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我想听,说你想听

最近在看智立方杨石头的《摸着石头过河》,看到“人只会听见自己想听的东西”,略有感触。

“人只会听见自己想听的东西”,其实就是三观反射性动作。

石头在书中说:曾有位算命大师说我的前世是个武将兵夫(呵呵,不知是守皇陵的,还是戌边的),似乎在之前的近2/3的军旅生涯里,也的确是艰难险阻、风霜雨雪地一路拼杀过来,看来宿命如此。就像《菊花台》中,我能够记住的歌词也就是“……谁的江山,马蹄声狂乱,我一身的戎装,呼啸沧桑……”

三观反射性产生的只听自己想听的东西,好比一个吃货,不管别人说的什么内容,都能从中听出和吃有关的东西一样。

除了三观反射性的听我想听,还有一种应该是选择性耳聋。

对自己了解的事、懂的事,不想多听,就自动忽略;

与自己工作、学习无关的八卦、是非、真假难辨的话,直接屏蔽;

自己不感兴趣的事、谣言,退避三舍。

选择性耳聋,从好的方面看,是专注、不参与八卦;从不好的方面看,听到的东西有局限性且有不尊重说话之人的嫌疑。

“人只会听见自己想听的东西”到底算不算正确的倾听方法呢?

从戈登的研究能看出来,“听我想听”能归到第三层次,那这样真是一个高效倾听者么?

对于这点我认为,当一个人“ 清楚自己的个人喜好和态度 ”这个前提很重要。在你的专业、感兴趣的领域,可以做到“人只会听见自己想听的东西”;而在非专业、不感兴趣的领域,我的想法是 “我想听的一定对我有用,我不想听的不一定无用。”

想明白了该怎么听,听什么,和听一比,说更是个技术活。我总觉得,情商高不高这点,主要是表现在说这方面,看看黄渤、汪涵,那就是行走的高情调说话教科书啊。

能做到说出来的话都是别人都听的,不仅要情商高,还要有极强的观察力,能投其所好,拿捏对方心理及自己的说话方式和分寸。这些对于我一个不会聊天的人来说……真的好难。

《魔鬼搭讪学》和《魔鬼约会学》的作者阮琦提出了四点建议:1,少问多说,多说自己;2,客观陈述事实;3,适当表达感受;4,谨慎评价对方。这四点虽然是阮琦在指导男女交往中发现的问题,不过同样也适用于日常生活以及工作环境。

交流沟通=听+说。

多点真诚,少点套路。

以上,祝大家周末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