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拍的电影属于上乘吗?
2001年,冯拍摄了《大腕》,在这部电影里畅快地讽刺如今商业社会中无孔不入的各类植入广告;然而从2003年的《手机》开始,他就变身理想的叛徒,成为他当初所讽刺的对象,在随后数年他拍摄的商业电影里,各种植入广告之多、之繁,在过去十年看似火热的肥皂戏商业电影可谓数一数二,以至于当《非诚勿扰2》因为植入广告太多而影响了电影本身的剧情(或者从反向角度来说,这个电影就是先搞定广告客户,为了串期各类产品的特写镜头,再攒出剧本)。到了2013年的《私人订制》,简直就是一个炒冷饭都给弄糊了的反面典型。而且这人脾气特别恶心,按北京话说就是“狗怂”。2013年,已经是微博崛起的网络社交自媒体时代,冯拍了这么一部烂片,面对微博上各种口诛笔伐,他还一根筋死不承认,一副先是老子吃的盐比你吃得饭还多,你有啥资格评论我的嘴脸;再是死猪不怕开水烫,随便你们怎么说,反正票房破7亿的烂德性。
简而言之,俺总结俺看不起这个人的两个要点:1、如果说,《非》、《私》等属于纯粹的商业娱乐片,插入过多过量的植入广告,就算影响了全篇剧情,外界评论者也犯不上摆到艺术道德的高地上对冯开炮;那么2010年的《唐山大地震》本应该是严肃的社会题材,人物史实电影,但是冯依然在出品方也是老东家华谊兄弟的要求下,在电影中加入大量植入广告,反而没有认真刻画好原作中的人物,整个电影没有啥出彩的地方。这种行为,从我个人看来,就是失德和对社会的不负责任。2、在外界询问冯,为何在多部电影中加入如此频繁的植入广告,且数量之大、出现之频,已经影响到剧情的发展和观众的观影感受(观众是花钱买票来看电影的,不是花钱来看一大堆广告的),问冯为何会这么做?冯的回答很可笑,他第一次(针对非)是说要照顾华谊兄弟广告部门的相关负责人,说自己也“气的把杯子都摔了”,但是为了帮助广告部门员工完成业绩,还是选择妥协;
第二次(针对私),是说因为《1942》票房惨败,投资人赔了钱,所以要拍这么一部低成本的烂片“给华谊赚点钱回来”。你为了赚钱你就向广告商妥协,没这条植入广告就一定赔钱吗?你为了给赚钱,拿一个剧本超级烂的冷饭片糊弄观众,这明显是在贩卖假冒伪劣;而且面对社交媒体上的一片指责,还摆出一副直接躺地上撒泼的嘴脸。所以我说,这人作为导演,没有清晰的创作原则,是个经受不住利益方的劝阻,很容易妥协的人。这个人,和三十年前拿个邋遢的“冯裤子”没啥区别,不过是个老冯裤子罢了。他也没有真正北京爷们的豪爽和自信,而依然是自卑和穷门乍富之后的自大,所谓“狗怂”,不过就是惯于对投资人摇尾巴的一条北京哈巴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