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试几年举行一次
殿试是每三年举行一次。
这项制度起源于隋朝,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数以万计的才子们通过科举考试踏上了仕途,成为了社会精英。殿试制度始于唐代武周时期,清因循前代成例。殿试地点原在天安门外,后在太和殿,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定于保和殿。考试时间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始定于每年四月二十一日,后成定制。殿试每三年举行一次,由皇帝亲自主考。从早上考到晚上,整整一天。阅卷工作全部结束,皇帝要在太和殿进行一个隆重的发榜仪式,称之为“金殿传胪”。所有参加殿试的贡生们都云集在太和广场,皇帝亲自在大殿上宣读前三名的名字。考中第一名的称为状元,第二,第三名称为榜眼和探花,其被录取者称“进士”。前三名可以从午门正中的御道走出紫禁城,表示皇帝恩宠。明清两代,累计文状元不过208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