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寿险会赔偿吗?

请看下面的例子:

也看到年轻的精英死于过度劳累。3月24日,36岁的深圳文泰通信公司员工张斌被发现死在该公司租用的酒店厕所上。他还在当天上午1发出了最后一封工作邮件。张斌生前是清华的计算机硕士,负责一个项目的软件开发。据其妻子闫女士介绍,张斌经常加班到凌晨,有时甚至加班到凌晨五六点,第二天早上再照常上班。闫女士认为,张斌的猝死与长时间加班有关。事实上,她被工作搞得筋疲力尽。

近年来,类似的案例越来越多:某网络作家在出租屋内猝死,安庆23岁小伙在高温下加班12小时后死亡,奥美中国24岁员工在办公室猝死。公众在感叹年轻人生活的同时,自然关注经济补偿。据媒体报道,张斌的家人正在准备申报社保赔偿的资料。就在去年5438年6月+10月,张斌刚把年过七旬的父母接到深圳生活,希望能给他们一个幸福的晚年。当时他女儿刚出生,一个家庭的经济支柱已经崩塌。显然,依靠微薄的社会保障救济无济于事。这个时候,保险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猝死只能靠寿险赔偿

人寿保险是一种与生存和死亡风险相关的政策。被保险人在身故的情况下,无论是正常死亡还是意外死亡,都可以从保单合同中获得赔偿。目前常见的定期寿险、终身寿险、养老保障都可以保障猝死风险,其中自然包括过劳死。

另外,有些重疾险也有猝死的风险,但要看重疾险的责任范围。一般来说,如果产品本身只赔偿疾病导致的医疗费用,那么被保险人的猝死是不会得到赔偿的;如果产品含有死亡责任,则有望获得保险公司的死亡赔偿金。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寿险产品的保费普遍较贵。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寿险没有豁免范围。在一般免责条款中,寿险常见的免责事由包括自杀、主动注射或吸毒、醉酒驾驶、无证驾驶机动车、故意犯罪或保单生效或复效后两年内被逮捕,这些情况下的猝死也会被拒赔。

意外险基本不赔。

在意外险的产品类别中,“猝死”是一种会引起争议的死亡原因。按照保险行业的一般惯例,如果有“猝死”的法医证明,意外伤害保险一般不会赔偿。因为意外伤害主要是指外来伤害,比如飞机、公交车、火车等交通事故,比如被打死,司机酒后驾驶导致其他乘客意外受伤,都可以向保险公司索赔意外伤害保险。

在医学领域,猝死一般被归结为疾病。猝死的原因被认为是最重要器官的严重疾病。这种疾病是慢性和潜伏性的,它的发生没有任何征兆。所以一般购买的意外险是不会赔付的。而且,在意外险的合同条款中,除了上述一般的人身保险免责条款外,还会增加一些具体的或笼统模糊的免责条款,如猝死、妊娠(包括宫外孕)造成的伤害、医疗事故、药物过敏或精神行为障碍造成的伤害(按ICD-10确定)、高风险运动(如攀岩、潜水、蹦极)

但在一些具体的案例中,一直存在争议。比如,本报曾做过一个典型案例,被保险人突然倒地摔伤头部失血过多而死。最终,被保险人和保险公司对死亡是由心脏、神经系统疾病等基础疾病造成的,还是由心脏病等意外事故造成的外伤造成的,有不同的理解,会引发很多争议。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是通过法律途径,由法院决定最终是否赔偿。

猝死险不值得买。

“猝死的主要人群多为中青年,尤其是IT等高工作强度行业。”上述寿险人士表示。既然社会上猝死的案例越来越多,有没有专门研发的保险产品?目前真的出现了。羊城晚报记者了解到一款通过淘宝销售的猝死保险产品。虽然产品宣传页面上的目标受众是针对媒体人、IT工程师、网店店主、人民警察、运动员等十大“压力大”的行业人群,但无论是投保条件还是理赔条件都非常苛刻。

数据显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自由购买这种产品。首先,在购买年龄上,分为20 -30岁和365,438+0 -40岁两种情况,对应的保费从65,438+06元-85元不等,最高保障猝死50万元。保障时间也短,可以选择30天,90天,180天,一年四个保障期。

在理赔方面,条件更加苛刻。比如被保险人突发急性病,在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免责条款还表示,驾驶摩托车、突发慢性病、合同生效前已存在的任何疾病或症状、化学污染、精神疾病、任何获取移植器官或捐献器官的行为、羁押期间因意外伤害或疾病导致的死亡或猝死不在保险责任范围内。也就是说,只有完全健康的被保险人突然死亡,才有资格获得赔偿。总之,这款产品只是在极小概率的猝死情况下锁定保障范围,保障范围极其单一。中奖概率几乎是小概率事件,几乎没必要买。

提醒

别忘了工伤保险。

值得一提的是,普通猝死可能获得商业意外险理赔的可能性不大,但猝死中的过劳死现在可以申请工伤赔偿。虽然过劳死目前仍是一种流行说法,但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法律鉴定。但根据我国《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上,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四十八小时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可以认定为工伤。所以,如果他们符合这个条件,就会得到工伤保险的赔偿;2012 1生效的《广东省工伤管理条例》也有详细规定:“职工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视为工伤。”

延伸阅读:如何买保险,哪个好,教你如何避开保险的这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