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指的哪三元?历史上都有谁连中三元?

我们都知道科举制度是自隋唐到清末时期的官方考试制度,数千年来无数寒门子弟本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念挤破头颅置身科举都是为了通过考试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能够高中进士者便能步入仕途,而?连中三元?者更是能够光宗耀祖、平步青云。那么?连中三元?中的?三元?又指的是什么呢?

所谓?连中三元?,是来自科举考试,指考生连续考中?解元?、?会员?、?状元?。

在科举考试中,有着一套规定的程序,以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完备成型为例,考生必须先通过地方主持的科举考试如县级的,即?童试?,通过者便成为?秀才?。

成为?秀才?之后,便资格参加省城举办的科举考试:乡试。在乡试中入取的学员为?举人?,而考取第一名的考生则为?解元?。这便是连中三元中的第一元。

在乡试中通过后的举人(包括解元)便又有资格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会试。之所以说他更高一级,是因为他的考试地点在京城,同时考生为百里挑一的?举人?,这些举人在会试中考取通过后便称为?贡生?,而第一名则称之为?会员?。这又是连中三元中的第二元。

在会试中考中的考生大致为三百名,这三百名考生将参加最后一场也是最重要的一场考试:殿试。殿试由皇帝主持,在殿试中几百名考生经过筛选后录取的则称之为?进士?,需要说明的是,在古代能考中进士的已是相当了得,同时在殿试中又分为?三甲?,三甲中的第一甲录取名额只有三名,而第一甲的第一位则为?状元?,也就是连中三元中的最后一元。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状元,也不见得能够连中三元,因为连中三元需要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同时考取第一名。

那么一千多的科举考试中有没有连中三元的考生呢?这还真有!

这里以文试为例,在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中,有18名考生曾连中三元。虽然这些考生不见得是名垂青史的大人物,但他们寒窗苦读考取功名的精神完全值得我们去认识。

唐朝三名:崔元翰、武翊黄、张又新。

宋代六名:孙何、王曾、宋庠、杨寊、冯京、王岩叟。

辽代一名:王棠。

金代一名:孟宋献。

元代一名:王崇哲。

明代三名:黄观、李骐、商辂。

清代三名:陈沆、钱棨、陈继昌。

科举考试在清末1905年废除,新中国成立后,在1952年建立了?全国统一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时至今日,仍旧是无数考生改变命运的途径,虽然没有了科举考试中的?乡试?会试?殿试?,?解元?会员?状元?之说,但同样十分残酷,比如考取名校?清华大学?,在几百万考生中只招取近3000人左右而已。那么考取清华大学与连中三元哪个更难呢?

由于时代背景的原因,我们就以明代为例,隆庆四年,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大约为4万人,连中三元者理论上为一名,那么它的概率为:0.0025%。而高考我们就以这几年的平均来看,大约每年考生950万,而录取清华的考生大约3500人,那么考中清华的概率为:0.036%

由此可见,单从概率来讲,连中三元比考进清华要难许多,但是这还仅仅是理论上来讲,因为实际上,并不是每次科举考试都有连中三元者,即便是状元,也不能保证在乡试和会试中考得第一名,而清华大学每年都有规定的招取人数!所以,从各方面分析,连中三元比考取清华大学要难得多。

其实无论科举还是高考,都需要付出很多的心血,笔者也是曾是万千考生中的一员,深知寒窗苦读之艰难,在此,笔者预祝今年的高考考生们能够金榜题名,考取自己向往的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