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是什么?请详细说明。谢谢你。
然后是几个朝代的比较,比如秦与隋的相似,唐与汉的相似。
中国近代史:生产党和国民党的发展过程,政治变化和斗争,以及不同政治变化和斗争的比较,抵抗侵略的历程和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
中国近代史:经济发展,党的各种会议,以及文化大革命期间你可以忽略的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
世界历史: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和三次工业革命
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集中在法国和英国。
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苏联领导人采取的措施和纲领很重要。
最好能做一个系统的对比,找到其中的联系。
二战比一战重要,两场战争的对比和异同。
由此产生的两个国际机构是非常重要的东西。
当前的国际新秩序
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美国,东亚和中国。
中国古代政治史
一、威权主义中央集权的演变及发展趋势
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
建立、巩固、完善、加强和强化高峰
中央集权专制
↓ ↓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维护国家统一对强化专制有积极意义,也有诸多负面影响。
发展趋势:不断强化,从集权走向专制
第二,分裂与统一
1,拆分的原因
(1)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主导)
(2)专制集权统治的削弱和地方分裂势力的扩张。(政治腐败)
(3)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和利益之争。(激化矛盾)
(4)各民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统一的原因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原因如下:
(1)秦汉以来,中央集权的确立和发展,有效地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⑵从思想上看,中华民族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要求,并被儒家发展为“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源泉。
(3)民族融合增强了族群之间的凝聚力。
(4)中原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使少数民族向往中原。(被征服)
3.评估:
(1)分裂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处于短暂的、次要的地位。
(1)从时间上看,封建社会的分裂不超过几百年。
(2)从朝代来看,重要的朝代都是大一统的朝代,影响重大而深远。
(3)从分裂时期看,分裂孕育团结,出现局部团结。
(2)分裂与统一要具体分析,特别是民族分裂不能一概而论,简单否定。
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占据主要地位。我们应该充分肯定国家统一的历史和进步作用。
第三,混乱的兴衰
1,治天下的事业
(1)统治阶级调整其统治政策。
经过长期的战争、分裂和新王朝的建立,统治者普遍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上采取修身、齐家的政策,导致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了治理天下的局面。
(2)大一统局面下,政局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开元史圣)
(3)在经历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之后,经过改革调整,出现了中兴的局面。(光武中兴)
(4)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和睦相处,友好交往。(贞观之治)
⑸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乱世的原因
(1)统治黑暗和腐朽。比如皇帝不管政事,重用奸臣和宦官,造成外戚或宦官专权的现象。(汉、唐、明)
(2)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或中央与地方矛盾激化)
中央集权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例如:东汉,晚唐
统治阶级争权夺利,矛盾激化。例如:西晋
(三)农民战争的作用。大量土地被地主吞并,导致农民流亡和农民起义。
(4)自然灾害。
3.谅解
(1)肯定了其管理世界的进步作用,但也要看到,各阶级的地位没有根本改变,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基本社会矛盾没有改变。是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让社会来管理世界。
⑵乱世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民生活危害极大。但是:
乱世的各族人民* * *相依为命,互相斗争,有利于民族融合。
(2)在地方统一地区,统治者为了自身的生存,加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3)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七国之乱和安史之乱虽然都是叛乱,但结果不同。七国叛乱后,中央集权加强;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被削弱。
四。调整和改革
1,同一点
(1)背景相同。都发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之后,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的力量。
(2)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2.措施(相同和不同)
(1)经济性:
(1)解放生产力。
解放前工人本身和释放奴婢;稍后——放松个人依恋,
(2)减轻人民负担——从十五种税减为三十种税。
③紧密结合人与地安置难民,重新命名田地等。
(2)政治:
(1)约束统治者,生活节俭,澄清官僚主义(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
(2)减轻惩罚,缓和阶级矛盾。
③加强集权,解决内部矛盾。
3.估价
(1)经过调整或改革,从经济上看,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使国力昌盛(不同朝代都有不同程度的昌盛,但东汉是贫穷的),经营天下的事例较多。
⑵从政治上看,经过调整或改革,可以稳定统治秩序,保证社会稳定,完善封建统治制度,促进封建社会发展。
(3)文化上,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会促进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4.历代改革
(1)关中改革——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改革。
(2)商鞅变法——地主阶级的封建变法。
⑶王安石变法——调整封建社会统治政策的改革。
5.专制集权、分裂与统一、盛衰之乱的关系控制、调整与改革。
(1)中央集权的加强、调整和改革,与分裂统一和治乱兴衰密切相关。联系中理解:割据时期多乱世,说明改革或调整不成功;不成功的改革导致了分裂和混乱。统一时期多为盛世,说明改革或调整是成功的;另一方面,成功的改革促进了团结和繁荣的出现。
(2)调整与改革,分裂与统一,治乱的兴衰与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削弱密切相关。
(3)反映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第六,政治思想
1,法家的法治思想
(1)法家思想顺应了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体现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⑵法家提出了具有发展演变因素的历史观,体现了新地主阶级改革旧制度的进取精神。
(3)法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封建制度的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被后人沿袭了两千多年。
(4)法家主张严刑峻法,不利于长治久安。再加上统治者滥用人民权力超出了农民阶级的承受范围,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了秦二世的灭亡。
2.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实践证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是统治阶级实行的宽松政策。
(1)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起到了促进生产恢复和发展的作用,出现了统治世界的现象。秦汉以后,每当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时,统治者往往采取“耕者有其田”的政策——道家的治国方略。如汉唐明。
⑵社会稳定、生产发展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适应政治、经济的发展。比如汉代“以文化景治”时出现的王国问题和匈奴问题,西汉的政治思想从无为到有为,从道家到儒家。
3.儒家的“大一统”思想
孔子的“仁”与德治→孟子的“仁”与“尊民”→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很大。客观上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社会稳定;有利于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此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正统学说。
4.政治(统治)思想的发展趋势。
百家争鸣→一家独大(秦)→独尊儒术
5、统治者的意识形态控制
(1)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八股在明朝走马上任;清朝文字狱。
(2)利用宗教(西汉以后,统治者利用宗教加强意识形态控制)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一,经济发展的原因
1,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政治清明,政治稳定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3、大规模农民战争的推进。
4.中原地区的人口迁移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促进了所到之处的经济发展。
5.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外交流。
6.科学技术的发展。
7.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表现
1,农业
农业发展一般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水利工程、河道整治工程的修建,农作物的引进,开垦土地的亩数(增加),产量(增加),人口(增加)。
2、手工业
手工业发展情况如下:(1)手工业部门数量:纺织、冶铁、制瓷、造纸等。(2)分工扩大,颜色种类增多。(3)产量、技术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书中提到的手工业发展包括:西汉开始用煤冶铁;北宋也用煤,徐州是冶铁中心。在明朝,焦炭被用来炼铁(佛山)。
3.商业
商业发展的表现是:商品种类的增加,商品质量的提高,城市的产生和扩大,对外贸易的发展,货币的变化。
4.重大水利工程
①秦灵渠。(2)梁武帝治河。(3)隋大运河。(4)唐代的河道整治。
⑸五代钱塘江海堤。[6]运河是元代水运所建。
三,中国古代经济发展阶段的特征
1.奴隶社会-骑马驾驭丝绸。
2.封建社会
(1)战国秦汉的阶段特征
(1)商品种类繁多;②中原市场的形成;(3)封建城市的兴起。
⑵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
(1)城市繁荣,中唐以后商业日益发达;
政府对商业市场的时间和地点有严格的限制;
(3)对外贸易发达,政府设立了市场特使。
⑶五代元代的阶段性特征。
(1)两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其特点;
(2)城市经济繁荣,打破了时空限制;
(3)新货币——纸币的出现;
④建立边贸市场——垄断市场;
⑤粮食、农副产品(茶叶等。)和手工业原料(丝绸等。)大量进入市场;
⑥发达的海外贸易。
⑦元大都、水运、海运、海外贸易(泉州港等。).
⑷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1)专业城市。
(2)明初对外贸易发达——郑和下西洋;
3相互市场;
(4)资本主义的萌芽。
⑤白银已经成为一种普遍流通的货币。
四。重要的经济制度和政策
1,重要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
(1)计税基础的变化:
人头税→土地财产税→田本。
(汉)(唐)(清)
说明封建国家逐渐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封建制度逐渐衰落。
⑵征收的变化:实物+劳动力→货币地租。用白银收税,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
⑶税种的变化:税种多→逐渐减少。收税的程序很简单。
(4)农民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才能代表他们服役。以平庸为特点。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2.接触政治
历代的经济政策都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当这种调整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相反,它会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动词 (verb的缩写)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评估:
①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政策对农业、社会经济发展和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
(2)封建社会末期,在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出现以后,坚持重农抑商、反对商业和农业发展的方针,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第六,江南经济发展与中国古代经济中心的南移。
1,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1)大量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以及劳动力),体现了当时劳动力的最高水平。
(2)南迁趋势在民族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期最为突出。
(3)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2.历史的启示
(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2)充分合理地利用外国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3)经济发展必须得到领导的重视。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一,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
1.汉族和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呈现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2.由于各民族经济发展方向和水平不同,农业民族与周边游牧民族之间存在矛盾,有时会发生战争。
二,民族关系的主要类型
1,同一国家内部的民族关系
2.不同国家政权之间的关系。
三,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
1,和平
和谐——作用是削弱民族偏见,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政府控制的民族之间的相互市场经济和贸易交流。互市地点一般在边境地区。
联盟-两个国家政权通过缔结“和平条约”或“和平谈判”来约束他们的行动。
2.民族关系的主流和总趋势是友好交往、和平共处。是各族人民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共同发展了祖国。各族人民在互相斗争中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合作,互相融合,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第四,民族融合的概况
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民族融合的初步发展时期。兼并战争加强了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2.秦汉时期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时期。在统一的国家范围内,各民族更加充分地交流,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汉民族。北秦与匈奴、南秦与越国、西秦与西域民族的关系以及西南地区的开发,加强了中原与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联系。
3.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
特点:
①封建经济发展时期,民族融合的过程主要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2)五族内迁,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
少数民族缺乏长期稳定的政权,说明此时的少数民族发展相对落后;
(4)孝文帝的改革缩小了南北差距,呈现出统一的趋势。
4.隋唐时期的民族融合(大一统时期的民族融合)
特点:
(1)各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关系密切友好,战争很少。
(2)唐朝中央政府通过设立都护府、都督府直接统治少数民族地区的边疆,加强了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联系。
5.五代辽宋夏金元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第二个高潮期。
特点:①多个民族政权并存;
(2)封建生产方式延伸到边疆地区,如设置国子监、造字、仿汉制、建立官制和兵制;
(3)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元朝统一后,北方的“汉人”包括契丹、女真等民族。
(4)出现了一个新的族群——回族。
这个应该可以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