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在彭城被打得丢盔弃甲,连儿女都要放弃的时候,战神韩信在干什么呢?

《史记》里韩信向刘邦提出了暗度陈仓还定三秦的策略后,直到刘邦兵败彭城回到荥阳前,都是一个‘失踪’人口。因此史料中没有明确记录韩信在刘邦兵败彭城时在干嘛,但是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还是为我们留下了韩信当时在做什么的蛛丝马迹。这些痕迹十分隐晦不易察觉,不过也正是由于隐晦,《史记》才没被汉朝官方毁禁。

《史记》有关楚汉战争的部分,司马迁应该都是规规矩矩照抄的官档,但是他在书中也留下了一些隐晦的文字,暗示了我们一些事实真相。细读《淮阴侯列传》就会发现,关于韩信的记载有几处非常可疑的地方。其中之一就是韩信在公元前205年被刘邦委任为京索之战的主将,没有任何作战经验的韩信突然就被刘邦委以重任,这非常突兀,不符合刘邦的用人特点。

刘邦这个皇帝基本没有享受过,因为他不是在征战就是在征战的路上。刘邦这么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他一直牢牢地握着军权不愿意放手给别人,因此只要发生了叛乱,他必定亲自率军去征讨。而且刘邦领军的水平也是非常高的,在汉初鲜有敌人。对此,汉初三名将之一的英布在谋反时认证过,他表示其他汉将他不放在眼里,只怕刘邦亲至。

交出兵权在刘邦生平中只有三次,除了京索之战就是垓下之战和讨伐韩王信。

垓下之战前各路大军汇聚时,韩信灭魏、破赵、降燕、克代、下齐、斩龙且,已经是天下公认第一将,而刘邦则才在固陵被项羽击败,当然不好意思要求统领全军了。

而讨伐韩王信时,刘邦因为轻敌冒进被围在了平城七天七夜,割地赔款才得以脱身。由于不能久离长安,刘邦因此把兵权交给樊哙,让樊哙待匈奴主力回草原后继续进剿韩王信。

所以只有在非常情况下,刘邦才会把兵权交给指挥水平至少是他信得过的人。而京索之战前,韩信在毫无领军作战表现的情况下,刘邦就授予他兵权显得很无厘头,根本不符合刘邦的人设。所以京索之战前刘邦授予韩信兵权只有一种可能性,韩信之前在战场上表现出了卓越的指挥才能。

可是在京索之战前,没有任何史料记载韩信有统军作战的经历啊?

有!

司马迁在记录刘邦败逃回荥阳,韩信去荥阳与刘邦会合时,故意多写了两个字,向我们暗示了韩信在刘邦兵败彭城时到底在做什么。

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史记·淮阴侯列传》)

这句《淮阴侯列传》中关于韩信指挥京索之战的记录,司马迁连用了两个字。这两个复字透露出两个韩信未被记载于史册的信息,第一个复说明韩信在收拢从彭城溃逃回来的汉军败兵前,已经收拢过一次败军了。而且只有在荥阳的东面韩信才可能遇到彭城来的溃兵,这说明韩信参与了刘邦公元前205年东征西楚;而另一个复则说明韩信在京索之战前已经领军击败过楚军。

将两个包含的含义结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刘邦大军直趋彭城后,有西楚将领领军向刘邦的后方发起进攻试图牵制汉军。留守后方的汉军被楚军打得大败,幸亏留守的韩信挺身而出及时收拢败军(多半是在荥阳附近)稳住了局面,其后韩信指挥汉军反击大破楚军。当韩信乘胜一路向东在西楚腹地攻城略地时,道遇了从彭城败逃回来的汉军,得知彭城败讯的韩信收拢败军赶回荥阳与刘邦会合。

韩信的这第一次统兵作战肯定十分地精彩,以至于刘邦其后在京索之战中将汉军交给韩信统一指挥。

至于为何汉朝官档要刻意抹消韩信的第一次领军作战的记录,我想应该是为了突出刘邦对韩信的知遇之恩。京索之战的胜利使得楚军的攻势被遏制,汉朝躲过了一劫,无疑韩信是汉朝的大救星。然而汉朝官方给出的杀韩信的理由是谋反,由于汉廷对韩信的指控漏洞百出,这难免让大家起疑。如果让世人知道韩信是凭借自己出色的表现成为京索之战的统帅,那么大家肯定会指责刘邦卸磨杀驴。

刘邦的后世子孙们为了给刘邦遮掩臭气,于是便将韩信第一领军作战的记录给抹消了。这样不但能营造刘邦慧眼识英雄,在京索之战前断然启用韩信的睿智形象;也不露痕迹的强调了韩信的一切都是刘邦给的,因此刘邦收回去也是理所应当的。

虽然这显得刘邦很蛮横,但是总比让人揪住忘恩负义的小辫子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