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
围在她身边的几个人,最悲剧的是那个只叫“程老师”的男人。王启尧的命运被他改变了,王启尧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一个好青年的生活。程先生走的时候,我简直觉得太不公平了,一看到七药就错过了人生!
二十多岁的程先生在壮年时遇到了,发现了她的美,把她推上了前台,成了上海滩小姐。事实上,他也把她从自己身边推开了。为她一个人,在她四十多岁再见面的时候陪她生了别人的孩子,然后就走了。她很快被1966的浪潮吞没,跳楼自杀。唉,这是本书里完全的好人,却是最悲伤的结局。
主角王启尧似乎从石头中跳了出来。书中关于她家庭的笔墨很少。我不知道她有没有爸爸,她妈妈和她关系冷淡。当她还是女孩的时候,可以去好朋友家住几个月,成为别人的女儿。
因此,王启尧一生中似乎从未主动争取过什么。随着命运和时代的波涛颠簸前行,她老了也总在回忆年轻时上海的繁华,总觉得不如从前。在我看来,是因为她年轻时处于社会中上阶层,老了会有失落感。
她怀了一个她嫁不出去的人的孩子,到处想办法打掉。我看起来有点焦虑。我一直觉得留着这个孩子对她更好。她才三十多岁,没什么可依靠的。还不如养个孩子陪她一起长大。果然,她终于生下了宝宝。抚养孩子的痛苦我一个字都没写过。转眼间,孩子就十五岁了。
她的孩子没有她漂亮平庸,却拥有平凡的世俗幸福:遇到一个爱人,有一段恋情,有一段名正言顺的婚姻。
而她,渐渐老去的优雅,突然戛然而止。只能这样结束了,不然年纪大了,就只有世俗衰老而死,这不是这样没有经过世俗幸福的一代人的结局。
查了一下资料,挺意外的,《长恨歌》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这样一部根本不是主旋律的小说获得了这个荣誉。
她的作品有张爱玲的味道。把一个像散文一样的描写拆散,很神奇,有时候很神奇,有时候又太啰嗦,我就直接跳过,关心主角的命运。关于边角料的比喻出现过几次,感觉太重复了。比如写程先生自杀的时候,用了一章的篇幅把程先生住处和当晚现场的各种小事铺开。重要的是,程先生最后还是从顶楼的窗户跳了下去。
看完之后整个人有点压抑,很同情小说里人的命运。一本好的小说是这样的。虽然是小说,但总会让读的人觉得很真实。他们认为一定有这样一群人过着这样的生活,有着这样的人生,他们在为自己的命运哭泣。
这样看来,《长恨歌》就是这样一部好作品。不知道会不会再看一遍。