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徒天子光绪皇帝

在中国历史上,崇祯皇帝可以算得上最悲情的皇帝。明朝虽然是在崇祯在位时灭亡的,但这哥们儿却少有亡国之君的做派,更少有亡国之君的骂名。且看历史上那些个亡国之君的做派,汉末的汉献帝,软弱无能。陈后主陈叔宝,是个荒淫无耻有了名的皇帝。隋炀帝杨广,不说了,暴君的名气可与秦始皇并列。南唐后主李煜,长于妇人之手,几曾识过干戈?虽有一手的好词,却是以三千里江山为代价,最后做了违命候,连个自己的皇后都保不住。北宋二帝,徽宗与李煜差不离。这些人在历史上,是骂名多于同情。南唐后主李煜也仅仅因为文学上的成就掩盖了那么一点亡国之恨。

崇祯以一个十七岁少年之躯当上了大明帝国的皇帝,并以非比寻常的勇气和手段一举铲除了危害多年的阉党魏忠贤集团,大量启用了民主党派东林党人士上台执政。踌躇满志的崇祯皇帝后来才发现,原来这所谓的东林党人士也不过是书生意气,拆台、骂战、整材料告黒状、空谈阔论使他们的一贯作风,个个是行家里手。干正经事儿的没几个,要论外出打仗,这个说他年迈老朽、那个说他二姨生孩子,总之是能躲则躲,要是在躲不过那也就只能硬上,结果只能是壮烈殉国,还多半是自杀。崇祯生性多疑、脾气暴躁,看到这帮大臣这么不争气,他就像现在看到孩子不争气的家长一样,捞起棍子开打,希望能打出个大明盛世来。结果是越大越不成器,于是崇祯捞起刀子开杀。在明朝末年的崇祯朝当官是一件高危险职业,很多官员早上出门上班都要跟家人留下遗书,等官员走了之后,家人赶紧准备后事,香烛、纸钱、棺材都得提前预备着,没准下午下班就用得着了。据史书记载,崇祯在位17年,所戮大臣不计其数,其中仅总督就有7人,巡抚有11人。内阁重臣更频繁替换走马灯,先后用了近五十人。崇祯以唯才是用为标准,有讽刺意味的是,居然满朝无可撑局面之人。难怪崇祯皇帝在临终遗言中叹道:诸臣误我!

崇祯在位十七年,不逊声色、忧劝惕励、殚心竭虑,没有过一天安生日子。史书上说:“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不可救”。形势可谓烂到极致,外有强敌犯境,内有流民四起。很多人因兵荒马乱放弃土地跑了,剩下的人就得承担跑掉的赋税,十室九空就这样被造出来。“贼”越剿越多,早上派出去镇压农民军的部队到了晚上就可能很农民军成了战友,与民军一起抢劫官府。碰到这种状况,恐怕秦始皇、汉武帝、李世民、赵匡胤这些牛人全部上阵,估计也没辙。但崇祯选择了坚持,他独自一人支撑着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但似乎上天也不愿意眷顾这个独自战斗的皇帝。崇祯上台前后,全球气候异常,干旱、洪水、地震、沙尘暴、甚至海啸接二连三发生(史书记载,崇祯元年,浙江发生海缢,死两万多人),什么惨来什么,要给一般人估计早就花天酒地去了,但崇祯还是比较较真的,他向全国人民检讨(下罪己诏),希望上天能够看在黎明百姓的份上,让大明朝逃过这一劫。

但崇祯的悲剧命运似乎是注定,上天没给他机会,也没给朱元璋面子,同样是农民起义领袖的李自成带领的队伍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崇祯选择了上吊自杀,十七年的苦撑和煎熬已使他心力憔悴,或许已经承受不住宝剑割喉的剧痛。又一个命运错位的皇帝,又一声生不逢时的哀叹。历史有时很精彩,有时也很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