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场》是著名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小说,这部小说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生死场》的创作背景:《生死场》以哈尔滨郊区的一个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九一八”事变前后,当地村民和他们视为珍宝的土地和牲畜的故事。写《生死场》的时候,23岁的萧红被父亲软禁在阿城县,惩罚她逃避包办婚姻和和男友私奔。《生死场》的创作始于哈尔滨,在青岛写完的。

萧红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她的出生并没有给男尊女卑的封建家庭,带来多少幸福,封建意识和封建文化,萧红要么顺从地接受它,要么冷漠地反抗它,在她的记忆中,她的父亲经常因为贪婪而失去人性,作者的父亲对待他的仆人、女儿和祖父吝啬且疏远,9岁那年,她母亲去世了,他父亲变了,如果不小心打破一个杯子,她的父亲会责骂到让人发抖的地步。

后来,连父亲的眼神都变了。每次她经过爸爸身边,都觉得身上扎了一根针。父亲眯起眼睛看萧红,是一种傲慢的眼神,他的奶奶对她很冷漠,甚至用针扎了她的手,而她的母亲对她同样很疏远。她在一个极度缺乏爱和朋友的环境中长大,只有爷爷笑眯眯的眼睛和慈祥的目光,是萧红对童年的唯一美好回忆,所以,当她的爷爷去世时,就好像带走了世界上所有的爱和温暖。

接受新思想的萧红,开始抵制封建包办婚姻,离家出走了。但当时整个社会笼罩在封建习俗的浓雾之中,历史积淀的负担,使女性在社会中没有独立的生存空间,温饱成为首要问题。在这种状态下,萧红选择了放弃自由,回到了封建专制的家庭。然而,她的离开惹怒了她父亲,所以,她一回家就被软禁起来。在十个月的软禁生活中,萧红被视为家庭的耻辱、道德准则的破坏者、被周围人排斥的异类。

正是在这个时期,萧红不仅自己的精神抑郁了,也看到了农民的悲惨生活,看到了坚守家乡的劳动者的悲惨处境,看到了旧社会封建风气给他们带来的双重枷锁,让她开始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使萧红重新定位了自己的人生的价值,认为精神上的个体自由是价值的最高体现。这为她以后描写乡村生活和反抗斗争积累了丰富的素材。《生与死》中的人物和地点都可以在她的生活里找到。当萧红再次离家出走时,她已经有了自由个体生命意识的第一次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