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立波人物介绍
董立波,男,4月出生,1956,汉族,大学学历。山东荣大人,在新疆兵团农场长大。毕业于新疆师范大学政治系。鲁迅文学院高级研修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新疆作家协会。现任新疆作家协会秘书长,国家二级创作。
中文名:董立波。
国籍:中国。
出生地:中国山东
出生日期:1956
职业:文学小说家
毕业院校:新疆师范大学政治系。
代表作品:《白豆》、《天真》、《烈日》、《场下》。
简介
董立波,1956出生于山东容城县,戈壁长大至23岁,1979考入新疆师范大学政治系。他曾经当过农民、教师、记者、宣传干部、文学编辑。现任乌鲁木齐作家协会主席。
董立波的老家在山东,但在骨子里,他认为自己是新疆人,因为他生长在新疆的戈壁滩上,他只知道这个地方的人和事。在兵团车间,阿姨和妈妈是第一批来到旷野的女兵。
《白豆》获当代“最佳小说奖”和新疆政府“天山文学奖”,2003年入选中国小说排行榜。现在正被改编成电视剧和电影。由于创作成就突出,她被评为“2003中国文学年度人物奖”中“进步最快”的作家。在组织各种文学创作发展活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传记
整个90年代,董立波都处于休眠状态,除了看杂志,他的生活与小说关系不大。他似乎一直在等待一个写作的机会,但这个过程是如此漫长,以至于他周围的人几乎都感到极度失望,以为他再也不会写小说了。
对于一个导演来说,最痛苦的是做不出作品;对于一个记者来说,最痛苦的是写不出稿子;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最痛苦的是写不出小说。董立波也不是没有痛苦。他写着写着就发现比自己写得好的人太多了,然后就怀疑我写小说是不是错了。所以,他去想别的事情,有点想忘掉这部小说。但这10年给了他太多的思考,他突然明白,要真正放弃一个从骨子里热爱的东西,几乎是不可能的。10年,无论董立波在做什么,“小说”这个词从未停止在他脑海里打转。董立波知道,怪物小说让他无法全心全意做别的事情。终于有一天,除了写小说,他什么都不想做了。董立波对自己说,人生最后一搏。输了是大事。真的输了就放弃。大不了拿个工资退休。董立波知道,这件事情不能做,其他的事情,他也不能做。所以他说,“写小说是我人生中最早的选择,也是最后的选择。”可以说,在10年后恢复写作的时候,董立波就把它当成了一场赌博,他已经做好了认输的准备。
2000年后,董立波在完全孤立的状态下开始重新写作。他80年代的小辉煌几乎被人遗忘,他就像一个新人一样开始了第二次创业。虽然他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去哪里,但有一点他是知道的,那就是一定要写,一定要写小说。
2016 12,董立波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相关作品
总结
出版有小说集《黑土、红土》、《永远》。小说如《白豆》、《炎热的太阳》、《在野外静静地躺下》、《米香》等。曾在《人民文学》、《当代十月》、《上海文学》、《北京文学》、《中山》、《天涯》等杂志发表多篇短篇小说。曾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小说家选刊》、《当代小说选刊》、《小说选刊》、《小说家月刊》、《作家文摘》等报刊选刊。
董立波近期主要作品
短篇小说
《兄弟》(人民文学2004年第1期,选入优秀短篇小说集)
米香(莲花转载,2004年第2期,《小说选·小说月报》)
《佩剑与萧》(《上海文学》2004年第1期,转载于《小说选》
一天(天涯1,2004)
紫花苜蓿花(红岩,2004年第6期)
雪花在飘(《福建文学》2003年第8期,转载于《北京文学中篇月刊》)
《出水的日子》(转载于《绿州》2003年第3期《小说选》
《风吹草动》(当代,2003年第4期,《小说月报》,入选小说家,入选2003年中国小说家)。
《红雪》(转载于2004年10月第2期,《北京文学中篇月刊》)
野草乱生(清明,2003年第6期)
梅子和子兰的故事(《北京文学》2004年第4期)
夜不太黑(清明节,2003年第5期)
《草是绿的》(中山,2003年第6期,被《小说月报》、《作家文摘》转载,获中山市“优秀中篇小说奖”)
稻草垛和棉花垛(《小说月报》第4期,2003年初版,选自《小说月报》原辑)
不远处,有一片胡杨(布老虎系列中篇小说,2004年秋卷)
那天中午(《青春文学》2004年第12期,《小说选》2005年第2期)
香泉(转载于《西部》2004年第12期、《小说月报》2005年第2期)
长篇小说
《白豆》(第1号,当代,2003),转载于《小说月报》副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4月出版,获中国年度小说排行榜,获天山文学奖,新疆政府最佳当代奖。)
《烈日炎炎》(丽江出版社2003年4月出版,当代小说选》第一期转载)
《天真无邪》(冯春文艺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
乱(作者,2003年第9期,转载于《小说月报》副刊,5438年6月花城出版社出版+2005年10月)
悄然退场(《小说世界》2004年第2期,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
米香(当代5号2004年6月5438+2004年10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远方》(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出版)
小说集
《黑土与红土》(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1992)
永远(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1994)
《汹涌的原野》(昆仑文艺出版社2004年出版)
作品评论
简单的字,只要中学水平就能看懂;结构简单,就是一个有开头有高潮有结局的故事,更不用说了。但在这样的故事里,却隐含着董立波强烈的理性思考。在董立波的小说里,爱情几乎被* * *认定为值得为之受苦的东西,是时代的唯一高贵,是现实质量冲突的源头。董立波小说的感人之处,不在于爱情本身,而在于那些悲愤的呐喊,发自最弱者的内心,对那些弱者毫无优越感。
社会影响
他的系列小说构建了一个西方神话,是2003年中国小说界的一匹黑马。董立波的小说《白豆》发表在《当代》今年第1期,并在2003年当代文学拉力赛首届比赛中获得“最佳”称号。
性格评估
说起董立波的小说,一定要涉及他曾经生活过的团场和连队。李波的老家在山东,但真正接触地球是从兵团的团里开始的。团场是他“像邮票一样大的家乡”。
单独看一个农场工人的家,和普通农民没什么区别。但是如果你放大到一个社区,比如你把公司和农村对比,你会发现两者有很大的区别。所有根深蒂固、世代传承的传统村落最重要的特征,比如稳定的宗族纽带、祠堂庙堂观念、世代相传的既定礼仪习俗、人情观念,在兵团基层连队都很难找到相应的稳定存在形式。生产建设兵团是我国一种特殊的农业组织形式。具有准军事或半军事化性质,人员来自全国各地,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脱下军装的士兵或叛乱分子。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驻扎在古老的野地或远离绿洲的偏远地方。这样,团场或基层连队虽然缺少传统村落那样由传说、歌谣、风土人情组成的丰富文化底蕴,但却具有传统村落所不具备的优势。人们的复杂构成和他们不同的经历提供了独特的生活故事和材料。茫茫蛮荒背景下人与自然斗智斗勇、艰苦奋斗的大场面,浓缩了人类建设家园的不懈努力,成为一幅可歌可泣的画卷。对于作家来说,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董立波的小说就诞生在这片土地上。在我看来,他迄今为止最好的小说都具有浓郁的这片土地的气息。利伯的小说对创造情境特别感兴趣。太阳、旷野、红土黑土、人、物、牛马羊、云朵,都被涂上了浓烈明亮的色彩,具有油画般的色彩美。读这样的小说,很容易进入作品的场景,就像读肖洛霍夫的《顿河故事》一样。它是善良的,阳光、空气、草叶、土地蒸发的温暖气流都变成了有形的东西。立波笔下的人物,与一般政治思想工作者的英雄概念相去甚远,却因为他对人性、人性的刻意探索和刻画而更接近真实。和其他作家一样,他在兵团文学这方面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荔波不仅注重对人的复杂探索,在形式上也有自己刻意的追求。雕塑大概就是其中之一。在他的早中期小说中,浓墨重彩的人物充满了立体而饱满的雕塑美。在阳光下,这些旷野中的人们像铜像一样闪闪发光。他的一些军垦作品透露出他对英雄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理解和偏爱。他们都是被世俗欲望所拥有的深深压抑的凡人,他把他们引入歧途,但同时又“改变了人类事物的进程,净化了人类的灵魂,把人类历史从一个衰老、懒惰、烟雾弥漫的精神泥坑上升到这样一个壮烈而悲壮的壮举。”利伯在这个意义上的追求引起了一些误解和批评。根本原因是对作者本意的不理解。
在新疆的小说作家中,李波可以称得上是重视小说叙事学的第一人。当我们所有人还在用传统的文体讲述一个有开头有结尾的故事时,他已经开始刻意追求自己叙事风格的独特句式和押韵。小说的秘密完全取决于叙述。文体不是小说的形式和部分,而是整部小说。小说中的一切都很时髦。他的文体问题意识不仅表现在丰富的语言交流上,还延伸到叙事模式和结构形式上。他的阅读也以国内外新小说为主,有意识地引入荒诞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神秘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新的表现形式。这种借鉴和学习,在实际操作中不可避免地表现出雕琢和生硬的痕迹,但总的来说,他的小说叙事是不断走向丰富和多样的。李波的这些开拓性和先锋性的努力,促进了一部分热爱他早中期小说的热心读者,他的“陌生化”实验也让一部分人对他感到陌生。但是,对于渴望探索新方法、新形式的作家来说,与大众读者的疏离是必然的结果。他的一些实验小说被国内权威评论家和小说家评选为代表新小说成就的作品,却因曲高和寡而鲜为普通读者所知。
立波的外表很现代,蓬松的外表在最发达最开放的沿海城市会被视为地道的现代主义者。只有相处久了,才能发现他的精神混乱和彷徨的状态。这样,他更像一个现代的流浪汉和精神漂泊者。精神和寄托的缺失是现代都市人的通病,其根源在于人与土壤、自然的隔绝。这是现代乡愁的根源。小说家董立波给人的感觉是行色匆匆,一种旅行的感觉。这种仓促也在他的一些小说上留下了印记,有些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因为挖掘不够而比较单薄。后来以群场为题材的小说出现了重复和雷同的迹象。客观地说,兵团团场文化内涵和文化积淀的缺失也参与了对整部小说的负面影响。立波基本上是一个有才华的作家,一个写得有才华,有灵气,有感觉的作家。这类作家很容易最终在智力、思想力量、复杂判断上表现出后劲不足。坦白说,这个缺点在荔波也是存在的。根据《疲惫的文学》的作者约翰·巴斯提到的一个伟大作家的四要素,即“深邃的智慧视野、对人性的洞察、诗人的想象力和娴熟的技巧”,大多数作家很难培养出积极的成果。这就是作家很难有一个真正杰出的人站在时代巅峰的原因。
但是这个差距是可以通过努力缩小的。读书、仔细思考、勤奋当然是必须的,但最根本的解决办法还是沉入大地和乡村。因为,说到底,你能听到宇宙歌唱的地方,是你在时间、地点、家庭、历史上已经扎根或决定扎根的街道或社区。这种宇宙的天籁之音,只有整个身心都贴近大地才能听到。
由于诸多限制,城市作家很难像福克纳那样扎根农村。但是精神上回家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荔波,一个喜新厌旧的游子,也许还会继续放纵自己一阵子,但终究会回到他出发的那片土地。因为本质上,他是一个有土味的男人。土地滋养了他的童年和青春期,被土地滋养过的人终将回归。透过荔波小说原本的泥土色彩,我们可以期待,历经沧桑而将目光投向大地的小说家们,会让自己的笔耕耘出一片更深更肥的新领域。
诗人叶芝说,我们做的、说的和唱的一切都来自与大地的接触。哲学家荣格说过,植根于大地的人会永存。
曾经让自己的小说散发出如此温暖美好的泥土气息的董立波,一定对这些歌唱大地的格言警句感到十分亲切。其实也包含了我们所有人的期待,因为他适合写作,可以做的更多。
相关链接
《白豆》出版后,获得当代“最佳当代”奖。电影演员洪涛不仅买下了电影版权,还决定出演小说中的白豆。电视剧的剪辑权也给了杨亚洲,他执导了《空镜美脚》。
其他的
在他的小说中,情节大多基于兵团的故事。你为什么这么爱兵团的故事?董立波说:“我是军垦人的后代,是土生土长的兵团人。我热爱这片土地,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成就了今天的我。我对他们充满了感激。”
新疆文联专职副主席董立波创作了《天边的炊烟》、《时间的尽头》、《乱草》、《米香》、《燃烧的荒原》等多部作品。能让人记住董立波的三个字,源于他的小说《白豆》。《白豆》是他停笔十年后,于2003年首次在文坛亮相。“白豆”的出现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一幕幕凄美委婉的爱情故事发生在旷野,被他清新流畅的文笔刻画得惟妙惟肖,西北美景跃然纸上。许多权威的文学评论家称他具有文学大师沈从文和孙犁的性格。
《白豆》出版后,获得当代“最佳当代小说”奖。出生于1969年的著名电影演员洪涛不仅买断了电影版权,还亲自扮演了女主角白豆。接着,他又推出了新作《米香》,被称为《白豆》的姊妹篇,并登上了2004年中国小说排行榜。在“2003年中国文学年度人物奖”中,他被评为“成长最快”的作家。
相关采访
董立波:感谢东方。感谢你给我这个机会和你聊天。希望你们聊得愉快。
网友:白豆出版后获得了很多好评。在此之前,你的名字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并不熟悉。《白豆》能算是你的成名作吗?
董立波:对我来说,虽然在白豆之前我也写过一些小说,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白豆》是我的成名作。
网友:你的创作和你的经历有关吗?米香长得很好看,但结果却让人感到悲伤。写这部小说的初衷是什么?
董立波:我想写小说。他的每一部小说都与他的经历有关。我在新疆的一个农场长大。我熟悉这个地方和那里的人。一个作家能写什么,是由他的生活经历决定的。我的小说《白豆》和《米香》都有生活原型。我写小说的时候,就忍不住要写。
网友:能说说你写白豆之前的经历吗,对你的人生、生活、思想都有影响?
董立波:在我23岁之前,我一直在新疆的一个农场工作。我父母是农民,不识字,老实,老是被别人欺负。我一直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所以我的小说里总有一种情绪,是编不出来的。它一定是从我的灵魂深处流出的。虽然在城市生活了二十年,但骨子里还是个农民,是社会最底层的人。
网友:你早期的诗意体验让你的小说有了浓郁的诗意氛围,但现在你似乎对弥漫在小说中的“抒情的泛滥”颇有微词。你有没有把你的创作秘诀一点点告诉那些第一次写小说或者写了很久却一直没能走出自己圈子的读者?
董立波:我年轻的时候写过诗。我想很多年轻的朋友都写过诗,因为年轻的时候喜欢幻想,有时候幻想有点空洞,但是写小说就不一样了。写小说要真实,要把你的感情,你的爱,你的恨,都放到情节和细节里,也就是故事里,让你从你简单的一句话里感受到你多姿多彩的生活状态。现在很多小说里,想什么就说什么。
网友:成名之后,你好像更谦虚了,你的隐居生活好像一直在延续。你打算用这种逃避公众的生活来保护自己吗?还是天生耐得住寂寞的人?
董立波:《白豆》出版后,很多人见到我,说我是名人。我一听就觉得不是在说我。很多人比我出名,写了小说,就是圈子里的人知道点什么。事实上,外面很少有人知道,所以我觉得我不是一个名人,也不可能说“隐居”,更不用说保护自己。像我们这样的人。
网友:歌里唱的是“新_新_好地方”。你觉得new _好在哪?或者什么地方最好?
董立波:新_是个好地方。据中国人所知,我两岁时跟随父母来到了新疆。我今年49岁。我想很难用语言来描述我对辛的感情。这几年去过大陆很多地方,很多著名的名胜古迹,但是说实话,我还是打心底里觉得Xin _不错。我觉得重要的原因是我在这里长大,这里就像我妈妈,所以如果新地方好,我觉得哪里都好。
网友:“白豆”这个故事有生活原型吗?从背到写用了多长时间?
董立波:《白豆》的主角是一个写50年代初山东一个开荒的人。我的一个小姨就是其中之一。她从十七岁开始就一直在戈壁滩上工作,直到退休。她每次见到我都跟我说她的工作,生活,爱情,总希望我能把她写出来。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网友:当“故事”变成了“陈述”,你提出了对小说写作的一种理解,即“小说是一种说话的语气,故事写了很多遍,但又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讲出来”。这种说法是否与您之前倡导的“小说一定要有好故事”不符?
董立波:小说一定要有好的故事,我觉得这是最基本的。有了好的故事,在叙述上就有了自己的基调,就像一首歌的旋律。有这两样东西的小说,一般都是好小说。我说一部小说需要一个好的故事,并不是说其他的东西都可以丢弃。我只是觉得,我们有很多小说,如果失去了小说的基本东西,人就得有脸,小说就得有故事。
网友:你对自己未来的创作有什么想法?每个人都面临着成名后突破自我的问题。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董立波:我觉得写小说和画画不一样。画一幅画就要一直画下去,每一幅画都能卖个好价钱。写小说,你写完一部,下一部就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开始,总有失败的可能。很多作家写了一部或者几部小说,一旦成名,就再也写不出来了。不是他不想写,而是他真的无法突破自己。对于我来说,这个问题我没有多想。只要我能写下来,如果能写出没人看的东西,我会很感激。
网友:你一直强调小说文本的技术性。这对于新疆这个有着抒情传统的地区来说,无疑是困难的。你怎么看新疆小说的未来?
董立波:我觉得你什么都要有一技之长,在大街上修鞋,但是你没有一技之长,也没有一口饭吃。写小说这么复杂,没有一点技巧是做不好的。我觉得小说的技巧其实就是你自己的叙述方式。好像新疆小说家不太注重怎么说,别人就喜欢听,喜欢怎么写。忽视小说技巧对小说创作影响很大。新疆小说要向前发展,必须十分注重小说技巧。
网友:“米香”也在我们记忆中的2004年作品名单中。对此你怎么看?
董立波:米香被称为白豆妹妹。不管别人怎么想,我更喜欢米香。在米香,有我很想表达的东西,而这部小说的叙事更为冷静和从容。《米香》能进入2004年小说排行榜,说明有很多人喜欢,对我来说绝对是一件高兴的事情。
网友:作为一个作家,你怎么看待现在的国内文坛?你如何看待最近对和金庸等文化名人的批评和质疑?
董立波:作为一个偏远省份的作家,我其实不太了解中国的文坛。我觉得文坛也是个社会,什么样的人都有,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我觉得不管发生什么我都不会太惊讶,但是我觉得作为我自己,不管发生什么,我都应该有自己的原则,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对于余和金庸,我认为不管别人怎么看,他们都是伟大的作家。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要学会宽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否定一个人是很容易的。我将对任何从事写作的人表示敬意,不管他们是不是名人。
网友:你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常换角色吗?你觉得当作家是你的职业身份吗?你的立场是否耽误了你的写作?
董立波:我觉得对我来说,生活和工作包括创作,我很少会觉得两者会冲突。对我来说,写作一直被认为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我不会给人多话,也不会在这件事上找别人帮忙。我认为写作是个人可以做的事情。其实在很多场合,人们介绍我是作家,并没有让我感到骄傲。我更喜欢我的公众身份,这是一个很普通的职业。现在我是作协秘书长。别人看到我就问我是不是没时间写。我总是说我有,我从来不认为你没时间写是一个没有说服力的借口。能不能写出好的作品,跟你生活中有没有空闲时间关系不大。
网友:你喜欢什么时候创作?就像姚橹的早晨从中午开始一样。
董立波:一般来说,我的作品是在早上醒来的时候和午夜之后。有时候我可以写到天亮。
网友:在你的作品中,“下野地”不仅仅是新疆一个普通的地名,似乎还有更深层的含义。为什么要把写作背景放在“场”里?
董立波:“下野地”在新疆真的存在。那个地方的西瓜很有名,我从小就住在这个地方。在我的很多小说里,我都用了“下野地”这个名字。如果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含义,我也没想太多。小说是关于事物和人的。这些人和事要想存在,就要有一席之地。新疆有很多地方,比”。
网友:你写作的初衷是什么?一种爱好,一种冲动,还是作为一种职业?
董立波:就写作而言,我说的很准确,因为我喜欢它,热爱它。这种爱是你骨子里的。事实上,我认为你成为一名作家是非常重要的。你一定对文学有着刻骨铭心的热爱。当一些年轻朋友问我怎样才能成为作家时,我会告诉他,你首先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文学。要做好一份工作,首先要喜欢,做作家也是一样,但我从来没有把当作家当成职业。
网友:你的照片背景是天山还是泰山?你对你的家乡山东有印象吗?
董立波:我照片的背景是天山。虽然我出生在山东,但我两岁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乡。其实对山东没什么具体印象,但还是想回山东。而且虽然有新疆各地的人,但是我山东人的性格没有变。很多场合,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我是山东人。
网友:你对上海的印象如何?有没有申请上海签约作家的打算?
董立波:我去过一次上海。在我看来,上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城市。我对上海怀有敬意,它在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对上海有很深的感情。从小学到中学,我的老师几乎都是上海的年轻人,所以其实我的人生成长和上海有很大关系。所以感谢上海在那个年代送了很多孩子到我们遥远的新疆,给新疆的各方面变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网友:你很帅。你成名之后,肯定有很多人仰慕你,包括很多女人。你觉得幸福吗?
董立波:其实我真的不帅,从小就为自己的长相自卑。我觉得现在推崇作家的人没那么多了。来参观交流的人很多,但对我自己来说,我觉得内心世界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董立波:谢谢你们在一起玩得开心。春节快到了。祝大家身体健康,幸福快乐。感谢东方。com,感谢文学馆,感谢上海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