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居住文言文

1. 关于昆虫的文言文

《蝜蝂传》柳宗元

原文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昂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蝜蝂传》译文

译文: 蝜蝂是一种擅长背东西的小虫。爬行时遇到东西,总是抓取过来,抬起头背着这些东西。东西越背越重,即使非常困难也不停止。它的背很粗糙,因而东西堆上去不会散落,终于被压倒爬不起来。有的人可怜它,替它去掉背上的东西。可是蝜蝂如果能爬行,又把东西像原先一样抓取过来背上。这种小虫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肯停下来,导致跌倒(最后)摔死在地上。 现今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不避开,用来填满他们的家产,不知道财货已成为自己的负担,还只怕财富积聚得不够。等到一旦因疏忽大意而垮下来的时候,有的被罢官,有的被贬往边远地区,也算吃了苦头了。如果一旦被起用,他们又不思悔改,天天想着提高自己的地位,加大自己的俸禄,而且变本加厉地贪取钱财,以至接近摔死的程度,看到以前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的人也不知接受教训。即使他们的外形看来庞大,他们被名为"人",可是见识却和小虫一样。也太可悲了!

这是一篇寓言小品,借小虫蝜蝂事,讽刺“今世之嗜取者”聚敛资财、贪得无厌、至死不悟的丑恶面目和心态,它的寓意为要懂得知足常乐,不要太贪心。本文虽然短小,却像是一面明镜,映射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作者善于观察生活,写小虫持物负重的本性如可目睹;更善于思考社会人生问题,写贪官污吏的贪婪成性入木三分。文章类比恰切,过渡自然,语言犀利,叙事生动,议论精警,寓意深刻,具有很强的批判精神。千载至今,仍能警戒世人。

2. 以虫治虫的文言文阅读题

是语文课堂作业本吗?我还没写额。

先给你说大致意思:

原文

《以虫治虫》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译文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在危害秋天田野里的庄稼。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

忽然有一种昆虫出现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它们的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

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这虫咬成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消灭,年末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意为这虫的旁边容不得害虫)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庆州界:庆州地域

方:正当

为:成为

之:的

害:危害

一虫:一种昆虫

其:它的

喙:本是鸟兽的嘴 这里指子方虫 嘴

蔽:遮盖

则:就

以:用

之:代指方虫

悉:全都

为: 成为

皆:都

旬日:十天

岁:年成,收成

以:因为“以”只有“因为”的意思,没有“因此”的意思,其实后面省略了代词“之”,其为“岁以(之)大穰”,“以之”译为“因为这样”,就相当于“因此”。

大穰:大丰收

其:这样

旧:过去

曾:曾经

之:语气助词,无义

谓:叫 ,称作

之:代指那种昆虫(子方虫的天敌)

傍不肯:虫名。意思是这虫旁边容不得害虫。傍:即“旁”,旁边。

注:子方即为子方虫

现实意义

.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的害虫的天敌的作用,降低农作物生产成品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

答案应该在里面吧!你自己看看。

3. 以虫治虫古文翻译

《梦溪笔谈》二则 译文《以虫治虫》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4. 以虫治虫文言文的字词翻译

北宋·沈括《以虫治虫》字词翻译如下:

1、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1078-1085)。

2、庆州:宋代州名,辖境相当于今甘肃庆阳、合水、华池诸县。

3、生:动词,产生,出现。

4、子方虫:也作“虸蚄虫”今称黏虫,危害麦类、玉米、高粱、水稻等多种作物。

5、方:将要。

6、为:成为。

7、之:的。

8、害:危害(作动词用)。

9、一虫:一种昆虫。

10、狗蝎(gǒu xiē):学名蠼螋(qú sǒu),属于革翅目的昆虫,口器咀嚼式,有强大铗状尾须一对,能夹人、物,杂食性或肉食性。

11、其:代词,它们的。

12、喙(huì):本是鸟兽的嘴,此处指虫子的嘴。

13、蔽(bì):遮蔽。

14、则:连词表顺接,相当于“就”。

15、以:用。

16、钳(qián):指长在昆虫嘴上的钳状物。

17、搏:搏斗。

18、之:代词,代指子方虫。

19、悉:全,都。

20、为: 成为。

21、旬日:十天。

22、皆:都。

23、尽:没了。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以虫治虫》选自《梦溪笔谈》卷二十四《杂志》,文章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符合大自然的规律。

沈括字存中,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汉族。北宋科学家、政治家。1岁时南迁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阳一带,后隐居于福建的尤溪一带。

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进士。神宗时参与王安石变法运动。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提举司天监,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出使辽国,驳斥辽的争地要求。

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元丰五年(1082年)以宋军于永乐城之战中为西夏所败,连累被贬。晚年以平生见闻,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梦溪笔谈》。

5. 有关一种虫子的文言文

原 文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印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蝜蝂之死译文

蝜蝂是一种喜爱背东西的小虫。爬行时遇到东西,总是抓取过来,抬起头背着这些东西。东西越背越重,即使非常劳累也不停止。它的背很不光滑,因而东西堆上去不会散落,终于被压倒爬不起来。有的人可怜它,替它去掉背上的东西。可是蝜蝂如果能爬行,又把东西象原先一样抓取过来背上。这种小虫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肯停下来,以致跌倒摔死在地上。

1.其背甚涩的涩(解释): 劳累

2.为去其鱼的鱼(解释): 。.应该是为去其负的负吧!负(解释):背的东西

3.翻译:蝜蝂是一种喜爱背东西的小虫。

4.根源:蝜蝂之死理解

现今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就捞一把,用来填满他们的家产,不知道财货已成为自己的负担,还只怕财富积聚得不够。等到一旦因疏忽大意而垮下来的时候,有的被罢官,有的被贬往边远地区,也算吃了苦头了。如果一旦被起用,他们又不思悔改,天天想着提高自己的地位,加大自己的俸禄,而且变本加厉地贪取钱财,以至接近摔死的程度,看到以前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的人也不知接受教训。虽然他们的外形看起来庞大,他们的名字是人,可是见识却和蝜蝂一样,也太可悲了!

成语概括:贪得无厌

6. 古文《以虫至虫》翻译

/dispbbs?boardID=60&ID=11169&page=1

《梦溪笔谈》二则 译文《以虫治虫》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