的改革家。建安元年,曹操迎进汉献帝都城许昌的时候,身为大臣的杨彪已经对曹操有了一些看法。“建安元年,从东。当天子迁新居,大会升秘书,兖州刺史曹操去了庙里,见了虎色不高兴。我怕这个画面,所以没办酒席,而且因为出去了要上厕所。”且“(建安)四年,回拜太常,免十年。十一年,凡以恩为侯者,皆封侯。表见汉左将尽,谓足挛缩不再行,积十年”(10)。以《三国志》为例,建安十八年五月,天子令吕赤,古御顾问,举行祭典,命曹操为,二十一年夏五月,擢升为王维,此云“(建安)十一年...彪见到了韩佐的将领。原因是建安元年,曹操见天子“怒”。于是,曹操便在兴平二年,以杨彪夫人是袁术的女儿为由,将杨彪牵连到袁术暴虐天子一案中,意图除掉这个政敌。这时,另一位大臣孔融,他在政治上一直反对曹操,并与杨彪交了朋友,听说此事,连朝服都没来得及穿,就来见曹操,说:“杨公四世贤德,举国景仰。在周树,父子俩的罪过是不一样的,所以杨公受到了袁氏的指责。《易》称‘冀于’,这只是骗人的。曹操辩解道:“这个国家的意义。"孔融马上说:"如果齐王杀了邵公,周公能说他不知邪吗?”并继续要挟曹操,“今日若杀无辜,家中必听,谁不瓦解!"鲁国人孔融,明日拂袖而去. "此时曹操在朝根基未稳,羽翼尚未丰满,又不得不用孔融等名士收买人心,只好“理虎”。而孔融,也是一个善于畅所欲言的野人,在推行新秩序的时候,与曹操有过几次不愉快。愤世嫉俗。当时因为战乱频繁,饥荒不断,百姓苦不堪言,曹操为了节省粮食下令禁酒。孔融上书讽刺曹操说:“天上有酒旗之星,酒泉之郡位于地。人有酒德,姚不饮千铃不成圣。此外,当吕赤,古代帝国顾问,得知此事,他是“免除为官”。知道他“家里没电了,每天客人都是满的”,他也“常常感叹:“客人总是满的,瓶中酒不空,我无愁”;曹操打败袁绍后,曹丕娶了少子渊的妻子甄氏,并调侃说:“吴王伐周,把妲己给了周公。”曹操,因为孔融是有学问的,以为是某书传里记载的,于是问孔融出处。孔融说“天经地义”(11),于是孔融最后在一个借口下被曹操杀死。他最好的朋友祢衡因为看不起曹操而被流放到刘表那里。结果不被刘表喜欢,被刘表的部将黄祖所杀。在评论许昌所有的人时,祢衡说“孔文举是长子,杨德祖是最小的”,意思是只有这两个人才是高看的,其他的都是无足轻重的。孔融推崇刘备甚于曹操,他们看不起曹操和曹魏的重要官员如于迅、陈群、司马懿(12)。所以可以说他们处处都在反对曹魏政权,可惜他们没有能力和实力在政治和军事上与之对抗,只能口头上占便宜,最终被曹操一一斩断。所以杨修死的第二个原因是他是与曹操对立的政治阵营的一员,而不仅仅是因为他有才华,是袁术的侄子。
说到这里,杨修的死因基本上结束了。让我们谈谈前面提到的关于杨修的两个故事。
一个是关于解决蔡邕关于韩丹春写的曹娥碑《黄绢少妇,孙子臼》的问题。
对此事的考察出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原文是这样写的:“吴伟尝曹娥之碑,杨修以此为鉴。在碑的背面,我看到了‘黄绢少妇,孙子臼’的铭文。吴伟说,“你明白吗?”答:“谢”几个字,例《后汉书》。《曹娥传》:“元嘉元年,郡尚长,戊重葬于江南道旁立碑”。曹娥碑上的铭文有“上虞县令尚子伯平弟子韩丹春所书”(13),上虞,县名,秦始皇二十五世。因此,此碑位于会稽,而根据清朝光绪年间出版的《上虞县志》记载,“曹娥庙原在曹娥江西岸,旧在江东,属上虞,后遭风雨破坏移至此地,故移至会稽”,所以此碑位于绍兴上虞,曹操一生未曾到过江南,可以明确推断此事纯属虚构。也许罗贯中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他的《三国演义》中,把这件事演变成了曹操过蓝田的蔡文姬老家,看到了碑文的延伸,掩盖了这个明显的破绽,可谓用心良苦。此外,曹娥石碑仍然存在,我去看过。然而到了汉元嘉元年(公元151),矗立在上虞县的石碑早已失传。后来,在东晋第二年(公元358年),王羲之还到寺中书曹娥碑,上面的字是新安吴茂贤刻的。此碑的帛书现藏辽宁博物馆,有梁代徐僧繇、满潜、怀冲等人的题字,还有韩愈、宋高宗等人的题字。现存的《曹娥碑》是宋八年(公元1093年)王安石的女婿重修的。这块碑高2.3米,宽1米。是楷书,笔法苍劲,流畅顺滑。它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因为延续了几千年而堪称珍贵。
第二个问题,关于杨修将曹操“一人一酥”解释为“一人一酥”的问题。写这篇文章是因为受一位在中学工作的好朋友委托,所以发现现在的初中课文《之死》中有这样一句话:“曹在盒子上写了‘一盒酥’字,放在书桌上”。在这里,我认为这个“框”应该是“他”字。因为根据《韩曙礼志》:“十合为一升,十为一斗”,这里的“一合”应该是计量单位,而不是我们现在通常意义上的“一包”或“一盒”的意思;还有《古汉语常用词词典》中注意到“和”也读作gě,容量单位;重新查《说文解字》只有“和”字,没有“盒”字,而且《说文解字》是许慎(约公元54年-149年)编的,所以《三国》中应该是没有的。而且,古人是竖着写的。如果是“盒子”,就应该读作“一人吃一个酥菜”,没有任何意义。只有“结合”才有意义。所以“盒”字可能是由“菜”字的贮存义和“和”字的其中一个义组合而成的。也许是作为文字的编者,只考虑了文字的规范性,没有考虑到古代没有“框”字,所以用了“框”字。但作为一个历史故事,我觉得要尊重历史人物的用法,现在的用法不能合理解释故事,不如用“他”字,再加个注释来解释,否则难免会有误导。
受访者:肖海2008-学者二级11-25 1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