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中,欲望正在消亡——读《欲望之死》

里面提到了《爱情之死》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德国新生代思想家韩秉哲。主要研究伦理学、社会哲学、美学、宗教学、媒介理论等。在18-20世纪。他擅长以清新的文笔、清晰的思路、犀利的表达对数字信息时代人类的精神状态进行分析和批判,被誉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

他的书聚焦于当代社会的爱情欲望问题,指出爱情意味着融化自己,承认对方,意味着一定程度的否定,但这些都与现代社会对自我的强调、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相违背,所以纯粹的爱情越来越难以发生,社会越来越像一个同质的地狱。

这种观点乍一看相当震撼,甚至让人有点悲观。先和大家聊聊这本书的精髓,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爱情消失的原因,爱情消失的影响,爱情的再创造。

爱情的消失主要有三个原因。

1.过度自恋

什么是“自恋”?自恋不同于自爱。

自爱简单来说就是接纳自己,同时承认和包容他人的存在;但自恋就是过分关注自我,无限膨胀自我,把自己的价值观、偏见、情绪投射到整个世界,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也会引发一些疾病,抑郁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如果一个人太自恋,爱情很难发生。因为情欲意味着无私和自我牺牲。对于进入爱情,英文表达是“坠入爱河”,即“坠入爱河”——不是站在上面,不是走进去,而是“坠入”。这是一个非常贴切的表达,从字面上看,你可以明显感受到自己在爱情面前的某种软弱感,它愿意融化自己,与对方融为一体。

反过来,对待自恋和抑郁,情欲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可以把我们从“同质的地狱”带到“他者的乌托邦”。

2.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传统的纪律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控制词是“应该”:人们出于对道德和社会要求的服从而做某事,不管他们喜欢与否。

在这个现代高效的社会,控制词变成了“能”:做一件事不再是出于要求,而是因为自己的能力和意志。

表面上看,后者能让人更自主?

不是,作者说“你可以”其实比“你应该”更有强迫性。因为用了“应该”这个词,就说明这是外界施加给个人的力量。如果失败,责任不完全在个人;但用“能”的时候,是指行动的意志来源从外部转移到个体。如果你不能实现你的业绩,你将不得不承担全部责任。毕竟你不能违背自己的意愿。这种对个人主动性的过度刺激,也会让人更加有压力,更加自我剥削。

企业家就是一个例子。他们看似自由,不必屈从于另一个约束自己的人,但实际上他们也是被剥削的,但这种剥削的源头是他们自己!为了谋生,他们“把自己分解成无数个自由的部分,然后向内剥削”。所以,在一个有效率的社会里,“剥削者也是被剥削者,就像犯罪者也是受害者一样”。

甚至爱情和性都被业绩原则所取代,人们会看重是否能在其中获得“收支平衡”。书中引用了畅销小说《五十度灰》作为例子:

所以爱和性也成为了一种消费模式,在这种消费模式中,不允许有任何负面性。

然而,爱情诞生的条件与高效社会的竞争力和效用恰恰相反。对应的是“力不从心”,放弃自我,入不敷出。它追求的是自我超越,而不是沉溺于消费主义倡导的自我享受。

爱情不能是算计。否则最多只是以爱的名义进行的市场交易。真爱被扼杀在其中。

3.缺乏想象力

信息时代,只要动动手指,我们就可以随时了解我们想要的一切,轻松与任何人零距离交流。

这不仅方便了生活,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想象力正在慢慢消失。因为信息量和想象力成反比。

距离和信息的缺乏可以很好的调动人的想象力,使人对事物理想化。比如,遥远的星空能激发人们无尽的遐想,从而衍生出无数的诗歌、绘画和艺术;福楼拜的著名小说《包法利夫人》通过回避视觉,唤起人们的情色想象。

所以,当信息过于密集,想象力被压抑的时候,产生恋爱欲望就越来越难。

爱情的消失对很多方面都有影响。更明显的是性,更深刻的是对理智和灵魂也有影响。

1.性堕落成色情

这里看到的触目惊心的是:性!

性是至关重要的,达到了内在的深度,而色情只是赤裸裸的性行为,是原始的动物表现。

现代社会,人们对性的态度开始变得宽容开放,性也不像以前那么忌讳了。所以,在爱情逐渐消亡的当下,对性的主要威胁不是传统的道德观念,而更可能是被色情摧毁——被剥夺了生命力和深度体验,被去除了神秘感,变成了单纯的“运动”,成为了展示工具。比如“ghs”已经成为全民娱乐,公众人物也承担了被消费的功能。

性是“二重奏”,彼此触碰、满足、融合;色情只是独舞。面对色情,人们单纯追求自我满足,不会与对象有任何互动,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自恋倾向。

这个时候,再多的性生活有什么意义?

2.让激情和理智退化

柏拉图的爱欲理论认为,爱欲是万物之源,它指导着灵魂的各个部分:欲望、激情、理性。

但现在,欲望占了灵魂体验的很大一部分,激情和理性在逐渐退却。灵魂的体验变得单一。

现代人所谓的“激情”,充其量只是不快乐引起的一时的愤怒,而不是古希腊人拼命破旧立新的愤怒。

理性已经退化了。“退化为基于数据的操作,那些未经计算的异常事件不在他们的操作范围内。”

理性和情欲表面上看起来是理性的一个,感性的一个,互不相干,但实际上是密切相关的。爱可以让理智充满力量,它刺激思考,让思考因为焦虑而充满能量。

这让我想起了《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中提到的一个问题:现代科技与人文价值观的冲突。

这种冲突有时会让人觉得技术很冷,甚至引起焦虑。解决这个问题,不是逃避科技,而是打破传统的二分法——将科技与人文、理性、艺术重新融合,用爱投入科技创作,主客体融合。正如乔布斯所说:“苹果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是因为我们的创新中隐藏着一种人文精神。”

与人文的融合可以让理性和技术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这必然是由爱驱动的。

只有爱才能真正拯救精神和灵魂,拯救性,拯救理性,让生活更有激情。

《与神对话》里说,爱其实是无限的、永恒的、自由的,它们都是一回事。爱带领人们通过各种表象,到达灵魂深处,获得真正的深层愉悦、激情与平静。

要想感受到纯粹的爱,就要有勇气去融化自己的界限,去感受对方的存在,去与对方融为一体。

具体来说,就是超越自己头脑中复杂的思想,把感官从自己扩展到他人;

就是从为自己,到做人,时刻想着自己能为别人创造什么价值;

就是敞开心扉,忘记功利和算计;

这是感恩和祝福的时刻;

就是意识到“我们都是一体的”

最后,愿爱再次填满我们的内心,注入新鲜的能量,让生活真正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