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乐雄教授是否抄袭了作家赵钦轩20部作品中的5000字?
世界通史当代世界部分编写应遵循的原则刍议
[日期:2004年2月5日]来源:学术交流网作者:黄安年[字体:大中小]
世界通史当代世界部分编写应遵循的原则刍议
黄安年出版:学术交流网/世界史研究/2004年2月5日推出。
《世界通史》的当代世界部分由总论、经济卷、政治卷、社会思想文化卷三卷组成。在编纂过程中,根据主编们对整个通史编纂的指导思想,结合当代世界的实际,提出了以下原则:
1.它体现了加速全球化和加强多样化发展相统一的特点。
2.反映广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终检验标准。
3.体现社会实践是检验当代历史发展客观性和科学性唯一标准。
4.反映当代世界和当代历史的整体综合发展趋势。
突出跨世纪时代的主潮流,从世界范围来看,我们高度参与经济技术发展、政治变革和国家兴亡、各种社会制度变迁、社会群体和生活、各种思潮和宗教流派、多元文化艺术,包括中国。
5.体现宏观综合研究和微观深入调查的统一;学术性和大众性的统一;综合论述与历史发展的统一
6.体现与《大世界通史》整体思想、构思、风格的协调和当代部分特色的统一。
7.反映国内最新水平,反映国外研究成果,总结创造链接。
1995 165438+10月20日
2004年2月4日:65,438+000名专家学者参与了20卷本《世界通史》的集体编纂。刘宗旭、徐天心、玉佩三位教授担任主编,我被聘为《当代世界》三卷的主编。作者制定的上述编写原则得到了参编人员的同意和主编们的认可。三卷的编纂工作已经在1998年完成。据了解,20卷本的《世界通史》于2000年送至广东人民出版社,通史尚未出版。作者在多篇文章中进一步阐述了上述编写当代世界史的原则。黄安妮)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世界历史研究/2004年2月5日推出)
军事科学院无耻的“文学文案”赵钦轩用110000字抄袭倪乐雄教授在1999提交的关于一战历史的《世界大历史》手稿,并在2001发表抄袭小册子《梦的长河——马恩河之战》。
赵之前抄袭忘了,居然咬倪教授抄袭他,脑子被驴踢了。
抄袭剽窃证明:
1,赵秦轩梦碎长河——马恩河战役;
德国总参谋部早就制定了对抗法国和俄罗斯的作战计划。在1871到1879期间,德国的军事力量统治着欧洲。德国第一任总参谋长毛奇元帅(现为毛奇的叔叔,又名老毛奇)认为德国将“在两条战线上发动战争”,这场战争将是艰难而持久的。后来由于铁路运输的发展,可以迅速调动内线大部分兵力,先对付“准备进攻之敌”,再对付“迟迟不动之敌”。要做到这一点,“只看下定决心是否及时。”
倪乐雄的《从“施里芬计划”到马恩河战役》:
普法战争后不久,德国总参谋部就在考虑未来的欧战。老毛奇预见到将来德国可能要在两条战线上作战。他认为由于铁路的发展,德国可以一方面对付进攻的敌人,另一方面对付动员缓慢的敌人。“能否调动大部分兵力先对付一个敌人,再对付另一个敌人,只看是否及时下定决心”。
2.赵秦轩的梦碎长河——马恩河战役;
1891上任的第三任参谋长施里文将军根据形势的发展创立了新的理论。他在1905《对法作战备忘录》中指出,要避免同时与俄国和法国作战,因为两个敌人的力量加起来超过德国,应该一个一个地打败他们。“德国必须全力扑向最强大、最有力、最危险的敌人,而这个敌人只能是法国。”首先要在俄罗斯还在动员的时候迅速解决法国,然后把我们所有的兵力调到东线去碾压俄罗斯。
倪乐雄的《从“施里芬计划”到马恩河战役》:
1891年,施里芬接任德军总参谋长后,提出了第一份备忘录。随着法国迅速恢复元气,他开始怀疑德军能否在未来的战争中迅速突破法德边境法军的设防区域。所以提出了绕过比利时,绕过法德边境的想法。随着法国再次强大,施里芬在战争初期判断法军会迅速进攻德国,而俄罗斯的动员速度较慢,因此德国必须在与俄罗斯交战前迅速击败法国。
3.赵秦轩的梦碎长河——马恩河战役;
斯利芬提出了对法俄战争的大纲:以西线为重点,部署78个师进攻法国。在西线,按照左轻右重的原则,在左边部署了八个师。首先发动攻击,牵制法军主力。右翼是重点,地形有利于进攻。集中70个师通过卢森堡、比利时等中立领土进攻法国,在巴黎西南周围实施大规模围剿,迫使法军东进,然后东西两线德军合围,消灭法军。西线的整个战争预定在六至八周内结束。东线只部署了9个师牵制俄军,因为俄军力量薄弱,德军可以得到奥匈军的配合,足以坚持拿下西线,包围俄军。这就是战争史上著名的施瑞文计划。施瑞文无视克劳塞维茨的理论,说《战争论》是教授的书。他对古迦太基统帅汉尼拔有深入的研究,汉尼拔在罗马以4万人打败了8万军队。他的计划实现了宽正面包抄、迂回包围圈和闪电战的构想。史蒂文的宝藏全在右翼,甚至说为了保持右翼强大,他可以牺牲东普鲁士的一个省。他的遗言只有一句:“大战在即,务必保持右翼强大。”
倪乐雄的《从“施里芬计划”到马恩河战役》:
在西线集结大部分军队进攻法国。西线所用兵力全部分为左右两翼,分配比例为1: 7。西线所有部队的72个师中,53个师分布在旋转右翼,10个师布置在面向凡尔登的中段作为旋转支点,只有9个师部署在240公里长的法德边境,形成德军左翼。显然,施里芬想把左翼削弱到最小,以使右翼达到最大的攻击强度。即使法军攻入洛林,将德军左翼压迫至莱茵河,也无法阻碍德军右翼迂回进攻比利时全境。
4.赵秦轩的梦碎长河——马恩河战役;
斯利芬计划正确选择主攻方向,在主攻方向集中优势兵力,充分利用战略上的主动性和突然性,力求行动积极坚决,速战速决。但是,这个计划是建立在可以避免两条战线作战的错误判断上的。它高估了德国人的实力,低估了对手的实力,风险很大。
倪乐雄的《从“施里芬计划”到马恩河战役》:
施里芬预计整个西线战争将在6 ~ 8小时内结束,这也是他为俄军动员所估计的时间。虽然施里芬计划是军事计划的杰作,但它充满了冒险。
5.赵秦轩的梦碎长河——马恩河战役;
继席芬之后担任总参谋长的毛奇是德国第一位战功卓著的总参谋长毛奇的侄子,也被称为小莫志。1914年他66岁。他是威廉二世亲自挑选的,威廉二世认为“毛奇”这个姓氏足以吓唬邻国。但是毛奇从他叔叔那里继承了他的姓氏。他军事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作为他的叔叔老毛奇和皇帝的副官度过的,他没有经过参谋学院就模仿老毛奇过时的制度。他经常看起来很悲伤,被威廉二世称为悲伤的凯撒。德国指挥部门的用人原则是封建皇族和裙带关系,大量的皇室贵族被任命到高级军事岗位,容不得真正有价值的军事人才。
倪乐雄的《从“施里芬计划”到马恩河战役》:
1906年,施里芬退役,小莫之接任参谋长。——德皇选择小墨池,是因为他和威震欧洲的叔叔毛奇同名,认为“毛奇”这个名字足以让其他国家望而生畏。肖墨智不是天生的参谋总长出身。他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平庸之辈,这有些过分。
6.赵秦轩的梦碎长河——马恩河战役;
德国皇帝是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总参谋长是总司令。毛奇下令将参谋本部移至距莱茵河边界100公里的科布伦茨,召集各野战军指挥官参加军事会议,发布军令,部署如下:
西线:以7个军团***34个野战步兵部队和4个骑兵部队,约654.38+0.5万人,5000门大炮,沿德比边境从克雷费尔德南向前方380公里处的穆罗兹发起,准备进攻法国。其中包括:
克鲁克是1军团司令,下辖2、3、4军,预备役3、4军,3个预备役旅,共210000人,796支枪。它位于从Krefeld到Belheim的区域。
皮洛夫是第2军团司令,下辖7、9、10军,1近卫,1预备役,7、10预备役,2个预备役旅,第2骑兵军,27万人,884门炮,驻亚琛至布兰肯。
豪森是第3军团司令,下辖11、12、19军,预备队12军和1预备旅。另外加强骑兵1军,兵力约1.7万人。
上述三个军团由皮洛夫统一控制,三军齐头并进,强行通过比利时王国,夺取比利时的列日和那慕尔要塞;然后沿阿登北麓,沿马斯河谷,沿布鲁塞尔大道,在离开与法国的边界之前,进入法国东北部,然后向西推进,沿蒙斯、莫布里兹、勒卡托和阿拉斯轴线进攻,越过蒙斯运河和松木河,然后由鲁昂渡过塞纳河下游,再转向西南包抄巴黎。
第4军团由阿尔弗雷德·希特指挥,下辖第6、第8和18军,预备役第8和18军,预备役1旅,共18万人,646门炮。它位于从Dukirch到Warden的区域。
威廉皇储任第5军团司令,下辖第5、13、16军,预备役第5、第6军,两个预备役师和五个预备役旅,骑兵第4军约24万人,722门炮,位于巴滕堡至萨尔布吕肯地区。
上述两个第二军团从西线中心城市梅斯进攻法军要塞凡尔登,当面歼灭法军,切断法军南北联系,确保右翼安全行军。
巴伐利亚王储鲁普雷希特(Ruprecht)是第6军团的指挥官,该军团下辖巴伐利亚的1、2、3、21军,预备役的1军和预备役的1旅。此外,骑兵第3军,超过21000人,782门炮,得到加强,位于库尔塞尔至萨尔布克地区。
赫林根是第7集团军军长,下辖预备役14、15军、14军、1预备役师、1预备役旅,共14万人,468门炮。它位于Chaben和Frejborg。
上述两个军团佯攻在梅斯与德国、法国和瑞士边境之间,引诱法军进攻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撤退过莱茵河,尽力拖住法军1个月。我们必须坚决阻止法军渡过莱茵河。为此,莱茵河上有一支骑兵、一支军队和几个步兵旅来来去去求援。
倪乐雄的《从“施里芬计划”到马恩河战役》:
德军在整个西线的正面部署中投入了7个集团军群,从北到南依次为:
1.克鲁格的1军,下辖7个军,3个骑兵师,3个预备旅,共32万人。构成了轮换部队的最右边部分。一方面攻击法军后方,另一方面覆盖最外侧的全部迂回行动。它应该到达艾克斯-拉-卡佩里线,然后占领布鲁塞尔并继续南下,从西南包围巴黎并攻击法国后方。
第二,比罗的第二集团军,***6个军,2个骑兵师,2个预备旅。总数是26万。其任务是在规定时间内攻占列日要塞,为整个迂回行动开路,然后进入沃费里和那慕尔一线,与右翼的1军一起向内旋转,将法军压入包围圈。
第三,豪森的第3军,带***4军,1预备旅,共计18万人,与右翼的第2军并驾齐驱,到达那慕尔、吉弗尔特压迫法军。
第四,阿尔布雷希特4军,***5军,1预备旅,共18万人,担任右翼枢纽。1、2、3军发起声势浩大的围攻时,经过阿登山脉北部,缓慢推进到烈焰、二伦以北的艾铁尔特一线。
5.德意志皇冠豆豆王子兽第5军,***5个军1个师,2个骑兵师,5个预备旅,共20万人。其任务性质与四方面军相同。右翼穿过阿登尼斯南部山区,袭击了两座法国要塞维尔顿、卫龙和蒙梅迪。左翼停留在Tionville的旋转轴上。
6.巴伐利亚鲁普里斯特亲王第6军有***5个军,3个骑兵师,4个补充师,共22万人。向莫斯利河推进,紧紧地把法军钉在前面。
七、赫林根第七军***3个军和1个师,2个补充师,4个预备旅。总数为654.38+0.25万。应该进入莫尔斯河。
7.赵秦轩的梦碎长河——马恩河战役;
东线:普里维特指挥的第8军团由3个骨干部队、1个预备部队、16个步兵师和100门大炮组成,在东普鲁士前线抵抗俄军。如果俄军进攻,可以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就地组织防御。如果俄军不进攻东普鲁士而是转向南方进攻加利西亚与奥匈帝国军队交战,可以派出精锐士兵与纳列夫方向的敌人作战,支援奥军。
倪乐雄的《从“施里芬计划”到马恩河战役》:
在面对俄国的东普鲁士方向,部署了德国第8集团军、* * * * 4军、1预备师、1骑兵师和部分地方近卫,约20万人。基本上按照施瑞芬最初的想法。但还是加一些部队。
8.赵秦轩的梦碎长河——马恩河战役;
虽然毛奇的计划和斯利芬的计划在形式上基本相同,但他们已经失去了斯利芬计划的灵魂。斯利芬计划在西线有59个师在右边,9个师在左边。左右兵力比为100:15,右翼占绝对优势。毛奇在西线计划有55个右翼师和23个左翼师,右翼力量与左翼力量之比为100:42,与之相比右翼力量大大削弱。斯利芬的计划是在西线进攻右翼,左翼撤退,军队轮换,进攻法军一侧,迫使法军向东,包围法军。毛奇的计划变成了左右夹击,向西推进,迫使法军向西,这与斯利芬的计划完全相反。如果说斯利芬计划是冒险的,那就是有战略头脑的奇袭计划;那么毛奇计划就是一个表面严密、完整、无懈可击的竞选运作,实际上是行不通的。
倪乐雄的《从“施里芬计划”到马恩河战役》:
在西线左右两翼的兵力分配上,小莫志不顾前任的临终命令,进行了一次大调整,将席芬1: 7的比例改为1: 3。按照施里芬的比例,西线78师应该有9.75个左翼师,68.25个右翼师。现在小魔志把左翼加强到23个师,右翼减少到55个师。右翼开始进军时,从左翼抽调第2军6个师的计划也取消了。就这样,在决定性的进攻方向上,小拇指从施瑞芬意图中的74.25个师减去了近20个师。
9.赵秦轩的梦碎长河——马恩河战役;
法军总司令费霞负责这场战争。费霞是一个鞋匠的儿子,62岁,上唇留着海象胡子,大腹便便。军队叫他“爸爸”。他个性很强,固执勤奋,踏实肯干,临危不乱,思维有点迟钝但不缺乏智慧。他参加过普法战争,大部分时间在工程部门工作,没有指挥过军团,甚至没有指挥过地图上的工作,对参谋本部的工作不熟悉,不擅长写作和阅读,奉行简单的工作原则。他的指挥特点是坚定、沉着和自信。他当上总司令后,对副官说:“战争要来了,我要指挥作战,取得胜利。无论我做什么都能成功。”
倪乐雄的《从“施里芬计划”到马恩河战役》:
费霞将军是一位工程专家,身材魁梧,大腹便便,像圣诞老人一样心地善良,而且他有着无与伦比的自信。他的副官亚历山大少校曾问他战争是否迫在眉睫。“我不认为这是个问题,”费霞回答道。“我总是这样看。战争即将来临。我想指挥战斗,我想赢。无论我做什么,我都会成功,就像我在苏丹做的那样,这次也是。”
10,赵秦轩梦碎长河——马恩河战役;
费霞信奉进攻主义,在1913年,基于对国际形势和可能出现的敌对势力集团的估计,他命令总参谋部根据进攻原则重新规划作战计划。前后用了几十个参谋,经过几十次的军事演练和无数次的验证计算,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制定了17作战方案。17计划从1914年4月15日开始实施,该计划规定,如果俄法之间发生战争,法国将从贝尔福到希尔森发动五个军团,包括79个野战师和预备师以及10骑兵师,对德作战。在南翼的图雷和贝尔福之间,发起了1和第2军团,10部队和4个骑兵师。1军团在比纳尔,第2军团在图尔,两个军团从图尔以南的孚日山脉和莫泽河之间的森林地带向东进攻德军。北翼由第5军团、1骑兵部队、5军4个骑兵师组成,分别在蒙梅迪和迈齐埃展开。其任务是:如果德国经由比利时进攻,第5军团将进攻比利时卢森堡;如果德国不破坏比利时的中立,第5军将进攻迪丁霍芬(Tionville)和卢森堡。在凡尔登,第3军团的3个军和1骑兵师被发动去联系北部集团和南部集团。拥有3个军和65,438+0个骑兵师的第4军团,在一定程度上部署在圣迪齐尔和巴拉多赫地区,作为后备队在第二线。在总司令的指挥下,有两个预备役师,每个师有三个师。法国的计划规定,进攻行动应在战争开始时采取。法国的战争计划表面上有进攻精神,实际上有优柔寡断和被动的成分。法军对德军心有余悸。统帅部只能在与德军交战后确定敌人行动的性质,然后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主攻。这样,我们就失去了战场上的主动权,同时也使军事计划更加灵活。
倪乐雄的《从“施里芬计划”到马恩河战役》:
费霞放弃了16的对德作战原计划,于1913年4月制定了17的新计划。5月,最高战争会议未经任何讨论就通过了该决议。在接下来的8个月里,法军按照17号计划进行部署,到1914年2月,法国几乎做好了战争准备。法军计划和部署的要点是在阿尔萨斯的巴尔福到希尔松的一条略呈弧形的线上发动五个集团军,这条线包括整个法德边境和费边边境的三分之一,而希尔松和海岸之间距离的另外三分之二几乎是完全不设防的。这一地区是米切尔计划的重点防御线,也是施里芬计划中战略迂回的重点进攻区。法军总参谋部的意图是:经美因茨直接拿下柏林,即准备在南锡东北130英里处的美因茨渡过莱茵河,两个集团军群从梅斯以南进攻洛林;另外两个集团军群与从梅斯北部通过卢森堡推进的德军相遇,第五集团军群是总预备队。严格来说,法军的作战计划不是作战计划,而是集中计划。它给每个集团军几条可能的进攻路线,但没有总体或阶段性目标,也没有详细的行动时间表。费霞的作战指导思想是:“从来没有书面的作战计划。除了决定集中全部兵力发动攻势,我没有其他预定的想法。所以我决定把我们的研究限制在专注上,这样它就能适应任何作战计划。”事实上,法军是以进攻来回应德军攻势的,所以无法提前确定具体目标和制定时间表。它的特点是在战略和战术上都采取进攻的作战方式。所以费霞说:“意图不变,进攻!但它的所有安排都可以是完全灵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