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提出山水画三远的论著是

首次提出山水画三远论著的是北宋画家郭熙的山水画论著《林泉高致》。

在《林泉高致》中,郭熙提出了山水画创作的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和平远。高远是自山下而仰山巅,类似于仰视;深远是自山前而窥山后,类似于俯视;平远是自近山而望远山,类似于平视。三远法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独特的观察和表现方式,对后世的山水画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林泉高致》是中国山水画理论的重要著作之一,它对山水画的创作方法、构图、笔墨技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推动了山水画的理论研究。《林泉高致》对后世的山水画创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画家在创作中都受到了它的启发和影响,如元代的黄公望、明代的董其昌等。

《林泉高致》的“三远法”

1、高远:自山下而仰山巅,突出“仰”这个字,仰观而之高远。抬头仰视高山看的是山顶而不是山的半山腰,整个山势呈现的是比较雄伟高耸。如为了夸大山之高峻就可以把人物、房屋、树木画的很小。

2、深远:自山前而窥山后,反映的是一种具有深远空间感的面貌,目之所及万物深厚飘渺。理解的关键词就是“鸟瞰”,想象我们是一只鸟,用俯视的视野在天空中翱翔。

3、平远:自近山而望远山,突出“望”这个字。平远就是要画出前后左右辽阔的空间,平远之境使人和景和谐交融,在此中人的心灵也得到了满足。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三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