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各章节的主要内容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部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小说。发表于1918年5月的《新青年》,作者首次采用鲁迅笔名。这篇文章塑造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疯子”的形象。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示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就是吃人。同时,作者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号召,号召人民觉醒起来,推翻封建制度。这篇文章在思想文化界引起了很大反响。这篇文章的艺术特色在新文化运动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作者对狂人的偏执、敏感、妄想的现实描写,符合迫害者的病理特征。而且用象征手法写出《狂人》意义上的双关表达,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其次是语言个性。《疯狂追随者的日记》使用了现代文学语言。作者精心构思了一个“语无伦次”的疯子。语言看似凌乱却犀利,既符合精神病人的特点,又表达了被压迫者的心声。
《明天》是鲁迅着力反映女性悲剧命运的小说之一。作品通过对寡妇单四嫂失去独子的描写,展现了一幅中国女性孤立无援的画面,同时批判了黑暗社会中的吃人现象和没落社会中人的无情和冷漠。作者冷酷的写作风格表明了他对黑暗社会的怨恨。
一件小事短小精悍,内容深刻。全文只有1000字左右,作品描述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在歌颂下层劳动人民高尚品质的同时,也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自我反思,展现了一种真诚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新思路。在五四时期有这样的认识是不寻常的,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本文的写作特点是:首先,运用对比法比较了马车夫和“我”对同一件事的不同态度,揭示了“我”的自私,体现了马车夫光明磊落、敢做敢为、关心他人的高大形象。这种反差之美,就在于用间接含蓄的笔墨突出了劳动者的朴实无私。
孔乙己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没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穷困潦倒、迂腐麻木的孔乙己,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和摧残下,终于被封建社会所吞噬。作者抨击了民族精神的麻木和社会对苦难人民的冷漠,同时尖锐地谴责了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这篇文章的艺术特色在于结构严谨。首先,它解释了环境和氛围。其次,发展和引进人物;然后就是高潮,也就是小说的中心——暗示社会的无情。小说管理文章,作品别出心裁。第二个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塑造人物。作品用第一人称“我”——酒店服务员的所见所闻来写孔乙己。他的人物描写、对话、经历都是通过对“我”的概括描写来表现的,这样塑造的人物真实可信,从而生动地刻画了人物。
《药》以1907民主革命英雄秋瑾起义为背景,经过艺术加工和典型塑造而成。小说描写了一场旧民主主义革命,革命者流血牺牲不被理解,自己的血被做成人血馒头治疗消费的悲剧,对这场革命不成功的历史原因作了发人深省的分析。本文采用双线结构。一条线索写华老栓对待儿子;花老栓买人血馒头,花小栓吃人血馒头,花大妈上坟;于霞革命活动和牺牲的线索。其实整篇文章只是写了一个革命者牺牲的反面,通过一群不自觉的人的印象和反思,来反映革命者的悲壮。于霞的谋杀没有明确写出来,而是从围观者的动作描述中暗示出来的;他被杀的地方也被明确指出是顾璇的亭子,这是秋瑾被杀的绍兴顾璇亭子提供的暗示;囚犯和听众的愚蠢反应反映了他的死亡精神;他墓上的花圈暗示他们的同志还在战斗。小说结尾把坟墓比作富人过生日的馒头,寓意更加深刻,令人警醒。整部小说都笼罩在一种厚重冰冷的氛围中,这也是作者成功营造出来的突出人物和主题的氛围,所以吃人血的故事更有震撼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